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不久前落幕的跳水天下杯加拿大温莎站,中国跳水队以8金3银1铜的亮眼结果,再度展现了“梦之队”的绝对实力。
赛后,小将全红婵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18宫格照,分享队友的日常,并配文“那咋了这就破防了”。
评论区有一条扎眼点评:“说话毫无自信,表达本领太差。”
没想到小姑娘直接回怼:“破防哥?”
简短三个字,四两拨千斤,既不失规矩又精准反击,尽显少年锐气。
网友纷纷点赞:
“拒绝内耗!全妹这性子太飒了!”
“面临恶意不纠结,当场‘亮剑’的心态值得学习。”
确实,面临不友好的言论,该回怼就回怼,不让自己陷入内耗才是王道。
实在,全红婵正是“榴莲型人格”,高能量,不内耗。
“榴莲型人格”是近年来盛行的心理学隐喻,形容一种“外刚内柔”的性格。
外在体现像榴莲一样带刺,语言直接甚至锋利。
实际内心柔软、重感情,但拒绝迎合他人标准,坚持自我价值观。
“榴莲型”孩子
活得舒展有力量
两站分站赛,全红婵收获两枚银牌。
谈及结果波动,她坦言:
“体重涨了,必要适应期,技术也得改进,回去会好好练。”
“每个运动员都会履历生长期,长高了就调整动作呗。”
说这话时她眼里闪着光,有对未来赢得比赛的信心和决心。
当记者提及“207C魔咒”的锋利提问,她笑着说:“今天跳得还行。”
这份在压力下仍旧保持的松弛感,正是少年最珍贵的特质:
不被外界声音左右,专注打磨技术;
不因一时得失焦虑,相信努力和时间会给出答案。
教练陈若琳评价:“她对自己要求很高,但懂得‘逐步来’。”
相信这个总把“逐步来”挂在嘴边又勤奋努力的姑娘,能继承在跳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真正的强者从不怕风雨,因为他们早已在打磨中炼成了“榴莲型人格”。
自信且自我认知清晰,不轻易被外界评价动摇。
电影《好东西》里的女孩王茉莉就是如此。
第一次看到她时,我就被这个“带刺”的姑娘震住了。
王茉莉的妈妈王铁梅,发表关于单亲妈妈生活的文章后遭遇网暴。
同学张家新在学校嘲笑她,说她摊上这样的妈妈很可怜。
王茉莉没有被张家新的言论带跑偏,而是对自己有苏醒的认知。
“我正直勇敢有阅读量,我可怜什么?”
即便是在爸爸面前,她也能勇敢表达自己。
爸爸在王茉莉面前邀功,说自己养育她付出很多,还提及好多爸爸根本不接送孩子,甚至家暴妻儿。
王茉莉平和而坚定地表达:
“他们根本不爱自己的孩子,你为什么要跟他们比呢?”
她的回应有理有据,让爸爸一时语塞。
小小年龄就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不轻易被他人的言论所裹挟。
这样带“刺”的小孩,在成年人眼里或许是“没规矩”的。
但在孩子的天下里,却是保护自我的铠甲。
心理学中有个“心理弹性理论”,指一个人面临压力时的反弹本领。
榴莲型孩子的“刺”,本质上是心理弹性的外在体现:
他们懂得用合理的锋芒规定界限,既不答应他人随意得罪,又能在保护自我的同时,保留对天下的善意。
如此,孩子便不会在“讨好他人”和“委曲自己”之间反复撕扯,活得通透而自在,舒展有力量。
精神内耗正在拖垮孩子
然而,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拥有“榴莲型人格”,无论遇到什么糟心事都能洒脱回击,不让自己陷入精神内耗。
就像我的女儿。
被后桌男生扯头发不敢告诉老师;
小组作业被抢功劳不敢争辩;
别人嘲笑她的口音,她只知道低头不说话,回家躲被窝偷偷抹眼泪……
女儿每次被欺负都不敢当场反击,事后在心里反复“补刀”,越想越气,把自己折腾得很难熬。
有次我去接女儿,看见她蹲在操场角落抹眼泪,追问下才知道,她的新发卡被同学强行拿走了。
“她说借两天就还,可是……”她攥着衣角,声音越来越轻,“我不敢要回来,怕她气愤。”
那天晚上,女儿躲在茅厕哭了好久,还不停说自己太没用了。
我才惊觉自己对女儿的教诲错得多离谱。
我一直希望女儿能够成为一个知书达理的小淑女,不要跟班里调皮作怪的同学一般见识,更不要丢掉自己的修养。
