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何子维
中国光伏所创造之“最”,不胜枚举,在舆论场被津津乐道的,大概有三个方面。一,大起大落最明显的赛道之一;二,诞生首富最容易的行业之一;三,距离太阳最近的人群之一。这三方面恰好演绎了血性的竞争、人类的欲望与未来的抱负。
川西平原上,最解此中曲折的企业家是刘汉元。穿越43个年头,从水产饲料起家,到大跨步进军光伏,刘汉元一手创办的通威集团,坐上了水产饲料、硅料、电池片三大全球龙头企业之位。
“全球光伏行业首家天下500强企业”这样的标签,迅速进入大众视野。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创建的民营企业,通威在刘汉元的带领下正在经历光伏行业“四起四落”的行业周期。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
2025年4月29日晚,通威股份发布了2024年度财报。一度有“光伏盈利王”之称的通威,与TCL中环、隆基绿能等龙头企业的年报一起被推至了聚光灯下。人们这才意识到,当前光伏过剩的,可能并非落后产能,也包括优质产能的集体过剩。
究竟确实云云。2025年第一季度,晶科、隆基、晶澳等龙头企业的毛利率均为负值,且均较客岁同期大幅下滑。要知道,在客岁,仅TCL中环的毛利率为负。政策的呼吁与自救的动作,接连上演。
2025年5月中旬,南风窗见到刘汉元时,他也感叹,这可能是我创业四十多年来的首亏。但他没有流露出任何忧虑与畏惧,相反,他仍然露出标志性的笃定笑容,富有节奏地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01
任凭风吹浪打
刘汉元常常用“拉橡皮筋”比喻光伏行业的怪象。面对2025年的波谷,他仍然以为:“供需错配不断加大,就好像各人一起在拉橡皮筋。”橡皮筋是可以越拉越长的,但一旦拉过限,就会崩断、反弹,伤及拉皮筋的人,轻则刺痛难消,重则瘀青红肿。不幸的是,皮筋被拉的时间越长,越没有人想到要松手。
自2021年国家“双碳”目标全面启动以来,光伏行业的景气度就维持在高位,一度涌现出十余家千亿市值的企业。在这股资本热潮的裹挟下,一大批“门外汉”也伺机而动。据业内不完全统计,仅2022年,涵盖乳业、玩具、珠宝、纺织业、特种玻璃、地产等领域的上市公司,就有约70家跨界到了光伏行业。
光伏产能随着这股情绪的蔓延急剧升高,甚至情况严重到政策层面介入调控。2024年底,工信部发布了《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限制企业无序扩产,推动技术升级和市场出清。

自2021年以来,光伏行业的景气度就维持在高位/图源:视觉中国
产能过剩有多严重?有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国硅片、电池、组件等多个环节产能,远超当年全球市场新增装机量需求,很多环节产能利用率甚至不到50%。
隆基绿能创始人李振国在2025年2月的一次演讲中指出,光伏在过去两年多形成的产能,是之前20多年形成产能的2-3倍,即使现在市场需求已经达到每年几百吉瓦,但产能却已经超过一千吉瓦。
光伏企业进入这种集体拉橡皮筋的时刻并非首次。之前,有2008年金融危机、2012年的欧美启动“双反”调查,以及2018年“531新政”。在一轮又一轮的周期中,出现不少企业负债、倒闭、一地鸡毛,无数首富“折了腰”。
然而,时间总能抹平皮筋崩断后的瘀青与红肿,也总能让人忘记一切教训。那么,此次波谷的震荡又会持续多久呢?没有人可以回答。刘汉元夸大,这一轮周期还叠加了技术迭代加速、政策退坡,以及国际贸易壁垒等诸多复杂性。
波动不止,冲高一定会回落,但到底后也会重新走高。刘汉元坚定地说:“面对一个财产,始终要认清楚它的未来市场是增长还是减少。总体上,这个行业是增长的、有空间的,那么你的机会就还有很多。”同样是机会,不同的是,顶风而上,可能面临泰山压顶,而顺势而为,则可以成百川之王。

