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47|回复: 0

2025年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名单揭晓,王贻芳、杨学明、黄三文等华人学者当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7 小时前|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5 月 20 日,英国皇家学会(The Royal Society)公布了新增院士名单,本年有 95 位对科学研究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新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FRS),其中包括 24 名外籍院士。我国4位学者当选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均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们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19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王贻芳、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22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杨学明、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杰出创新中心(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主任韩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黄三文另外,另有 4 位当选院士为华裔或中国本地大学校友。







王贻芳


王贻芳,男,1963 年 2 月 20 日出生于江苏南京,实验高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核科学与技能学院院长。曾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


1984 年王贻芳从南京大学结业后前往瑞士日内瓦的欧洲核子中心,参加丁肇中领导的 L3 实验,专业研究高能粒子;1991 年获得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博士学位;1992 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核物理实验室任研究人员;1996 年进入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系任助理研究员;2000 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1 年回到中国,担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02 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2 年 3 月 8 日王贻芳团队实验测得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该实验入选美国《科学》评选的「2012 年十大科学进展」;201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1 月 9 日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是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科学家;2016 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7 年出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核科学与技能学院院长;2019 年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2024 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王贻芳长期从事高能物理实验研究。在中微子方面,是大亚湾实验方案的主要提出者,领导完成其计划、建设与研究;提出并领导江门中微子实验。在正负电子对撞方面,领导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新的北京谱仪的计划、建造及前期的研究。先后获得中国科学之星、布鲁诺 · 庞蒂科夫奖等。







杨学明



杨学明,1962 年 10 月生,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82 年从浙江师范学院物理系结业,1986 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硕士学位,1991 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哲学博士学位。2010 年获得陈嘉庚科学奖,2011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 年至 2017 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副所长。2022 年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


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 300 余篇,其中 Science 11 篇,Nature 1 篇。被约请为多个国际著名综述杂志撰写综述性文章,如年度物理化学综述(Annual Review of Physical Chemistry),化学研究评论(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等。此外,还应邀担了国际分子束集会,国际分子光谱集会(Ohio)以及国际立体动力学集会的咨询委员。


杨学明主要从事气相及表面化学动力学研究。







韩斌



韩斌,1963 年 4 月 15 日出生于安徽阜阳,作物基因组与遗传学家。1985 年获得安徽师范大学学士学位,1988 年获得广西农学院分子遗传学硕士学位,1992 年获得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博士学位。2013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4 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杰出创新中心(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主任。


在国内外以责任作者发表论文 30 余篇(包括 Nature,Genome Research,Plant Cell 等国际重要刊物)。主持国家高技能研究发展计划(863)课题,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2003 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韩斌主要开展水稻比较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黄三文



黄三文,1971 年 9 月生,植物基因组学和遗传育种学家,湖南省岳阳市人。1993 年结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2005 年获瓦赫宁根大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热带作物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Cell 杂志学术顾问。2023 年 11 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担任国家 973 项目首席科学家,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重大科研课题。并先后荣获周光召基金会基础科学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何梁何利科学与技能进步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等,发表 SCI 论文 150 余篇。


黄三文长期致力于植物基因组学和遗传育种研究。




2023未来科学大奖周科学峰会,黄三文以《马铃薯的重新发明》为题进行主旨演讲






陈志坚



陈志坚,1966 年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免疫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分子生物学传授、乔治 · 麦格雷戈生物医学特聘讲座传授,霍华德 · 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


陈志坚于 1985 年从福建师范大学本科结业,并考取福建师范大学生物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86 年考取美国纽约州立大学;1991 年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博士学位后,到美国圣地亚哥的索克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97 年进入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工作,先后担任分子生物学系助理传授、副传授、终身传授;2005 年担任美国霍华德 · 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2007 年获得杜奈尔奖;2014 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8 年获得生命科学突破奖。


