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52|回复: 0

“慈母严父”和“慈父严母”家庭,养大的孩子,4大差异明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5 小时前|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位宝妈问我:你觉得是“严父慈母”好,照旧“慈父严母”好?
在很多家庭里,爸爸妈妈都会商量一下,在孩子面前,谁唱“红脸”,谁唱“白脸”。
两个人一唱一和,把孩子管得服服帖帖。
但也有很多家庭里,不是爸妈故意扮演什么“脚色”,而是他们的性格,就不自觉“慈”或者“严”。
那“慈母严父”和“慈父严母”家庭,养大的孩子,会有什么差异呢?


一:性格走向不同
在“慈母严父”的家庭里,爸爸一般比较严肃,和孩子交换时,也多是“命令式”的。
孩子平时能和妈妈撒娇,但在爸爸面前,一般比较拘束,乃至躲着走。
他有什么想法和情绪,也不敢在爸爸面前表达出来。
布妞有个同学,他爸就特别严厉。有一次,那孩子学骑自行车,老是摔跤,摔了几次就哭了。
妈妈看见后,跑已往扶他。效果爸爸却在旁边大吼:
“不许扶,让他本身起来!碰到点困难就哭,以后能成什么大事?”
那孩子听后,也不敢吱声,马上本身将车扶起来,小心翼翼地继续训练。
爸爸严厉,孩子多会习惯压抑本身的小情绪,更轻易体现出“听话”“懂事”的一面,不惹事,也不顶嘴。
如许长大的孩子,性格普遍偏内敛、审慎,有分寸感。
而在“慈父严母”的家庭中,脚色正好反过来。
爸爸暖和包容,而妈妈比较严格。
但由于孩子多是妈妈带,而妈妈往往又承担了一样寻常琐事的管教,孩子的生活习惯会比较好。
妈妈固然严厉,但究竟照旧会心软一些。
所以,孩子除了觉得妈妈唠叨点、管得多一点,他性格照旧偏外向些、也敢表达。
正因为他更有主见,不轻易压抑情绪。到了青春期,假如妈妈照旧严厉压制,那孩子会顶撞得厉害。
这时候的妈妈,会觉得本身辛辛劳苦带出来的孩子,着实“没本心”。


二:关系亲疏不同
在“慈母严父”的家庭里,妈妈大多能接纳孩子的情绪,并给到安慰。
这时候,孩子若摔倒了、被骂了、受委屈了,第一反应,就是找妈妈哭诉。
爸爸往往是严厉的那个,语言少、态度严。他一旦出现,孩子轻易紧张,乃至看见他来,就起身走开,
在如许的家庭里,孩子和妈妈关系更亲密,平时有说有笑。
而孩子对爸爸,会很有距离感。爸爸平时说的话,反反复复就那几句:
“多吃点,不能挑食。”
“作业做完了没有?测验考多少分?”
“要好好学习听到没有,将来才气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
爸爸也会经常纳闷:怎么孩子和妈妈说说笑笑,怎么一看见本身,就跟老鼠看见猫似的?
而反过来,在“慈父严母”的家庭里,爸爸常常是那个给拥抱、讲道理、愿意谛听的脚色。
孩子跟爸爸的感情会好一点,乃至,还会联合爸爸一起“对付”妈妈。
他会和爸爸站在统一战线,说“妈妈管得太严了”、“妈妈太啰嗦了”、“妈妈好烦”。
这时候的妈妈,会很受伤,时常出现如许的想法:“我真想一走了之,你们本身去过吧,看我不在,你们要过成什么样!”
“费力不讨好”,大概是这种家庭妈妈最大的感受。


三:责任感不同
在“慈母严父”的家庭里,爸爸是那个立规矩的人。
守时间、讲信用、今日事今日毕等等,这些规矩没得商量。哪怕是很小的事,做错了也必须接受惩罚。
所以,孩子的责任感,是被外在压力“逼”出来的。
长大后,他的性格往往会按规则做事,不太会挑战权威,当然做事一般也干脆利落、不拖延。
但时间长了,孩子就不是发自内心地承担责任,而是为了“服从权威”。
一旦这种“权威”消失了,他可能就会迷茫,或者为了“补偿”而变得过于懒散。
而在“慈父严母”的家庭里,情况就有些不一样了。
比如我一朋友,他就是“慈父”型。
他平时碰到事情,不会“命令”孩子去做,而是会更多地和孩子商量:
“这可怎么办?”
“你有什么想法?”
孩子在爸爸面前很放松,固然也会怕妈妈,但孩子的性格,照旧挺外向的。
因为很多时候,他知道有爸爸“撑腰”,或者有爸爸和他一起被妈妈唠叨,他也就没那么害怕了。
在如许的家庭里,固然妈妈比较严格,但她的严,大多是在一样寻常小事上。
比如不能挑食、不能把家里弄得七零八落、本身收拾书包衣服等等。
而这些小事,往往能培养孩子的很多好习惯。
所以,在如许的家庭里,爸爸多宽容,妈妈一样寻常管束,孩子反而在大事上,愿意承担责任。


四:沟通方式不同
在“慈母严父”的家庭里,因为爸爸比较严肃,所以,他一开口语言,大家都不敢吱声。
哪怕有反对意见,也只能委婉地说。
想顶嘴?
照旧算了吧,没那么大的胆子。
时间久了,孩子就学会了察言观色。
他在爸爸面前,语言小心翼翼。即便受了委屈,更多时候,会憋着,因为害怕听到“不许哭”、“你再哭试试”。
在这种沟通模式下长大的孩子,长大后在人际关系中,也轻易压抑本身。
碰到问题,不敢表达真实感受,有时候会忍,有时候就委屈本身。
而在“慈父严母”的家庭里,画风就不太一样。
爸爸很多时候,还能和孩子打成一片,孩子有什么事,愿意和爸爸说一说。
即使妈妈平时比较严厉,但有爸爸在旁边,孩子也会觉得安心:“爸爸会和我站在一起。”
着实,我们教诲孩子,不在于“谁慈谁严”,关键在于——我们的“慈”和“严”,有没有一个度?
假如爸爸的“严”,不是简单粗暴,而是稳重、有原则,那孩子,就轻易建立边界感和规则意识;
假如妈妈的“慈”,不是无底线溺爱,而是温柔、坚定,那孩子,就能得到足够的安全感。
如许有温度、又有边界的教诲方式,才是更值得我们寻求的育儿智慧。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715A09R6D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