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91|回复: 0

兴业银行,卷土重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29 12:02:20|来自:中国浙江湖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出品|财银社
文章| 贾茹
编辑| 何碧
1988年,国内外发生的几件在当时看来不大相关的事,却成为了我国金融发展史上重要的一环。
国际方面,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自由化浪潮的高涨,国际银行业面临的风险种类和水平迅速增加,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受到严重威胁。为了增强银行体系的抗风险能力,也为了促进公平竞争。
1988年初,12国中央银行行长签署、发布了《巴赛尔协议》,确定了计量银行最低资本标准的统一方法,并强调用资本来缓冲风险损失,此后这一规定渐被国际银行界接受,各国银行监管部门在衡量银行实力时,均以该协议规定的“资本充足率”作为统一标准。
尽管中国的监管部门直到10年之后才引入“资本充足监管”,但到了目前,补充资本显然已成为中国银行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而“资本充足率”也成为银行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
国内方面,1988年春,福建与广东两省为了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向国务院请示率先进行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随后,国务院批复给予两省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的政策优惠,同意两省设立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推进银行业的改革,这就为兴业银行勾勒了一条发展轨迹——以股份制为组织方式,严格遵照市场规律运行的现代商业银行。
同年,兴业银行与广州发展银行分别成立于福州与广州。
由于中国当时的市场经济远未成熟,股份制仍在试点,国家对财政金融实行双紧政策,企业资金普遍紧张,当兴业按照股份制的思路去运作的时候,发现募集股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当时最小的一家股东持有的股份仅2万股左右。银行管理层使尽招数,甚至以入股300万元人民币即可推荐一名董事作号召,市场也没有出现预期的反响。
于是,福建省内各级财政以预算外资金认购了大部分股权而成为银行早期的股东。
由于当时国内尚没有公司法,银行股权设计是比照着国外同行的做法,有人民币普通股、优先股和外资外汇股,并开始公司治理的最初探索,通过不断完善股权结构进而完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及其传导机制,兴业银行得以稳步建立符合现代商业银行基本规律的经营发展机制。


1
引资上市
兴业银行成立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福建省财政及省内各地市财政局是兴业银行的主要股东。为进一步优化股东结构,适应建设全国性商业银行的需要,兴业银行每一次增资扩股,都是一次股东结构优化和改良的过程。
为了能够吸收国外优秀的银行和专家参与兴业银行董事会决策,借鉴其先进的治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同时通过股权结构的相对制衡,做到从内部推动公司治理的完善,2002年,兴业银行选择了先引资而后上市,尽管这一方案更为复杂也更具挑战性。
在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过程中,兴业就像一个待嫁的姑娘,想要选中最适合自己的那一个并不容易。为了争取对自己最有利的引资条件,兴业银行拟定了三套相互具有竞争性的投资组合,其中之一就是目前我们看到的恒生银行、IFC(国际金融公司)和GIC(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资公司)组合。
就在签约仪式的大门推开之前,外界没人知道兴业的绣球抛给了谁。权衡再三,兴业银行最终选择了恒生银行、IFC和GIC组合。
在引进的三家外资中,恒生银行以完善的公司治理、良好的内部控制和突出的零售业务见长;IFC是各国政府出资的国际金融机构,以推进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建设及金融体系改革为宗旨,向发展中国家混合经济项目提供贷款和股本投资;GIC是新加坡政府投资混合经济的主要平台,投资目的看重的是被投资公司的潜质和增长前景。
因此,确定这一引资组合,无疑也透露出兴业银行积极借鉴国外优秀银行先进管理技术和经验,推动银行自身业务和盈利模式转型,建设一流银行、打造百年兴业的战略意图。
至此,兴业银行以P/B1.8倍及最高入股比例累计24.98%吸引恒生银行、IFC、GIC等3家境外战略投资者加盟,并一举成为当时中国商业银行一次引进外资股东家数最多、入股比例最高、溢价倍数最高的引资案例,兴业银行也得以进一步丰富结构多元、优势互补的股东格局。
IPO之路的艰难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像兴业银行这样一波三折的上市,真的算是有些典型的路漫漫了。从2002年下半年兴业开始谋求上市起,到2007年2月5日兴业银行A股在上海证交所上市,用了5年的时间。
作为金融业全面开放元年的第一股,同时也是2007年首只募集资金超百亿的大盘股,兴业银行的成功上市确立了其在国内资本市场的优秀蓝筹股定位,也奠定了其在国内银行中的主流地位。诚如时任兴业银行行长李仁杰所说的,“兴业不仅仅是为了融资而上市,也不仅仅是为了规范而上市,而是基于一个出发点——打造一流现代银行,我们称之为‘百年兴业’”。