陈志坚主要从事天然免疫过程中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


2019未来科学大奖周科学峰会主旨演讲陈志坚:DNA如何引发免疫和自身免疫反应


陈晓东



陈晓东,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质料科学与工程校长讲席传授,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新加坡国家科学院院士,新加坡工程院院士,中国化学会会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会士。曾获得新加坡总统科学奖、德国洪堡基金会贝塞尔研究奖等多项荣誉。担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柔性器件创新中心主任,Max Planck-NTU 人工感知联合实验室主任,新加坡肴杂集成下一代微电子中心副主任,新加坡数字分子分析与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著名纳米科技期刊 ACS Nano 主编及 Advanced Materials 等二十余个国际期刊顾问编委。





马文勃



马文勃,是英国塞恩斯伯里实验室的资深课题组长,也是东安格利亚大学的名誉传授。她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6 年至 2020 年,她曾在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担任传授。马文勃传授领导的研究团队通过基因组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和生物信息学等手段,主要开展植物病原菌与植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研究。她先后入选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会士、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 (EMBO) 院士,并担任国际分子植物与微生物互作学会(IS-MPMI)理事会主任,是 2021 年美国植物病理学会 Ruth Allen Award 的获得者。





黄天荫



黄天荫(Wong Tien Yin),男,临床科学和视网膜专家,美国国家医学院外籍院士,澳大利亚健康与医学科学院通讯院士,新加坡国家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 Tsinghua Medicine 主任、讲席传授、副教务长、医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医学学科带头人。


黄天荫于 1992 年结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1997 年获得约翰斯 · 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硕士学位,2002 年获得约翰斯 · 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学位。2020 年当选美国国家医学院外籍院士,2021 年当选澳大利亚健康与医学科学院外籍(通讯)院士,2014 年至 2021 年担任新加坡全国眼科中心医学主任兼眼科传授,2022 年出任 Tsinghua Medicine 创始主任及讲席传授。曾历任新保集团科研主任、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学术医学科研院院长、新加坡眼科研究所执行主任、新加坡国立大学眼科系主任、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眼科系主任及澳大利亚眼科研究中心主任。


黄天荫在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Lancet、JAMA、Nature、Nature Medicine 等期刊发文 1500 余篇,并于 2018、2020、2021 及 2022 年入选高被引学者;受邀讲学 500 余次(大会报告、研讨会等);荣获英联邦卫生部长奖、黄斑协会 Arnall Patz 奖、美国爱尔康研究院奖、美国艾森豪威尔基金等诸多奖项。


黄天荫主要从事黄斑病变和视网膜疾病相关的临床工作。




本年英国皇家学会新当选院士,包括人工智能、电子显微镜、环球卫生和神经科学等多个领域的开拓者,有致力于预防年轻女性感染艾滋病的公共卫生专家、开发了变革性人工智能模型AlphaFold的诺贝尔奖得主、通过研究揭示免疫系统如何区分“有益”和“有害”微生物新见解的免疫学家等。


英国皇家学会会长阿德里安·史密斯表示:“接待最新一批杰出研究人员加入英国皇家学会院士行列。他们的成绩展现了科学探索的至高境界——从基础性发现到跨越健康、技能与政策领域的现实影响力研究,从应对环球卫生挑战到重新界说人工智能的潜能,这些工作印证了以好奇心为驱动的科研创新所蕴含的力量。”


英国皇家学会成立于1660年,是英国最高学术机构,也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而又从未中断过的科学学会。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的评选旨在表彰当选者作为各自领域的领导者,对科学研究作出的宝贵贡献。英国皇家学会现有1800余位院士,包含80余位诺贝尔奖得主。牛顿、法拉第、达尔文、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狄拉克以及DNA双螺旋布局的发现者沃森和克里克等著名科学家都是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来源:生物学霸、英国皇家学会官方网站、中国科学报等
完整名单:
https://royalsociety.org/news/2025/05/new-fellows/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523A09X0X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