通威国际中心
即使是雄心十足的“行动派”,在刘汉元看来,假如不能做到领先,假如没能在资金、产能、技术、管理等底子上做到前线,并且持续保持足够上风,只想着做大,“那就是找死”。
过去有很多企业一度风生水起,但在政策变化后,又猝不及防地从云端摔落地面。而通威则时常居安思危,刘汉元有个著名的金句:“企业不可以或许单凭想象去进入一个行业,再想当然地去简单做大,关键是要真正掂量和比较,自己能否在这个行业里像钉子一样进得去、站得住。几乎所有行业,往往只有前三名才有生存的机会,还要思量能否持续处于前三。”
在刘汉元经营通威的43年里,他常常夸大,只有拿下山头,实现良性经营,才能赢得明天和后天的“早餐”。在他看来,市场的伟大,就是让你没有办法休息,没有办法躺平。
每个行业的主战场都如火如荼,在短兵相接的市场上,最后留下来的一定是少数,很多行业只有前二、前三才能真正活下去,这也是市场本身的伟大和市场压力机制的残酷所在。以是刘汉元要求团队,只要你想有所作为,就必须甩开膀子,必须起早贪黑,必须故意理上的足够准备,要真正把精神、心理调整到“作战”的状态,并在目标上形成高度共识——这种极致生存法则,是通威的财产进化论。
比如,当同行深陷价格厮杀的时候,通威在2014年启动了全球首创的“渔光一体”项目,通过把光伏板架设于鱼塘之上,实现“水下养鱼、水上发电”的立体化国土资源复合利用。颠末对“范围经济”的挖掘,通威重新界说了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可以让同样的每亩鱼塘每年实现5-10倍的综合收益。

通威东营“渔光一体”生态园
实现光伏极致的降本增效,一直是通威花鼎力大举气研发解决的问题。居安思危,通威从未忘记企业的本分:持续技术创新投入,用技术引领智造。这也解释了在光伏行业三次大的市场变化时,通威每次都能独善其身,依然坚挺向前成功穿越周期。
通威股份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奉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度重视技术研发,各业务板块组建了以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为带头人的科研团队,持续加大科研投入,近三年研发投入累计超110亿元,取得了大量科研成果并广泛应用于产品和市场,持续为公司创造价值。在光伏技术研发方面,通威始终跟随国家战略,把科技创新放在企业发展的首位。
客岁6月,通威在成都正式投入使用的全球创新研发中心,不仅涵盖行业各条主流技术路线的研发,而且还配套了材料测试中心和产品可靠性测试中心的一体化研发中心。通威股份CTO邢国强向南风窗先容,在这个创新研发中心里面,通威对未来可能的主流技术都有布局,并且已经在TNC、THC、TBC、钙钛矿/晶硅叠层等路线形成了一系列重大核心技术。

通威对未来可能的主流技术均有布局,并已在多种路线形成一系列重大核心技术
今年3月20日,通威股份公布,其THC 210 66版型异质结(HJT)组件功率达790.8瓦,转换服从突破25.46%。这是通威自2023年以来第9次刷新HJT组件功率与服从的天下记录。在专利方面,截至2025年6月30日,通威光伏板块的专利累计授权数量达3069件。
在技术创新方面,通威持续秉持“寻求卓越”的企业宗旨,以结果为导向,向市场提供更高质量、更具性价比的优质产品。对通威来说,选择什么技术路线,并不是由于自己现在拥有什么技术,也不是一项技术在行业中最领先,而是市场最需要什么样的产品。简言之,“全面研发、重点落子”。
这是通威的实际主义。而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一个既尊重技术、又尊重市场的企业,方能屹立不倒。
假如说心态决定状态,那么信心则决定未来。“有时候我们内部关起门来说,假如光伏行业最后留下三家,我们一定是此中一家。”刘汉元笑言:“有这样的信心与本事,我们就能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02
关于鸡和蛋的问题
闲庭信步并不意味着事事一帆风顺,过程的曲折也不意味着竞争总是无序。在新的平衡到来前,光伏也同其他行业一样陷入了自我内卷。
刘汉元回忆,到客岁底,整体光伏行业都还抱着“你把组件拿给我,我把电池拿给你”的开放与合作态度,但进入2025年后,部分企业的想法变了。
按照当年进入光伏行业的初心,刘汉元以为,包括通威在内的光伏企业应当通过开放股权,与上中下游合作伙伴携手,共同奠定分工协作的合作模式。就像苹果公司一样,将生产权交给专业的代工厂,自己专心建立一个平台,创造一个生态,最终成为天下上最受人尊敬也最赢利的创新型企业之一。

