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71|回复: 0

嘉陵江大鱼成群晒背,男子惊呼满是“50斤”巨物!网友:要忍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8 小时前|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信息来源于@小斑马,南方农业,上海鱼类志,《中国淡水渔业史》。
男子偶遇嘉陵江大鱼成群晒背

2025年5月5日,IP地址为四川的博主@小斑马,发布了一则自己在嘉陵江某水电站闸口看到的震撼场景,配文是:“快来爆你们的杆吧!”
视频是俯视角的,博主从高处拍摄着绿莹莹的江水,阳光照射在江面上波光粼粼,光看这个场景就挺值得记载的了。但重点不是这个,重点是此时有大量的鱼浮在水面附近晒背!虽然距离很远,但照旧能看出它们的体型确实不小,博主冲动地说道:“满是50+的!满是!”当然带有一些表现感叹的脏话,我就不写出来了。


可以看到这些鱼体色是灰黑色的,其头部宽大且呈钝圆形,感觉能占据鱼身的三分之一那么大了。鱼身是团体轮廓显得浑厚饱满,身体中后部渐渐向尾部收窄。别的可以看到这些鱼的眼睛位置较低,能隐约看到眼缘。背鳍短小且位置靠后,尾鳍宽大呈浅叉形。




通过这些细节,我们可以确认这是四各人鱼之一的鳙鱼(Aristichthys nobilis)。
既然说到了种类,果然评论区有不少人对这些鱼是否有50斤提出了质疑,但是其实大部分人都认为是有的。一位浙江网友表现这些鳙鱼还真的有50左右,他立刻被质疑了,另一位网友阴阳怪气地表现:“你知道50+的鲢鳙有多大吗?”显然他认为浙江网友不过是在装,效果这个网友立刻的回复了,甚至晒出了图片作为证据,然后谁人质疑的网友就不语言了。


更多的网友则是着急的询问具体的位置,看到这样的大鱼群居,肯定是会手痒的。博主倒是没有隐瞒,他表现这里是嘉陵江的沙溪水库地区。


看到如此诱惑的鱼情,网友好奇博主是怎么忍住的?


不过照旧得忍住的,长江的十年禁渔计划覆盖了长江干流、主要支流和重要湖泊,但并非所有支流都完全纳入禁渔范围,不过嘉陵江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它是在计划当中的。
而且重庆市天然水域的禁钓期统一为每年3月1日0时至6月30日24时,涵盖嘉陵江干流、支流及重点水库,沙溪水库虽然没有被提及,但照旧得通过当地农业农村部门或政府官网查询沙溪水库是否存在禁渔政策比较稳妥。可不要抱有侥幸心理,万一被逮到真的是得不偿失了。


关于鳙鱼

鳙鱼是真的好吃,虽然头很大,出肉率看似一般,但是它的头还能专门拿来做什么剁椒鱼头之类的佳肴,难怪它们在我们中国人的餐桌上能占据一席之地。而且对鳙鱼养殖技术的开发,早在我国古代就不断开展了。


早在战国时期的《养鱼经》中就记载了鳙鱼,不过当时的养鱼模式比较古早,就是拦截一段水体,把鱼养里面。技术的突破发生是北魏,当时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中记载,当时的渔民居然就已经攻克了“四各人鱼”的繁殖技术,虽然成活率似乎一般,但也算是实现规模化养殖了。


明代的《农政全书》《天工开物》中记载,农民利用稻田沟渠培育鳙鱼苗种,发明了新型的渔业模式,稻鱼共生系统被开发出来!这种模式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后面还出现了将鳙鱼与蚕桑、甘蔗构成独特的生态经济链,泥肥桑、桑叶养蚕、蚕沙喂鱼,真的是创造力无穷啊。
拥有这些老祖宗之法的技术积聚,也难怪我国现代的鳙鱼养殖技术能这么发达。2022年天下鳙鱼产量达327万吨,占淡水养殖总产量的14.6%,在湖北、广东等主产省,鳙鱼产业链产值已突破亿元。


除了是人类好吃的伙伴,鳙鱼在长江流域的生态系统中也饰演着“清道夫”的重要角色。虽然体型很大,但它们却是滤食性鱼类,终生以浮游动物为食,发达的鳃耙犹如精密的过滤网,每小时能处置惩罚数吨水体。
当夏季蓝藻在水面形成绿色油膜时,成群的鳙鱼犹如水下吸尘器,通过吞食藻类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它们与主食浮游植物的鲢鱼形成完美搭档,二者混养可使池塘藻类生物量下降60%以上。这种天然的生物调控机制,使得鳙鱼成为维持淡水生态系统康健的关键物种。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517A02CD8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