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刘工昌
对赌失败、纠纷不绝,印证了格力钛新能源商业信誉极差。
2025年6月4日,一则消息在整个商业舆论圈掀起巨浪:格力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持有珠海广通汽车有限公司的18.06亿人民币股权被全部冻结,冻结期自2025年6月4日起延续至2028年6月3日,执行法院为广东省珠海市中级人民法院。
6月16日下午,格力钛新能源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声明》。公司表明称,该项司法冻了案件,是由公司原实控人、法定代表人魏银仓在2015年12月盗用公司公章举行违规担保而引起。
从其公司表明的措辞来看,似乎是原银隆老总魏银仓“未经董事会批准”,私自盖章违规担保而引起,但实际的情况是,这个盖章的文件,是一份银隆与阳光人寿的对赌协议。
对赌没达成,本来应该是魏银仓掏钱补上,但是魏银仓跑了,如今名为格力钛的银隆又是担保人,这债天然就追到了格力钛的头上,而且还不是小数目,10亿本金,1.5亿利息。
而除了阳光人寿的10亿,如许的对赌,还有11亿。查询公开信息可以看到,2024年至今,格力钛名下已有十笔股权冻结记载。而此次冻结资产的执行者——珠海中院,已是格力钛股权冻结的“常客”。仅2025年上半年,珠海中院已对其实施4次股权冻结。而整个2024年,格力钛股权冻结公告高达10笔。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格力钛涉及17起法律纠纷,其中15起为买卖合同纠纷,近一年内仅“买卖合同纠纷”的开庭公告就达15则。
就在前两日,6月10日,格力钛新能源与珠海广东汽车还因买卖合同纠纷作为被告,在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法院开庭。
从这次股权被冻结,到它不绝成为买卖合同纠纷被告,可以想见,格力钛新能源商业信誉极差,基本上没什么公信力了。而从技术上讲,格力钛新能源可谓基本上没什么市场存在的代价。
格力钛成厂区专用车
格力钛新能源的焦点技术是钛酸锂电池,这种电池的最大优势就是安全性强,即便是在-50℃的极度低温下也能正常工作,循环寿命更是高达3万次。但其短板同样致命,就是能量密度实在太低,只有58-110Wh/kg。
相比之下,同期宁德时代的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已经达到240Wh/kg。这意味着同电量所需格力钛的电池体积更大、重量更重。更重要的是,其续航里程也极差。别人的电动车能跑500公里,格力钛的车却只能跑200公里,如许怎么会指望别人去买?
不仅云云,格力钛酸锂电池的成本也远高于市场主流的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池。钛酸锂电池生产成本约为0.9元/Wh,而同期磷酸铁锂电池成本约0.3元/Wh,三元锂电池成本与之相近(约0.2-0.3元/Wh)。当比亚迪、宁德时代通过规模化生产将电池成本压至0.3元/Wh时,格力钛仍困在0.9元/Wh的高位。在价格竞争中毫无优势。到2024年,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池已经占据了市场超90%的份额,格力钛酸锂技术路线彻底被边沿化。
而从格力入主银隆开始,至今差不多已近10年。格力电器董事会秘书章周虎透露,格力钛新能源的新能源汽车已在天下240多个都会运营。通过调整生产线和优化订单结构,格力钛新能源已逐步提升产品交付速度和回款服从,有效改善运营服从。①
但实际的情况却是,在珠海某工业园区的仓库里,整齐停放着上百辆银灰色面包车。这些车座椅上的保护膜都没撕掉,仪表盘显示着零公里数,却已经在车库里沉寂了半年多。工作人员说:“这些车原本都是要卖给物流公司的,如今价格都降到5万了,连自家空调配送都消化不完。”谁能想到,这些滞销的新能源车,正是董明珠耗费8年时间、投入数十亿资金打造的“拳头产品”。
而格力钛新能源货车,原本被寄予厚望。车长近5米,载货空间7立方米,最高能装2吨货品,看起来就像个能干的“钢铁骆驼”。厂家宣传它能在都会里自由穿梭,不限行不限号,还特别得当短途物流。但市场很快给这“骆驼”泼了冷水——首批车主王师傅吐槽:“跑高速电量掉得比计价器跳得还快,标称230公里续航,装满货跑不到200公里就得找充电桩。”