通威太阳能5G智能制造生产车间
假如单从字面意思来看,“通威”即“通力合作,威力无穷”——这也是工业革命之后,经济学一直在夸大的真谛。究竟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热爱经济学、尊重市场知识的刘汉元的带领下,通威也正是遵循着经济学的本身教义在运行。
比如2019年至2020年,通威战略入股隆基单晶硅棒和切片项目,隆基战略入股通威高纯晶硅项目,以股权为纽带实现财产链分工,形成你用我的硅料,我用你的硅片,最终共同分享利润的财产合作模式。仅2022、2023年,通威就向隆基绿能、天合光能等参股合作伙伴分享了超过80亿元的净利润。
遗憾的是,抱负再丰满也比不过实际的骨感。
就在2022年前后,主要企业逐一全面一体化,这让通威意识到,自己就算是硅料与电池的全球双龙头,但若固守上游,终将面临终端市场被一体化巨头垄断、议价权丧失的风险。同一时期,行业内也出现了有关硅料价格将进入下行周期的预警。为避免硅料降价导致利润断崖式下跌,通威以为,只有通过组件终端消化产能,才能平滑周期波动。

永祥股份花圃式工厂
2022年的夏天,通威以一则组件人才招募公告,揭开全面进军组件市场的序幕。随即在市场端展开攻势,接连中标国家能源集团、华润电力的组件订单。自此也开启了通威全面一体化布局。
曾经高举专业化大旗的通威,毅然投身一体化竞争,是与非、功与过的讨论至今未曾停止。对此,刘汉元在采访中也坦言,进入组件领域并不是要和其他企业抢饭碗,而是各人都在做一体化,通威也只有被迫参与进去,为企业修建一条护城河。
走垂直一体化之路,假如把时间拉长一点来看,或是行业发展的阶段性产物。但抱负妥协于实际的究竟,可能任何企业在生存面前都无法回避。在这一点上,刘汉元和通威的“实事求是”精神显得格外可贵。
实际到底如何?刘汉元表示,这两年,行业以为一体化是发展的方向,以是通威有所延伸,是想在配套协同上形成一个规模成本、交易成本、构造成本领先的全球供应链,服务和支撑于能源转型。
不过,寻求一体化,并不意味着放弃专业化。从行动中不难看出,通威一直在夸大专业化分工,一直在倡导行业的有效分工协作,特殊呵护与重视专业化合作伙伴,使客户、友商之间可以或许各自有所长、有所选择,在自己所专、所精、所强的方面做大,在别人所专、所精的地方有效配合,理性地适当控制边界,营造“有所为,有所不为;你为我好,我为你好”的贸易生态。
早在21世纪初,刘汉元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就读DBA工商管理博士,颠末系统性学习经济学理论,使他对实际天下多了一份理解,添了一份冷峻。
因此,在刘汉元的主导下,面对诸多勾引,前20年里通威从未盲目跨入热门行业,在农业的饲料领域,一条道走到天亮,走成天下第一。在后期的发展中也未见盲目扩张,很多人只见到通威进入了组件,殊不知这一切的底子是建立在通威硅料与电池片已经是全球双龙头的底子之上。

