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天天下各地都有地震发生,比如4月29日新西兰远海发生6.2级地震,南平静洋发生6.7级,28日四川青川县4.1级,西藏定日县3.9级。恰逢农历四月初一初二,有部门网友就留言表现,初一十五更容易地震,这种说法着实在民间传播已久,包括著名企业家、物理学博士张朝阳也讲过这个观点。3月28日的缅甸7.9级地震也是农历二十九。那么这种说法是真的吗?有没有科学依据呢?今天我们来简朴聊聊相关话题。
为什么很多人会支持这种说法呢?我们要知道,农历初一是新月,十五是满月,这个时候的太阳、地球、月球处于一条直线上,引力叠加,就使得潮汐力更加强大,之前我们讲天文大潮的时候聊过,这种征象会使得海水涨潮落差更大,如果遇到中秋节或者超级玉轮的时候,潮汐力就更大,很多地方甚至出现海水倒灌的征象。
而潮汐力不光影响海水,也会使得地壳发生微弱的变形,这被称为固体潮,虽然幅度没有海水涨潮十几米的高度,但也可以达到几十厘米的变化。因此就有人认为,初一十五的时候,由于地壳变形更多,所以更容易引发地震。这种观点看上去非常科学,有逻辑。但着实目前没有得到科学界的认同。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这种固体潮确实大概会成为某些地震的诱发原因,不过那需要本身断层的应力积累已经达到临界点,固体潮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不是主要因素。
其次,目前的统计数据也不支持这种观点,地震学研究对大量的数据举行了统计分析,发现:潮汐力和6级以下中小地震之间的关联性很弱,几乎可以忽略。对于某些范例的强震,大概存在关联,但相关性不强,不具备预测意义。
最后,地震是一种复杂体系行为,是高度非线性的能量释放。初一、十五的地震数量并不会明显比其他日期更多。目前还无法做到预测地震。
虽然潮汐力确实会对地壳产生周期性影响,在极个别、极端的情况下,大概成为诱因之一,触发临界状态下的地震,但它的作用非常有限,只能起到微弱的扰动效果,并不是引发地震的主要原因,更无法作为预测地震的依据。因此,“初一十五更容易地震”的说法,目前并不被科学界所认可。
固然,地震作为一种复杂而又剧烈的自然征象,其触发机制仍有很多未解之处,还需要长期、大量、体系的观测与研究。那么你认为这两者之间到底有没有关联呢?欢迎留言交流。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501A07GBM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