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西班牙穆尔西亚大学发布的一项检测结果引人关注:科研职员在69%的女性卵泡液、55%的男性精液样本中都发现了微塑料。这些曾被以为只存在于环境中的微小颗粒,已侵入人类繁衍的核心地带。
图源:视觉中国
这些微塑料是如何一步步渗透进我们生存的?这项曾被视为伟大的发明,如何演变成如今令人忧心的存在?它究竟通过哪些途径悄无声息地进入人体?
微塑料的前世今生
1909年,人工合成的塑料首次出现。而被誉为“塑料之父”的贝克兰当时绝对想不到,这项曾经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100年后竟然成为惹贫苦的“熊孩子”。
贝克兰发明的酚醛塑料是世界第一种完全合成的塑料,由苯酚和甲醛通过化学反应而成。此后,酚醛塑料变成了电话机、收音机、枪支、咖啡壶、珠宝,甚至首次引爆的原子弹中也有它的身影。
酚醛塑料的成功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各地的实验室源源不停地涌现出各种各样的塑料。人们制造出用于包装的聚苯乙烯,因为长袜而风靡的尼龙,做塑料袋的聚乙烯,等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自然原质料供应紧张,塑料生产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填补相关质料空缺。但是,激动并没有持续太久:塑料的形象逐渐发生了变化。
20世纪40年代,塑料开始在发达国家大量投入使用。当时就有有识之士告诫说,塑料在给人类生存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可能泛滥成灾,甚至在不远的将来,摇身一变成为长期地污染我们这个星球的“超级垃圾”,并由此给我们的环境带来无穷的贫苦和灾难。
20世纪70年代,在公海首次发现了小塑料碎片,随着对这些碎片研究的不停积累,引起了越来越多科研工作者的关注。2004年,英国科研职员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塑料碎片的研究论文,首次提出微塑料(Microplastic)这个概念。此后,许多科研职员都投入到微塑料的研究中,并发表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使得微塑料污染引起全球的重视。2008年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组织的第一个国际微塑料研讨会将微塑料界说为直径小于5毫米的碎片。科学家形象地将它比作海洋中的“PM2.5”,因为它细小到用肉眼难以发现。
近年来,固然关于对抗塑料的声音不停高涨,但是似乎从未真的影响到人们享受塑料带来的便利。
微塑料是如何进入人体的?
2021年,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环境科学家阿尔伯特·库尔曼斯发表论文称,他们对氛围、水、盐和海鲜中微塑料的有限观察发现,儿童和成人可能每天摄入十到十万多颗微塑料颗粒。假如做最坏的评估,人体一年可能摄入的微塑料量大概相当于一张信用卡的重量。
现在,微塑料进入人体主要通过三种途径:
食物摄入
呼吸吸入
皮肤接触
食物摄入是现在公认的微塑料进入人体的最主要途径。而有些隐蔽来源,你肯定没想到。
1.穿:衣物穿着和洗涤过程中会释放微塑料
与自然质料相比,聚酯、尼龙等合成纤维会增加微塑料的释放。
某购物平台衣物材质成分截图
合成纤维衣物固然有着不容易变形、起皱,洗后快干等优点,但这类衣物在穿着和洗涤的过程中, 也会因为机械磨损而产生微塑料。
2023年,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汪磊团队用电子显微镜拍摄的涤纶衣物洗涤后水中的聚酯塑料纳米颗粒(图源:瞭望东方周刊)
2.抹:洗护产品使用中也会释放微塑料
一些个人洗护产品中的原料会有塑料微珠,比如牙膏、洗面奶中的塑料微珠,是一类粒径小于5毫米的固体颗粒,不溶于水。塑料微珠加入这些洗护产品、化妆品中,主要起到两种作用:磨砂、去角质、清洁等;膨化、乳化、增稠、吸附等。
在使用过程中,微塑料也可能通过吸入或者接触进入人体。不过,2020年1月,我国明白要求:到2020年年底,禁止生产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到2022年年底,禁止贩卖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
3.吃:蔬菜可以从氛围中直接吸收微塑料
除了肉类,我们吃的蔬菜也会吸收微塑料。4月9日,《自然》期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植物叶片能够直接从氛围中吸收并积累微塑料,并且氛围是微塑料进入植物的主要途径,从而导致微塑料进入我们的身体,对健康产生潜在影响。
研究截图