通威高效组件智能制造生产线
可以说,在中国乃至全球企业的发展汗青上,做到像通威这样持续43年的战略聚焦、聚势聚焦的企业,并不多见,甚至非常罕见。
采访中,刘汉元多次夸大“有所为,有所不为”、严控边界、聚焦核心产品等等发展理念。在行业发展中,通威也一直提倡构建良性行业生态、错位竞争、协同发展,并在分工背景下坚持自身做专做精、做强做大,巩固自身竞争力,助推行业健康发展。
在刘汉元眼里,竞争本来是促使各人“不睡懒觉”,但竞争过度、无序,又会反受其害。约束过度竞争,是欧美日韩走过来的经验。对中国来讲,过去三四十年都是竞争文化,各人拼命起早贪黑去干,做好做强了很多财产。但它的负面作用也很明显,中国只要一旦进入哪个行业,哪个行业可能就“草木不生”,需要合理控制过度竞争和无序竞争,是从业者的共同责任。
“这可能也执偾一个阶段。”刘汉元感慨道:“我们还是抱着希望往前推,希望各人坐下来一起谈谈,共同实现有效的产能自我约束、自我平衡,理性地保持产能释放量与市场需求量的基本平衡。假如能形成这样的共识,各人都可以或许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

通威太阳能智能制造生产线
更难得的是,从结果来看,刘汉元再一次将通威带到了安全地带。
在外界眼里,所谓的“逆周期性豪赌”,实在从来都不是拍脑袋的决定。刘汉元曾在采访中坦露,外界以为当行业有机会时,通威总好像突然就站了起来,捉住了盈利机会,这实在是理性控制节奏和规模、回避和减少风险的结果,也是通威几十年来一直在做的事。
究竟上,通威在各环节所打下的扎实根基,一直处于蓄势待发的姿态,只是静待一个时机。2013年9月,当欧美“双反”的乌云仍然遮蔽着光伏市场时,通威股份却以8.7亿收购了即将破产的合肥赛维,一举斩获当时全球最大的单晶电池片工厂。
回头来看,用刘汉元自己的话来说,也许“有些时候,鸡和蛋的问题是相辅相成的。你究竟是先强,还是先大,这可能是一个辩证的关系”。
辩证的关系实在是矛与盾的关系,能否处理好这种矛与盾的关系,恰好是企业家精神在动态市场中平衡抱负与生存的具体表现。
03
一场众人接力的马拉松
当然,这种矛与盾的关系,也体现在光伏行业独特的财产悖论:在顶层政策驱动下,光伏财产既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又不得不承受过度扩张带来的结构性阵痛。
从国内来看,随着我国实现“3060”目标(力图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新能源行业一定是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领域。此中,光伏的需求会不断走高,仍是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主力军。
从国际来看,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2024年可再生能源报告》中预测,自2024年至2030年期间,全球将增加超过5500GW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几乎是2017年至2023年期间增幅的三倍。
按照业内的预测,如今,我国光伏财产制造端技术的迭代与全球引领性,已经基本能满意天气目标,随着应用端的场景不断变大,现在的产能会很快被消化掉,并将持续、快速增长。

我国光伏财产制造端技术的迭代与全球引领性,已基本能满意天气目标,并将持续、快速增长/图源:视觉中国
这与刘汉元的观点同等。在他看来,今天讨论的光伏产能过剩,实在并不是真正的过剩,只要政府适当引导,相关政策配套到位,有效推动解决,市场尽可能交给市场办,加速应用节奏,就可以应对过剩危机。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刘汉元提出建议,进一步加速国内光伏发电装机应用,扩大装机规模,同时兼顾其他能源的发展。假如我国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加上配套的储能及电网改造项目建设,平均每年的投资强度将达到10万亿元至20万亿元的规模,将有效拉动国内市场、经济增长和带动就业。
技术出身的刘汉元以为,由于可再生能源天赋具有间歇性、波动性和季节性的特点,高比例接入电网客观上加大了电力供应的保障难度。对此,他建议,用AI为新型电力系统赋能。加强跨领域合作与创新,推动AI技术与可再生能源、储能、电动汽车等深度融合,共同推动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与发展。

