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54|回复: 0

杨振宁宣布成立!16位“未来科学大奖”得主齐聚上海,他们心中的未来是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1 小时前|来自:中国浙江湖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未来20年最具颠覆性的科技变革是什么?未来50年最具突破潜力的科学方向是什么?未来的科学家应具备怎样的能力和潜质?
7月8日,位于上海北外滩的世界会客厅迎来了“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科学峰会”,16位历届大奖获得者与国内外顶尖学者及公众分享自己心中的“未来”,在观点碰撞中眺望科学的远方。
十年燃灯:鼓励年轻人投身科学前沿

2015年1月,“未来论坛”在北京诞生。成立大会上,一群世界知名的中国科学家和企业家共同发出“打造属于中国的科学大奖”的倡议。一年后,单项奖金高达100万美元的“未来科学大奖”问世,由杨振宁宣布成立,《天然》杂志称其为“中国诺贝尔奖”
作为一个由民间公益组织颁发的科学奖项,未来科学大奖设有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大奖项,表彰在中国做出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十年来,已有39位科学家获得大奖;十年间,企业出资设立民间科学奖项的做法在国内蔚然成风,形成了一股鼓励科学创新的社会力量。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说:“大概在100年后,比起诺贝尔奖,中国科学家更想获得未来科学大奖。”
此次科学峰会联席主席、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长丁洪院士在开幕式上表示,这不仅是一场学术思想碰撞的盛会,更是科学探索与公众认知的交流,希望鼓励更多年轻人投身科学前沿。
终极追求:“不老药”与能源革命

“mTORC1是一个蛋白激酶复合体,它可是唯一一个被证明可以增加康健寿命的化合物。”西湖大学讲席教授管坤良在主旨陈诉中提到,随着底子研究的深入,人们可能在不久的未来找到延迟衰老的“不老药”——而这正是生命科学与医学的终极追求。


峰会现场上,多位生物医学范畴的顶尖专家指出,随着肿瘤、病毒、免疫疾病等前沿研究的深入,底子研究、应用研究和临床研究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甚至到了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阶段。因此,“在三者之间架起桥梁就显得尤为紧张,医生科学家在全世界都很缺乏。”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卢煜明院士透露,他们在每年招收的300名医学生中,给予15%最好的学生以特别训练,让他们从一年级就进入实验室,同时学习科学和医学文化,以便未来能同时胜任临床与科研任务。

与会物理学家们则认为,未来20年人类社会最具颠覆性的科技变革将是能源突破。南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院士说,可控核聚变的实现,将永久改变人类社会的能源结构,可以支撑起任何发展。


中国科学技能大学陈仙辉院士刚强地看好“室温超导”,因为“无论是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机,照旧生物技能,都有待于核心关键材料的突破”。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院士说:“人工智能是生机勃勃的现在,量子计算是不可制止的未来。人类向天然界学习,发展出了最美妙的理论‘量子力学’;向大脑学习,得到了最好的结果‘人工智能’。”所以,他觉得重塑未来的方向是“人工智能+量子计算”。

未来科学家:独立思考追逐所爱

未来的科学将交棒给今天的年轻人。面临未来的州不确定性和AI挑战,科学大咖们纷纷“喊话”青年科学家“追逐自己所爱”。
“很多人说,人工智能已经可以准确预测蛋白质结构,结构生物学家要赋闲了。”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院士说,自己早就不是一个“结构生物学家”,他的实验室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转型,不再研究单个蛋白质。“我们要思考的是,当蛋白质都能被预测之后,我们还需要知道什么?”由此,施一公把研究推向了一条已往完全不可想象的路——从蛋白质结构的差异“倒推”生物现象,从而发现疾病机理,这完全颠覆了传统生命科学“从粗到细、由远及近”的研究范式。
这一科研范式创新的背后,是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科学家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批驳性思维、发散性思考、独立性判断。陈仙辉将它们视为未来科学家的“三件套”潜质,同时他强调要对峙自己内心认定的重大科学题目,在学科交叉中刚强前行。
“唯有热爱可抵光阴漫长。”潘建伟认为,探索未知的路途极为艰辛,他对未来科学家的中肯建议是,“选择你最喜欢的、最可以或许吸引你的方向”,唯此才能对峙下去。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708A09C6T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