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突然有些“奇奇怪怪”的举动?
啃指甲?突然暴躁?对什么都很冷漠?
这不是简单的“不听话”,而是孩子在向你发送心理SOS信号!90%家长都忽略了。
下面5个孩子的高频“怪行为”,你遇到过几个?
一、啃指甲、咬笔头
——焦虑的肢体警报
壮壮三年级,最近总是不自觉地啃指甲,甚至咬出血也停不下来。
写作业时,笔头也被咬得坑坑洼洼。
妈妈不懂,经常严厉地批评孩子,禁止他这么做,但收效甚微。
中科院心理所调查表现:26.4%的中小学生存在抑郁倾向,而焦虑往往能体现在肢体语言上。
孩子不停啃咬东西就是焦虑信号,置之不理,大概武断批评,只会让心理问题愈演愈烈。
如果孩子出现类似问题,家长能给孩子提供哪些资助呢?
1、带孩子识别感情,当他“开心”“紧张”“畏惧”时,用语言描述他的感受。
2、预备捏捏乐、减压球,当孩子想啃手指时,赶紧递上。
3、每天睡前15分钟,引导孩子说出今天的烦心事,共情孩子,抱抱他,并教给他如何解决。
二、随便、无所谓
——藏在冷漠下的绝望警报
阿喜最近做啥都提不起兴致,妈妈问他想去哪玩,他总说随便,就连最喜欢的足球,也不踢了,每天就在沙发上发呆。
如果孩子对喜欢的游戏、朋友的邀约都提不起兴趣,常说“没意思”“无所谓”“都行”,家长一定要提高警惕。
有调查表现,40%的中小学生存在轻度以上抑郁倾向,其中“兴趣丧失”是核心表现之一。
孩子可能因长期被否定、结果下滑、朋友关系等问题,内心陷入一片冰冷之中。
如果孩子出现类似问题,你可以如许做:
1、每天清晨和睡前,拥抱孩子一分钟,别说话,用肢体语言传递安全感。
2、每天给孩子写“鼓励清单”,哪怕孩子只是完成了当日作业, 也要写下来鼓励孩子。
3、用“抽奖”的方式,引导孩子重拾兴趣,每周抽签决定去做什么,爸妈陪着孩子一起,挥洒汗水,也开怀大笑。
三、拖延磨蹭
——大脑的关机警报
兰兰上四年级之后,突然就变得特殊磨蹭,每天作业写到12点,刷牙也能磨蹭半小时,妈妈怎么催都不管用。
心理学研究发现,6-12岁儿童的专注力有限,如果学习时间过长,使命过重,大脑就会自动进入休眠模式。
遇到这种情况不要怕,你可以如许做:
1、根据孩子的专注时长,设置番茄钟,把使命分块,一次只完成一小块;
2、把作业设计成闯关游戏,每天写作业之前规划闯关路径和关卡,每完成一关嘉奖一个贴纸;
3、跟孩子交心,给他提供具体资助,少批评,多想办法。
四、拒绝上学、结果下滑
——最后的求救烟花
楠楠这两天一到早上就喊头疼、肚子疼,总是询问妈妈:“能不能请假”!
由于最近楠楠结果下滑严重,妈妈就觉得他是学习态度问题,把楠楠狠狠批评了一顿。
《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指出,50%青少年抑郁表现为注意力涣散、学习效能下降。
这可能源于过分压力或校园霸凌。
所以,遇到这种情况,先别揭穿孩子的谎言,你可以如许做:
1、走进孩子内心,告诉他无论什么情况,妈妈都会支持你、掩护你,引导孩子说出在校经历。
2、教会孩子如何掩护自己,如何拒绝,如何识别校园霸凌。
3、必要时答应孩子暂时苏息一段时间,远离他认为危险的、高压的环境。
五、死活不肯脱外衣
——身体在说“请掩护我”
晓蓉这两天多了个“怪癖”,大热天非要穿长袖,捂出痱子了也不肯脱外衣。
可能是孩子遭遇侵害的信号!
儿童心理防御机制提示,用衣物遮盖身体,常常与“界限被侵占”相关,尤其是突然抗拒亲密接触的孩子。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千万不能急!
要时刻提示自己:孩子是受害者,不要批评训斥孩子!
1、不要强行拿走孩子遮盖身体的衣物,不要做任何过激行为。
2、可以跟孩子一起共读《不要随便摸我》《我的身体权利》等绘本,玩景象模拟游戏,让孩子用玩偶扮演故事人物,引导孩子演出“自己的经历”。
3、如果猜疑孩子被侵害,不要犹豫,立刻报警!
寻找证据是帽子叔叔的职责,而不是家长的。
写在最后
孩子的每个"怪行为",都是捧到我们面前的透明水晶球。
只要用爱擦拭,就能看见内里闪烁的求救光芒。
你家娃有这些“求救行为”吗?欢迎评论区留言。
记得点赞+收藏+分享,让更多家长可以了解这些行为,一起做孩子的“读心人”!
如有需要请收藏:
全国24小时心理热线:12355(青少年专线)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援助平台:400-098-0708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518A04JC5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