通威太阳能科技盐城基地
刘汉元的这些判断与建议,皆是源于他对新能源的深入思索和研究。早在2005年,雾霾问题还未被重视,刘汉元的北大博士论文《各种新能源比较研究与我国能源战略选择》,就在思索“中国究竟用什么能源驱动,才能取得稳定持久的发展?”当把煤炭、石油、水能、风能、核能等研究个遍之后,刘汉元发现,光伏发电这种“最短路径、最大储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且成本极其低廉的未来能源,几乎是唯一选择”。20多年过去了,刘汉元仍然以为,光伏是我们在有生之年能看得到的最大的一个新兴财产。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球光伏累计装机已实现约2000GW,成为最大的新能源装机电源,并预计将在2025年底超过煤电,成为天下上规模最大的装机电源。
刘汉元表示,与未来的市场规模、最终所需的装机量相比,未来应该还有10倍、20倍,甚至更大的市场空间。同时,中国光伏行业整体在全天下已经具有成本和规模上的绝对上风。现在,中国光伏财产占据了全球85%以上的市场份额。再叠加中国光伏行业的全球地位和行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刘汉元坚信,冬去一定会春来,只要有核心竞争力,就不用担心太多。

通威江苏泗洪“渔光一体”基地
回望中国光伏行业发展的二十年,经历多番起落,可谓波澜壮阔、风雨兼程,但也总能“化险为夷”,从从前的跟着走、齐步走,甚至到了现在的超越走,显现出“一骑绝尘”的强劲势头,为社会、为国家、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今,在刘汉元看来,光伏行业的发展才刚刚开始——假如把它比作人的成长,现在顶多处于“青少年时期”,所面对的问题,也是临时的。任何一个行业都有波动起伏,任何时候都有春夏秋冬,在这个过程中,周而复始,有高有低,都是正常,颠末一定时间的大浪淘沙,市场将重新取得新的平衡。正如其此前做客央视《对话》节目中所坚定表达的:“面对(光伏)未来,我们仍然充满信心!”
毫无疑问,光伏的发展是一场马拉松。2023年3月,刘汉元将通威股份的领导权作了交接。尽管刘汉元知道,他女儿面临的,不仅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市场,也是一个暗流涌动的行业。但无论面对何种环境,刘汉元表示,他都坚定倾向于把具体的工作交给年轻人去做,给他们成长的空间。重要的是,做出这个决定不是盲目的自信。在采访中,刘汉元讲述了一个故事。
通威旗下永祥股份自主研发的“永祥法”,现在已应用到第八代,产品纯度超过11个9,全面满意P型和N型单晶硅料的需求,部分达到电子级半导体硅材料质量标准。
这是什么概念?光伏用多晶硅纯度要求是99.9999%。因此,在大多数人看来,再进一步创新是很难的。而电子级多晶硅的纯度要求是99.999999999%,其背后所需创新厘革的积累更是难以言喻。

硅料检测
然而,客岁,在审计永祥的月度创新数量的时候,刘汉元意外地发现,这个公司几乎每个月都收到1万多条的创新建议。这意味着,创新求变,在通威不但是管理层或者技术职员在思索在寻求,几乎通威所有板块、所有财产的员工,都带着优化的头脑,立足自身岗位在探索在提高,令人欣慰的是,这种“微创新”对工艺技巧和管理服从的探索与提升已经形成了一种高度自觉。
通威鼓励这样的行为,匹配了奖励机制——奖励提出建议的员工最高可以分享建议成果的百分之三十甚至更高。通威也正是用这样的机制,让所有人明白,通威要用什么样的原则和方式对待市场、客户和员工。
有了这样的机制,无论是刘汉元本人,还是后来的接班者,他们要做的,就是秉持企业家精神,把握重要的牵引点和有效地驾驭构造。
有了这样的机制,无论经历怎样的调整、改变和完善,作为一个整体、庞大的构造,始终会产生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不用打鞭子,通威就会往前跑。”刘汉元笑着说。
-End-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作者 | 何子维
编辑 | 夏龙心
统筹 | 江泳佳
排版 | 思乐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717A08B20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