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造车新势力纷纷陷入价格战、盈利困境的当下,京东物流却以一款VAN无人轻卡开发了全新的赛道。
十年前,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走进刘强东家中,一场15分钟的交谈,让刘强东迅速做出投资决策,这一决定成为京东进军汽车领域的开篇之笔。而如今,京东在汽车领域的布局终于迎来了关键落子。2025年7月2日,在第十七届国际交通技术与装备展览会上,京东物流自主研发的京东物流VAN无人轻卡正式亮相,这一新品的发布,标志着刘强东的造车梦以独特的方式变为实际。

差别于蔚来、小鹏等乘用车制造商的烧钱模式,刘强东的造车策略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与众差别的务实基因——不寻求个人消费者的眼球效应,而是深耕物流行业的服从痛点。这种差异化路径使得京东在造车领域不仅避开了红海竞争,更凭借其电商物流的天然场景上风,构建起难以复制的商业闭环。
刘强东的十年汽车棋局
刘强东与汽车产业的渊源可以追溯到2015年那个决定性的夜晚。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走进刘强东家中,仅用15分钟阐述了他的造车理念,而刘强东在短短10秒内就做出了投资决定。这一场景被章泽天在朋友圈形貌为“强东花10秒说yes”,成为创投圈的经典案例。当时外界广泛以为这仅是刘强东作为天使投资人的一次财务布局,但回溯汗青可以发现,这实际上是京东进军汽车领域的第一步棋。
京东的汽车战略在随后十年中呈现出清晰的演进路径。2018年,京东上线整车交易平台,开始试水汽车贩卖;2021年成立汽车古迹部,整合汽车后市场资源;2022年将“京车会”升级为“京东养车”,构建覆盖全国1700家门店和4万家合作网点的服务体系;2023年汽车古迹部独立运营,提出围绕车主“买-配-养-用-换”全生命周期的服务生态。这一系列动作表明,京东在汽车领域的布局始终围绕“服务”而非“制造”展开,直到2025年京东物流VAN无人轻卡的发布,才真正跨入了造车领域。
与小米、百度等互联网公司高调进军乘用车市场差别,京东造车的差异化定位从一开始就十分明确。刘强东曾多次夸大“京东不会自己做汽车”,而终极推出的却是一款专为物流场景设计的无人轻卡。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述背后,实则是京东对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清醒认知——作为中国电商巨头,京东最大的上风在于其巨大的物流网络和供应链管理能力,而非面向终端消费者的产品设计能力。因此,京东选择了一条与特斯拉、蔚来完全差别的造车路径:不造卖给个人的“玩具”,而造提升自身物流服从的“工具”。
战略耐心与场景深耕是京东造车成功的关键。在近十年的准备期中,京东通过物流无人车的渐进式创新积聚了宝贵经验:2016年推出首台物流自动驾驶车并在双十一期间完成测试;2019年智能快递车4.0实现L4级自动驾驶并为武汉医院提供无接触配送;2021年成为首批获牌实现无人配送车“持证上岗”的企业;2024年与金龙汽车合作“DIDO自动驾驶物流车”在苏州试运行。这一系列技术积聚终极在京东物流VAN上实现了质的飞跃,使其一经推出就具备成熟的商业化应用能力。
刘强东的汽车布局还体现在资本纽带与生态构建上。除早期投资蔚来外,京东与比亚迪达玉成面战略合作,围绕汽车全渠道营销与售后服务体系进行共建;与岚图汽车推出“岚京计划”,打造全线上汽车交易平台。这些合作不仅为京东积聚了汽车行业经验,更确保了在未来物流车辆的大规模部署中拥有可靠的供应链支持。由此可见,京东造车绝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长期铺垫的战略选择,这种扎实的准备为其在造车新势力中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避开造车新势力的红海
当大多数造车新势力在乘用车市场陷入内卷时,京东物流VAN无人轻卡选择了一个截然差别的赛道——物流专用车辆。这一战略定位使其避开了与特斯拉、比亚迪、蔚来等巨头的正面竞争,找到了一片竞争相对缓和的蓝海。数据表现,京东物流VAN拥有24立方米的超大载货空间,是目前物流行业内载货量最大的无人轻卡,可完全替换传统的4.2米货车。这种针对特定场景的专用设计,使得京东在造车领域形成了独特的差异化上风。

物流无人车的市场空间被严重低估。根据招商证券测算,以全国快递物流网点数量为基础,无人配送车的市场空间约为4680亿元;如果以全国小区数量为基础,市场空间则在5460亿元到7280亿元之间。这一数据远超许多人预期,且由于技术门槛较高,目前入局者相对有限。除京东外,仅有菜鸟、九识智能、新石器、白犀牛等少数玩家推出雷同产品。相比之下,乘用车市场早已是一片红海,仅中国就有超过300家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在激烈竞争。京东选择物流无人车这一赛道,无疑是看准了其巨大的增长潜力和相对宽松的竞争环境。
京东物流VAN的技术配置与性能参数展现了其在专业领域的强盛竞争力。该车配备了7颗激光雷达(3颗禾赛AT128和4颗禾赛FT120)、20颗摄像头及12颗毫米波雷达,可实现360度无盲区感知,检测范围较传统方案扩大19倍,感知性能提升3倍。在自动驾驶能力上,京东物流VAN具备L4级别公开道路自动驾驶能力,可自主规划最优蹊径、精准识别并避让障碍物,能够应对人车混行的复杂交通环境。固然物流场景的自动驾驶复杂度确实低于城市乘用车场景,但这种“够用就好”的技术定位恰恰体现了京东的务实精神——不寻求华而不实的炫技,而是专注于解决实际业务痛点。
本钱效益上风是京东物流VAN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相比传统运输方式,京东物流VAN可节流约60%本钱,同时大幅提升物流运营服从。这一惊人数字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电力驱动相比燃油车的能源本钱上风;二是无人驾驶淘汰的人力本钱;三是24小时不间断作业提升的资产利用率。官方数据表现,京东物流VAN投入使用后,服从可提升40%,运营本钱直降60%。在物流这个对本钱极度敏感的行业,如此显著的经济效益无疑将加速无人轻卡的普及进程。
京东物流VAN还具备独特的场景适配上风。该车专为电商仓储、快递分拣、制造业供应链及冷链运输等高频率物流场景优化设计。比方,在冷链运输中,京东物流VAN通过自动驾驶确保运输平稳性,淘汰温度波动;在制造业供应链中,可实现误差不超过5分钟的精准配送。这种深度场景定制是通用型乘用车无法比拟的。正如刘强东所夸大的,京东造车不是为了与合作同伴竞争,而是“为了推动物流建设和供应链发展,从而加强电商业务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清晰的自我定位,使得京东在造车大潮中避免了资源分散和战略漂移。
京东造车为何比造车新势力更“滋润”?
