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的科技新闻中,中国科学家关于月球背面月壤的研究,有4篇文章发表在《Nature》杂志上(中国科学家打开月背“盲盒”!嫦娥六号样本研究4连发)。这无疑是一件值得祝贺的事情,作者团队中有不少是我认识的朋友,从嫦娥六号任务启动到今天结出硕果,大家都付出了巨大的热情和积极,衷心为他们开心!!然而在盛事庆祝之时,我们还要看到目前科学研究存在的极大遗憾。

遗憾藏在网友问我的一个问题里:为什么嫦娥六号任务的几项研究成果齐刷刷地都发表在国外的《Nature》杂志上,难道我们中国的杂志不能发表吗?
网友的疑问实在可以理解,毕竟这是我国的探月项目,项目立足于已往几十年我国的航天成就,有数万名工程技能人员夜以继日的工作,从项目设计、火箭发射、样品返回等,寄托着全国人民的期待,只是到了最后成果发表,却发在国外的期刊上,尤其是《Nature》杂志背后的的施普林格自然集团(Springer Nature),可是妥妥的贸易出版集团。
科学家选择在《Nature》杂志上发表研究成果,这和《Nature》杂志强大的影响力密不可分,作为在1869年就创刊的科技期刊,《Nature》杂志在学术领域具有极高的影响力,多年影响因子在50+以上,并将影响力延伸到科学政策和科学传播领域,险些每篇在《Nature》发表的文章都能引起媒体的广泛报道和讨论。
不外国内也有不少优秀的学术期刊,例如《中国科学》《科学通报》《National Science Review》,比年来新兴的《The Innovation》《Engineering》《Fundamental Research》等,这些杂志都能为科研成果提供发表的平台。在中国科协、科技部、教育部等多个机构支持的中国科技期刊良好行动计划推动下,国产期刊也在迅速成长。
既然有这些学术期刊平台,而且这些研究又是中国科学家主导、中国项目支持、凝聚了上万名科研和技能人员心血的成果,为什么最终照旧选择发表在国外的杂志上呢?最不行哪怕有一篇在国产刊物发表呢?
实在这里面反映出当前我国科研考核体系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多年来学术界一直在破“三唯”、“四唯”甚至“五唯”,其中重要的一唯是“唯论文”,即单纯以论文数量、发表刊物的影响因子等量化指标来评价科研人员的学术程度和贡献,“唯论文”发展到极致就是“唯Nature、Science”和它们的子刊为标准,其他刊物发的得靠边站。
在目前的院士遴选,杰青(青A)、优青(青B)项目评审,研究员、教授职称评定,甚至博士后答辩、优秀博士生评选等中,发表Nature、Science和它们的子刊的数量甚至能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朋友们常常开玩笑,说现在纵然爱因斯坦来参加国内的教授职称评定和院士遴选,也得老老实实地把发表的Nature、Science和它们的子刊的数量列上来。代表作里如果没有NS的文章,到场评选的研究人员都不好意思到场竞争。
在某种程度上,目前的“唯论文”实在就是唯NS。
像嫦娥背面取样的分析文章,同样的文章发表在Nature上,肯定会成为研究机构年终总结的亮点,甚至会成为上级领导年终总结的亮点工作,而如果文章发表在国内的刊物上,例如发表在《中国科学》或者《科学通报》上,可能研究所的科技处都懒得去统计和宣传。正是因为这种评价体系,导致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不得不把文章投到《Nature》和《Science》上。这并不是因为这两本杂志本身多么专业,相反,在各个学科领域里,都有比NS更专业的期刊,可是因为我们的评价体系只认可它们,最终大家都把最好的工作投给NS,尤其是那些投入了大量精神和资金的庞大成果,最终都优选选择发表在这些顶刊上,这也让《Nature》和《Science》的权势巨子性和影响力被不断加强,强者恒强。
我的几位科学家朋友领导了嫦娥六号攻关团队,所在研究机构投入师生100余人,月壤采样分析激发出强大的战斗力,除了研究本身令人兴奋以外,大家都清楚,这样独一无二的效果必然会出Nature系列文章,将成为个人简历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如果一开始就阐明效果将在国内刊物上发表,团队的士气肯定会受影响,说不定组建团队都成问题。
《Nature》杂志的出版商是自然出版集团,这是一家贸易机构,2015 年 5 月,自然出版集团与施普林格科学与贸易媒体合并,成为新成立的施普林格自然集团,这是全球最大的学术出版机构之一,近些年的营业利润收入5亿欧元左右(Springer Nature 2024财年业绩亮眼,创新驱动学术出版新高度)。旗下还有Nature子刊等多个期刊,根据最新的报道,Nature的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仅半年就从中国赚走高达1亿多元的版面费(锋利!Nature Communications 半年从中国挣了凌驾1亿版面费),各国排名第一。并不是因为这本杂志有多好,而是因为在Nature浩繁子刊中,这本发文量大最好发,我们的评价体系也认这本杂志。如果这1亿元用于国内刊物的发展,必将给科研产业引入活水,推动国内刊物蓬勃发展,也使得出版产业迎来新的机遇。
如果我们最好的研究都在国外刊物上“打卡”,推动的是国外相关产业继续繁荣,而国内的科学出版行业只能惨淡经营,这种高端的产业,相信大家能明白其不可估量的代价。像探月工程这样的项目,涉及巨大的资金投入、巨大的人力成本,有着国人的期许,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内权势巨子刊物上,并不会影响研究本身结论,也不会影响效果的权势巨子性,发表在Nature上很好,但发表在国产刊物上更是锦上添花,为国产刊物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科研论文发表在国内,并不是我们要走闭关锁国的道路,也不是我们不和国外交流先进科技,而是我们需要增强文化自信,从改革之初“一边倒”地认国外刊物开始,大力发展我们的相关产业,最终推动国内外的双向交流,那才是更为健康更为理想的状态。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710A08QPG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