更尴尬的是价格跳水。2019年刚上市时订价15.8万,比同类型燃油车贵出近一倍。结果五年时间价格腰斩再腰斩,如今5万就能开走新车,比五菱宏光还便宜。但即便云云,仓库里仍积压着大量库存。问题出在定位失误——想当都会物流车却续航捉急,想做高端货车又缺乏焦点技术。
2023年。格力忽然调整策略,宣布专攻“厂区专用车”。珠海总部的空调生产基地里,上百辆格力钛组成运输队,天天在厂房和仓库之间往返几十趟。这种封闭场景美满避开了续航短板,5万块的车价相比油车每年能省下2万多油费。某家电物流公司负责人算过账:“如果只在固定园区使用,三年就能回本,比租车划算多了。”②
电池毫无市场竞争力,造出的车根本没人要,最后就是在自己厂房里运运货,由于根本不敢出去,跑长途就露馅。这就是董明珠不惜一切拉上格力去捆绑,其原老总喊出的80万亿市场的银隆的技术程度。
银隆给格力的负资产
魏银仓是河北武安人,靠汽修和铁矿发家,搞过高速公路与房地产,2009年成立银隆,2010年花了约莫4亿人民币收购美国奥钛公司53.3%的股份。
2015年,阳光人寿出10亿入局,并与其签对赌协议,随后其快速进入公众视野。
“充电6分钟,能跑200公里”,“超长使用寿命”,这些让董明珠非常上头,格力要130亿全资收购,但是中小股东反对,20多个议案中有15个被否,然后就有了当时董明珠对中小股东发飙名场面,“格力没有亏待你们”。③
格力不能买,那董明珠就自己上,拉上了王健林、刘强东等大佬,集资26亿入股了银隆。在公开场合,魏银仓不绝给董明珠戴高帽,而且公开发言也更敢吹,说对比偕行业,“银隆的估值应该在8万亿、80万亿”。
2017年10月,银隆上市未果,魏银仓的8万亿的梦也碎了。而魏银仓以自己“退休”为名,将烂摊子扔给了董明珠。
实际上,格力钛的问题董明珠很早就知道了。2018年1月,银隆屡次被曝拖欠供应商货款,资金链出现问题。2019年,银隆新能源客车的销量出现断崖式的下跌,全年销量仅为2708辆,同比下滑62.76%。次年,银隆开始持续亏损,甚至开始被珠海市中级人民法院拍卖股权。截至2020年底,银隆负债已超过225亿元。2023年格力的股东大会上,董明珠自己也终于认可银隆原大股东“挖的坑太大”。④
但已经上马的董明珠此时已下不了台,再大的坑也得往下跳。
不过此时的董明珠不再是私人单独出马,强行绑上了背后的格力。2021年,格力电器通过竞拍,用18.28亿拿到了格力钛新能源30.47%股权。银隆改名格力钛。2023年底,格力电器以10.1亿元增持格力钛24.54%股权,试图稳定局面;格力钛新能源是格力电器(SZ000651,股价44.6元,市值2498亿元)的控股子公司,格力电器直接持股比例为55.01%,持有表决权比例为72.47%。
至此,银隆已被格力电器完全控股。
它的财务表现呢,2021年,格力钛的营业收入和净亏损分别为6.94亿元、4.17亿元,2022年格力钛的营业收入为25.87亿元,净亏损为19.05亿元。到2024年,据格力2024年中报,截至2024年6月30日,格力钛新能源总负债为247.86亿元,净亏损19.05亿元。
除了技术路线的失败,格力钛新能源还深陷管理泥潭。2018年,格力钛新能源将创始人魏银仓、孙国华告上法庭,指控二人涉嫌通过关联生意业务侵占公司财产、损害公司优点,涉案金额超过7.8亿元。只管后来公司积极美满内控和财务制度,但前任留下的财务黑洞和管理杂乱,依然给格力钛的发展造成了巨大拦阻。2024年的年度财报显示,仍有部分乞贷尚未收回。
摊子有多“烂”呢?银隆甩出了魏银仓“七宗罪”:
骗取科技扶持资金1.123亿;冒领1亿财政资金及5000万竞业禁止资质赔偿;向小姨子采购设备,虚增价款2.6亿;虚构1.7亿工程款建设合同;同一专利重复转让,公司损失9500万;债务累及公司,损失3.75亿;不支付货款,又损失2.12亿。
各种大大小小的事儿下来,涉案金额14亿多,魏银仓基本上把银隆掏空了,而魏银仓本人也卷钱跑路,取道香港去了美国,然后又上了“红通”,下落不明。⑤
我们很难相信,对一家明智的企业来说,对如许一家亏损不绝且完全看不到希望的公司,竟然一步步加大收购力量,直至完全控股,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2016年那些奋起抗议的小股东们在所谓的铁娘子的痛骂声中被迫停止了呼唤,就看着格力一步步背上如许一个它本不该背上的沉重的负担。
银隆的三大输家
首先就是董明珠:遭遇个人信用与商业版图双杀。作为格力钛第二大股东,董明珠个人持股代价已大幅缩水。更棘手的是,其名下1150万股格力电器股票早在2023年就因银隆投资纠纷被冻结,涉及市值超4亿元。此次格力钛股权冻结,进一步暴露其投资决策的激进风险——以个人声誉捆绑企业战略,一旦失败,代价远超财务损失。