在造车新势力广泛面临亏损加剧、竞争白热化的困境下,京东物流的无人轻卡业务却呈现出截然差别的发展态势——不仅商业化路径清晰,盈利模式明确,更与其核心电商业务形成了强力协同。这种差异化生存状态使京东成为造车浪潮中最为“滋润”的玩家。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商业逻辑,可以发现京东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战略定位、商业模式和生态系统多重上风共同作用的结果。
清晰的自我定位是京东造车区别于其他新势力的根本所在。与蔚来、小鹏等企业试图通过造车实现“从0到1”的转型差别,京东始终将造车视为提升既有物流服从的“工具”,而非开发新业务的“目的”。刘强东曾明确表示:“汽车一定是京东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但京东不会自己做汽车”。终极推出的京东物流VAN完美体现了这一理念——它不面向个人消费者贩卖,而是作为京东物流体系的内部生产力工具。这种定位使京东避免了与特斯拉、比亚迪等巨头的正面竞争,也无需承担打造消费品牌的高额营销本钱。
商业模式的上风同样显著。乘用车新势力广泛面临“卖一辆亏一辆”的困境,必要通过规模效应和软件服务来实现远期盈利。而京东物流VAN从设计之初就具备明确的盈利逻辑:通过替换传统货车,直接节流60%的运输本钱。这些节流的本钱部分可以转化为利润,部分可以让利给消费者以加强电商业务竞争力。更重要的是,京东物流VAN的用户只有一个——京东物流自身,这意味着无需建立复杂的贩卖渠道和售后网络,也避免了终端市场的价格战。这种“自产自用”的闭环模式,使得京东造车从一开始就拥有健康的现金流和明确的投资回报预期。
研发投入的服从方面,京东也展现出独特上风。乘用车新势力必要针对复杂城市道路和多样化驾驶场景进行巨额研发投入,而京东物流VAN专注于相对简朴的物流场景——固定蹊径、低速行驶、以货物运输为核心目标。这种有限场景大大降低了技术难度和测试本钱,使京东能够以较小投入实现快速商业化。据统计,京东在物流技术上已获得超过5000项专利,其中3000项涉及自动驾驶技术。这些专利大多针对物流特定场景开发,实用性强且商业化代价明确,与乘用车领域许多“华而不实”的专利形成光显对比。
应用场景的确定性是京东造车另一大上风。京东物流VAN甫一推出,便已在北京、广州等30座城市启动试运营,并计划2026年前完成超千台部署。如此快速的落地能力源于京东自有物流网络提供的现成应用场景——这些车辆不必要探求客户,由于客户就是京东自己。相比之下,乘用车新势力即使造出量产车,仍需面对品牌认知、渠道建设、用户接受度等一系列市场化挑衅。京东物流高管孔旗的观察十分精准:“末了配送占物流本钱的40%-50%,是技术落地的最佳土壤”。京东正是利用这片“土壤”,使其无人驾驶技术得以迅速生根发芽。
生态系统协同效应进一步强化了京东造车的竞争上风。京东物流VAN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京东的智能仓储、配送网络、零售业务形成深度协同。比方,在京东外卖业务中,物流VAN负责将食材从中央厨房运送到各前置站,再由骑手完成最后一公里配送。这种协同效应不仅提升了整体服从,更创造了竞争对手难以复制的系统上风。阿里固然拥有菜鸟网络和饿了么,但各业务单元间的协同程度不及京东;美团虽在即时配送上占据上风,但缺乏京东的干线物流能力。京东通过造车强化了物流这一核心竞争上风,使其在电商生态的竞争中占据更有利位置。
资本市场态度的差异也反映了两种模式的优劣。比年来,乘用车新势力在资本市场屡遭质疑,估值大幅回落;而京东物流因其持续提升的服从上风,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市场认可。这种分化表明,投资者更青睐那些能够解决实际商业问题、具有清晰盈利路径的技术应用,而非单纯寻求技术先进性的冒险实验。京东造车的故事之以是更有说服力,正是由于它植根于真实的业务需求,每一步创新都能转化为可量化的运营改善。
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刘强东造车成了造车新势力中活得最滋润的一家?答案已然清晰:京东选择了一条与众差别的造车之路,不追逐个人消费者的掌声,而专注于解决自身业务的真实痛点;不盲目攀比技术参数,而坚持每一项创新都必须带来可量化的商业代价;不孤军奋战寻求单点突破,而是将造车融入更大的商业生态系统。这种务实、专注、系统的战略思维,或是京东造车被外界看好的根本缘故原由。
该文为BT财经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使用、复制、流传或改编该文章,如构成侵权行为将追究法律责任。
作 者 |元方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711A05LG3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