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81|回复: 0

孩子“被吼”后的2种反应,可能正变成“讨好型人格”,别大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 小时前|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位宝妈问我:“什么是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主要有2个特点——“让别人高兴”和“害怕冲突”。
而为了让别人高兴,或者不引起冲突,讨好型的人,一般会有以下这样的想法:
害怕有人不喜欢我,我希望所有人都对我友好;
如果说“不”,我会觉得内疚;
我不敢表达我不舒服的感情,因为害怕伤害别人,或者引来争吵。
而为了制止冲突,讨好型的人,每每会委屈自己、成全别人。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见到讨好型的孩子。
他们又是怎么表现的呢?
如果被吼后有2种反应,那我们就要注意了。


一:被吼之后的2种反应
孩子被吼后,有以下2种反应,我们不能大意。
①变得“特别乖”,什么都顺着大人
朋友跟我说,有一次儿子在沙发上蹦来蹦去,她心情烦躁,就朝儿子吼了句:
“别蹦了,沙发都给你蹦坏了,你就不能安静一会吗?”
儿子听后,马上安静下来,也没有哭闹、顶嘴,默默收拾好沙发就回房间去了。
她其时没当回事,可厥后发现,那几天,儿子在她面前,都特别小心翼翼。
儿子做事都蹑手蹑脚,还要特意跑来问一句:
“妈妈,我这么轻可以吗?吵到你了吗?”
朋友听了这句话,忽然心里很难受,她抱着儿子说:“没关系的,你可以重一点,妈妈不会生气的。”
可儿子却低着头说:“我怕你又骂我。”
朋友那一刻才知道,自己无意识发的火,对儿子影响这么大。
被吼后变得特别乖的孩子,他害怕父母会不高兴。而为了不惹父母生气,他会尽量变成“父母想要的样子”。
这就是一种“压抑型反应”,也是讨好型人格的前期表现——不敢表达真实的感受,只会隐藏自己。


②反过来哄妈妈,变得“过度体贴”
另有一种孩子,在被吼之后,完全顾不上自己难不难过,他反过来会安慰妈妈,照顾妈妈感情。
你刚发完火,他立马赔笑、递纸巾,说:
“妈妈你别生气了,我错了。”
“我给你倒水,好不好?”
甚至还自动去干点小事,想让你高兴起来。
这种“反哄式懂事”,我们一开始是感动的,会觉得:“哎呀,还是要凶一凶,凶完就懂事了。”
但这背后,孩子不是“变懂事”了,而是害怕冲突,害怕你发性情。
久而久之,他就会变得特别会察言观色,风俗看别人脸色行事,不敢说“不”,哪怕自己不愿意,也会先满足别人。


二:讨好型孩子,长大后会怎样?
小时候“特比听话”的孩子,能让我们省不少心。
但如果这种“听话”背后,是害怕,是压抑,是一味讨好,那长大后,孩子要付出不小的代价。
①在人际关系中易受委屈
讨好型孩子长大后,常常不好意思说“不”。
他怕朋友不高兴,怕同事不满意,怕伴侣生气。
以是,他什么事都答应,什么忙都接,哪怕心里其实很不愿意,但也笑着说“好”。
最后吃了亏、受了委屈,却只能自己心里憋着。
②在密切关系中,活得特别累
一个害怕冲突、不敢据理力图的孩子,他长大后,怕打骂、怕分歧、怕被荒凉。
于是,他总是自动低头、道歉、让步的那一个。
但这样长期压抑自己,又怎会幸福呢?
③感情压抑,身心受伤
很多讨好型人格的人,外貌看着没事,但积压的感情没有出口,就容易伤害身体。
长期的压抑,很容易发展为焦虑、失眠、抑郁,甚至身体上的题目(比如胃痛、头痛、免疫力低)。
因为他们不敢“发泄”,只能一口一口地吞下去,最后苦的只有自己。


三:我们怎么做?
很多妈妈可能会担心:“难道我还不能吼孩子了?”
固然不是不能吼,而是吼完之后,我们要怎么“修复”关系,让孩子的心理能“承受”住我们的吼。
①吼完了,先修复感受
大部分父母吼完孩子,感情平复了,就当什么都没发生过了。
另有的,会马上进入“说教模式”,说:
“你知道你错在哪吗?”
“你以后不能再这样了。”
“我之以是吼你,是因为......”
但其实,孩子在这一刻,是“听不进”原理的。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先修复关系,接纳他的感情。
我们可以这样说:
“妈妈刚刚吼你了,是我太急了,你是不是吓到了?”
“你刚刚是不是有点害怕?”
“妈妈没控制感情,对不起。”
修复关系、接纳孩子的感情,他就会知道:“即便我做错了,妈妈依然爱我。”
有这样一份安全感,他就不会刻意去讨好、取悦我们。


②给孩子一个“感情出口”,比什么都重要
很多时候,我们一看到孩子感情激动、哭闹,我们自己先失控了。
但其实,孩子的感情,是须要释放的。
他说不出来“我很委屈”,就只能通过本能的行为来宣泄,比如:哭、摔门、不理你、发呆、乱丢东西……
这时候,我们可以抱抱他,说:“你如今是不是很难过?”
陪他安静待一会,说:“你先哭出来没关系,妈妈陪着你。”
等他慢慢平静,再说:“如今愿意跟妈妈说说了吗?”
这种陪伴方式,会让孩子知道:我可以不开心,我可以表达,妈妈是接得住我的。
等孩子学会了这点,他长大后在任何关系里都能更自信——因为他知道,不用讨好,也能被爱。


③教孩子学会表达
我们还可以在一样平常生活中,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觉,比如:
“你不想做这件事也可以说出来,我们可以商量。”
“如果你觉得我刚刚说话太重了,也可以告诉我。”
一个敢于表达、敢于说“不”的孩子,在将来,才可能成为有主见、能沟通、有边界感的人。
“讨好型”的孩子,你有见过吗?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717A0A86E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