第二是格力电器:多元化战略遭遇重创。格力电器收购格力钛时估值60亿元,如今其负债规模已是收购价的4倍。只管格力电器账面现金充裕(2024年底现金占比达60%),但持续输血格力钛已拖累整体业绩:2024年格力营收同比下降7.26%,而新能源业务却未能贡献增量。市场更担心的是,格力钛若破产清算,格力电器或将面临巨额商誉减值(收购时产生6.13亿元商誉)和债务连带责任。
第三是中小股东:被裹挟的“沉默多数”。格力钛的股权冻结,本质是中小股东权益被忽视的缩影。2016年格力电器收购银隆案遭股东大会否决后,董明珠绕过股东会,通过董事会决议强行收购。如今,格力钛的烂摊子却要全体股东共担。数据显示,格力电器2024年每股分红3元,股息率高达6.6%,但高分红背后,是否在掩盖新能源业务的失血?投资者不得不打上问号。⑥
董明珠如今陷入了两难境地:如果停止对格力钛新能源的输血,前期投入的巨额资金将付诸东流;但如果继续支援,又大概会进一步拖累上市公司整体业绩,2023年格力电器净利润同比下滑12%,格力钛的拖累效应已开始显现。⑦
身居三大顶级电器厂商的格力电器是中国传统制造业中为数不多的真正具备现代科技制造与管理程度的公司,人们至今始终无法理解的是,它怎么就一步步跳进银隆这个从技术能力、管理程度到经营状况可谓一无是处,一开始就丝毫没显示出任何可取之处的大窟窿中的。
这个所谓的铁娘子在对新能源财产根本未做充分相识与认证的情形下,听了满嘴跑火车的魏银仓一顿吹捧,控制不住,就要一头扎进,在众多中小股份持有者极力反对下才没把格力拖进去,让她以个人名义进入。可是在2021年、2023年,此时的银隆可谓已千疮百孔,毫无投资代价了,董明珠竟然置格力全体股东优点于掉臂,把格力完全绑上,此时摄于其背后强大的政治影响力,已经没有人敢发出反对声音,只能听任格力背上这个上百亿的大窟窿。
格力钛新能源(原银隆新能源)的失败教训是惨痛的,其中董明珠个人意志与战略误判要对其负主要责任,董明珠对钛酸锂电池技术的押注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本质上是在错误的时间以错误的价格押注了错误的技术。
本日放在整个新能源市场上,钛酸锂路线在特定细分市场(如固定储能、特种车辆)仍有些许代价,但董明珠试图将其推广至主流乘用车市场的战略选择,则完全违背了技术经济规律,也完全无视市场需求,叠加管理失控与行业变局,最终却陷入亏损、诉讼、技术路线边沿化的困境。
这一决策不仅斲丧了格力及股东的资源,也对董明珠的个人信誉造成冲击。
我们更要反思的是,作为现代股份制企业,股东们的正常诉求与权益为什么在强势的高层那里那么苍白无力。
格力电器中小股东曾否决收购银隆议案,但董明珠通过个人资本团结外部财团强行推进,规避了公司治理的束缚。问题是2021、2023年格力电器对银隆的大幅增持,为什么再也听不到中小股东的反对的的声音,最后以至于酿成了云云后果。
教训在于:创始人需接受董事会监督,问题是董明珠不是创始人,创始人是以朱江洪先生为首的,当时的格力保持了开放兼容并蓄的企业理念,而到董明珠这里我们看到的是网红式的领袖意志的宣扬。
图源:达摩财经
董明珠对格力钛的豪赌,本质上是一次“英雄主义叙事”与“商业理性”的辩论。她的责任不仅是财务赔偿,更需通过制度改进和战略聚焦重建股东信任。而这一案例的终极教训在于:企业家精力需要冒险,但上市公司决策必须对资本敬畏。传统企业转型不能靠孤注一掷,而需在“创新试错”与“风险可控”间找到均衡。
[引用]
①(格力钛新能源所持广通汽车100%股权被冻结公司声明:不会对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每日经济新闻2025-06-16)
②(格力董明珠造纯电车,续航230km,从15.8万暴跌至5万仍滞销实事求是地说发布时间:2025-04-18)
③(董明珠对中小股东高分贝发飙:格力没有亏待你们2016-11-01证券日报作者:贾丽)
④(格力钛新能源18亿元股权被冻结!董明珠为造车梦是否被人挖坑?2025-06-16 来源: 运营商财经网 于航/文)
⑤(神级大忽悠”暴雷,炸到董明珠2025-06-18作者|猫哥来源|大猫财经Pro&是史大郎)
⑥(格力钛被冻结18.06亿股权董明珠的豪赌为何拖累格力?华叔大视界2025-06-14)
⑦(董明珠9年前的豪赌,如今要爆雷了?科技能量仓2025-06-2107)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708A09TLG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