所以,女儿遇事只知道温良恭俭让,她的乖巧懂事曾让我引以为傲。
可我却忽略了一个残酷的实际:
我用“淑女”的模具镌刻女儿,本质上是在修剪她与生俱来的锋芒。
而过度温顺的孩子,正在履历一场看不见的精神内耗。
像女儿这样性子绵软的孩子,就像被按在水底的皮球,表面波澜不惊,内里早已暗流汹涌。
他们习惯用乖巧做枷锁,把真实的感情和需求锁在心底,却在日复一日的自我压抑中,消耗着生命的能量。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所谓内耗,就是心里的戏太多了。自我攻击消耗的能量,比外在消耗的能量多得多。”
当孩子只会用讨好换取承认,用哑忍避免冲突,他们的生命力就会逐渐被“自我否定”和“过度思虑”吞噬,最终活成一个看似完美却空洞的躯壳。
痛定思痛,我下定决心造就女儿的“榴莲型人格”。
造就“榴莲型人格”的三重修炼
每个孩子都可以是生来带刺的“榴莲”,只是在发展过程中,被成人天下的规矩磨平了棱角。
想要造就出“榴莲型”孩子,不妨试试这三个方法:
1. 答应孩子有脾气:像接纳榴莲的气味一样,包容孩子的棱角与个性
在网上看到@C妈的分享。
她女儿因为保温杯被同学摔碎了,气呼呼地回家告状。
她本能想说“没关系,妈妈再给你买一个”。
话到嘴边却改成了:“你现在很气愤对吗?必要妈妈陪你一起想想办法吗?”
女儿认真地说:“我想让她道歉。”
第二天,她果然拿着碎杯子去找同学:
“这个杯子是我攒了三个月零花钱买的,如果你愿意道歉,我可以自己存钱再买一个。”
对方不仅道了歉,还主动赔了钱。
很多家长害怕孩子发脾气,觉得这是没修养的体现。
但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答应孩子合理表达愤怒,反而能帮助他们创建健康的自我认知。
就像榴莲的气味必要被接纳一样,孩子的脾气也是他们个性的一部分。
我们要做的,不是压制这种感情,而是引导他们用适当的方式表达。
比如告诉孩子:“你可以气愤,但不能骂人或打人,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办理标题。”
2. 造就孩子反击的勇气:比起“孔融让梨”,更要教会孩子“以直报怨”
朋友家的儿子小宇曾被同桌嘲笑胖得像猪。
朋友没有说教“别理他,你要大度”,而是带着孩子做了两件事:
第一步,分析对方的意图:
他是因为自己结果不好,才想用嘲笑别人来显得自己厉害,对吗?
第二步,训练反击的话术:
“下次他再这么说,你可以看着他的眼睛说‘看来你不仅眼睛小,脑子也不太好使,连尊重人都不懂’。”
厥后小宇真的这样做了,同桌先是一愣,接着红着脸道歉。
朋友说:“孩子必要的不是‘忍耐’,而是反击的勇气”。当他知道自己有本领保护自己时,就不会再害怕冲突了。”
《论语》里讲“以直报怨”,意思是用公正的态度回应伤害。
造就孩子的“刺”,不是鼓励他们攻击,而是教会他们坚定自信——
不主动伤害别人,但也绝不答应别人随意伤害自己。
3. 浇筑坚实底气:让爱成为坚硬的壳
抖音上有位单亲妈妈的做法堪称教科书:
女儿被嘲笑没爸爸后,她把孩子带到拳击馆,在沙袋上写下全部恶意词汇,陪女儿一拳拳击碎偏见。
这不是以暴制暴,而是用行动告诉孩子:家人永远是你最坚硬的壳。
孩子的底气必要父母用日复一日的支持来浇筑。
当孩子遭遇挫败时坚定地站在孩子身后,孩子就会从心底生出一股力量,那是一种“纵然全天下否定我,也有人无条件接纳我”的安全感。
当孩子知道身后永远有退路,才敢在前方勇敢突围。
想起作家黄永玉说过:“人要像棵树,枝桠向上,根系向下,活得光明磊落。”
向上的枝桠是锋芒,向下的根系是温柔。
正好符合“榴莲型人格”的特点。
在复杂的天下里,既不随波逐流,也不委曲责备,活得苏醒而坚韧。
愿我们的孩子都能成为这样的“榴莲”:
不必讨好天下,只需取悦自己;既有对抗风雨的铠甲,也有拥抱美好的真心。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427A08W1Q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