2
同业之王的陨落
作为最早一批股份制银行,兴业的成长路径颇为与众不同。
2005年,兴业通过建立“银银平台”将一批中小银行接入自己的平台,凭借结算时间、结算金额不受限制等优势,兴业银行快速积累了大量同业客户。
此外,在负债端方面,兴业吸收高成本同业存款;同时在资产端方面,以住宅抵押贷款带动零售业务,以房地产贷款、信托受益权带动对公业务。
但在2006年之后,兴业的业务迎来了快速增长期,截止到2015年,兴业的总资产规模超过招商银行,位列国内股份行首位。
那时的兴业银行也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同业之王。
但好景不长,2016年,金融监管步入“严监管”周期,依靠同业、非标业务快速扩张的模式难以为继,兴业在“去杠杆”下开始了业务调整与战略转型。
兴业的总资产同比增速从2016年的15%迅速降至2017年的5.4%,2018年其总资产同比增速触底之后回升,近三年总资产同比增速呈现下降态势,2022年降至8%左右。
不难看出,在严监管趋势下,兴业依靠同业与非标业务扩张的模式难以为继,业务重点重回银行存贷基础业务与牌照优势下的中间业务,由此使得其资产端增速仍然保持了与行业整体增速相当的地步。
2018-2021年,兴业的收入同比增速一度超过招行,显示出良好的业务发展势头。但随着宏观经济增速回落、银行业整体净息差压降,兴业这种以高资金成本为业务根基的银行,其盈利空间日渐逼仄。
近年来,急于转型的兴业银行,把业务重点放在了房地产上,
从不良率来看,2019年以来兴业的不良率一路下降,表示其资产质量持续改善。从2019年到2023年三季度,不良率分别为1.54%、1.25%、1.10%、1.09%及1.07%。
不过我们知道,不良资产与非不良资产的认定有时候是偏主观的。这意味着,银行可以选择较为“灵活地”设置不良认定标准,甚至以此来粉饰不良。因此,我们通常需要结合拨备覆盖率来推测银行可能的资产质量变化。
2019年以来,兴业的拨备覆盖率经历了先提高后降低的过程,2021年之前其拨备覆盖率由199%提高至269%。2021年以后,兴业的拨备覆盖率有所下降,截至2023Q3,其拨备覆盖率降至238%。
拨备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以丰补歉”。如果一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从高位回落,那么很可能是其拿过去的超额拨备去消化新发生的不良。2023年前三季度,兴业增加拨备计提以保持拨备覆盖率的稳定,应该是为后续新发生的不良做准备,而不良很可能来自房地产领域。
受地产销售持续承压影响,房企盈利能力下降、偿债能力走弱,对应的涉房贷款业务风险可能上升,导致银行业整体可能面临新一轮房企信用风险暴露,对于兴业这样涉房贷款规模不小的银行而言,容易首当其冲。
面对如此情况,兴业银行也在2023年三季度报中提到:加大对房地产、政府融资平台和信用卡业务等重点领域的风险处置化解,总行成立柔性敏捷小组,调动全集团专业力量,协同分行共同化解处置。


从其最新公布的财报来看,兴业银行在三季度录得营收502.49亿元,同比下滑8.64%,与其上半年下滑幅度4.15%相比来看,兴业银行在三季度表现,非常不好。
此外,三季度兴业银行的基本每股收益1.07元,同比下滑17.05%,稀释每股收益0.99元,同比下滑16.81%,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基本每股收益1.06元,同比下滑17.83%,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3.24%,同比下降1.02个百分点。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3.21%,下降1.05个百分点,上述指标几乎没有不下滑的,唯一增长的是成本收入比,三季度为30.30%,同比提高1.13个百分点。
如果将时间线拉长来看,2015年末时,兴业银行的营收约1543亿元,在2016、2017、2018那3年,兴业银行的营收一直在这个量级。
但在2017年,兴业银行的营收便突然降至1400亿元,显然是受到了严监管的影响。
在随后的2019年营收再次站上1800亿元,2020年2000亿元,2021、2022站稳2200亿元。
这7年,无论营收怎么变化,兴业银行的归属净利润,每年都实现了增长,不管营收下滑的2017年,还是近年营收低增长时。
2023年,面对开始下滑的营收,新任行长陈信健能否带领兴业银行继续挑战自我,打破自身的魔咒,重回王者之巅?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111A053LM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