微塑料摄入后2小时就能进入大脑。2023年《纳米质料》发表的一项小鼠研究表明,微塑料颗粒在被摄入体内后,仅2小时即可穿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
4.喝:用瓶装水、一次性纸杯或茶包更易多摄入
假如你平常喜欢泡茶包,或者喝瓶装水,或者用一次性纸杯喝水,那么你比别人更容易多摄入微塑料。
2019年,《环境科学与技术》上刊发的研究指出,用尼龙66或者聚酯(PET)做成的茶叶袋,泡在95℃的热水里5分钟,就会有约莫116亿个塑料颗粒和31亿个纳米塑料出现在杯子里。
此外,2020年,《危险质料杂志》上刊发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假如把热饮倒进一次性纸杯里,大概15分钟,这些纸杯就会往饮料里释放两万五千多个微米巨细的微塑料微粒。
而2024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升瓶装水中均匀约含有24万个可检出的塑料颗粒。研究职员指出,当你捏瓶子或者反复拧瓶盖的时候,这些微塑料颗粒很可能就掉到水里了。
5.吸:氛围中有着看不见的微塑料颗粒
微塑料颗粒已存在于氛围中。2019年,《科学报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一个人每小时可能会从本身的衣服、氛围等环境中吸入16.2个塑料碎片。
举个例子,一次性口罩在经长期佩戴磨损后,也容易产生纳米微塑料。有研究将口罩在人造皮肤上摩擦10次后,可检测到14-17个微塑料。而我们佩戴一天后,就可能经呼吸进入人体。
微塑料的扩散与潜在危害
由于现在污水处理厂还没有针对微塑料的去除装置,可能一部分微塑料会穿透污水处理体系而顺利进入江河湖海。
如今,微塑料由陆地进入海洋,最终悄无声息地遍及每个角落,甚至在海底的沉积物、偏远的岛屿、北极的海冰、南极洲的降雪中都发现了微塑料。环境中的微塑料被水体中的浮游生物、鱼类、贝类等水生生物吸收以后,通过食物链逐级传递到人类。除动物性食品以外,土壤中的微塑料也可能被植物吸收而进入根茎、果实,人类食用这些根茎、果实以后,微塑料也会进入人体。此外,在饮用水、食盐中也可能存在微塑料而被人类直接摄取。
塑料进入海洋后的演变过程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安立会介绍,大部分的微塑料会沉积于土壤、河道和湖泊底部等环境介质中,少量的微塑料会随着河道或渔业、航运等活动进入海洋,进入海洋的微塑料一部分会沉积到海底,另外一部分则会漂浮于海洋的不同水层中,并随着洋流扩散到全球,对海洋生物生长、繁殖等行为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
微塑料污染问题已经引起全世界的关注。现在,微塑料对动物的危害已较为明了。有研究表明,海洋里,多达百余种水生物种的体内发现了微塑料。它们和塑料的遭遇结果往往是致命的。小至浮游生物,大到鲸,都不可避免地吃进了各种塑料。微塑料能进入动物血液、淋巴体系,甚至肝脏,造成肠道、生殖体系的损害。此外,科学界也普遍认同,微塑料会释放有毒添加剂,积聚长期性有毒污染物,同时可作为传播有毒或致病微生物的载体,可能对人体健康构成危害。
微塑料可能带来哪些危害?
现在关于微塑料危害的讨论,通常从环境和人体两个维度开展。
从生态环境角度来看,塑料污染问题已逐渐成为仅次于气候变化的全球第二大焦点环境问题。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汪磊曾表现,环境中的微塑料,会为微生物提供特殊的生态位,导致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有可能对生态体系和生物有机体产生不利影响,比方影响营养元素的循环,加剧致病菌和耐药基因的传播等。
联合国环境署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科学咨询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塑料循环与创新研究院院长李道季则以为,在一样平常暴露水平下,微塑料是否危害人类健康尚缺乏明白的证据。环境中的微塑料种类繁多,尺寸巨细、外形、成分各异,对每个器官或细胞类型的影响也不同。微塑料是否对人体有害?不同类型的微塑料会对人体产生哪些影响?它们的作用机制是什么?这些底子科学问题现在仍有待科学界明白解答。
但是,对此也有一些研究职员持相反态度。他们以为,微塑料对人类可能是有害的。理由和证据是:塑料本身的成分和塑料吸附的成分,都可能对人体和生态造成负面影响并产生副作用。因为人类摄入的微塑料,并不见得通过粪便的排泄就能全部排清,它们必然会或多或少存留在体内并积蓄起来。以往的研究也表明,直径小于20微米的塑料颗粒可以进入血液循环体系,并且在内脏中累积。至于它们是否会造成危害,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减少微塑料摄入小妙招:
1.不要直接用塑料袋吃外卖
别把塑料袋装的麻辣烫、米线等食物直接套在碗上吃,高温会让微塑料更多地溶解在食物中,在收到外卖之后应当尽快将食物倒入本身的餐具中。
2.少用塑料砧板
有研究职员分别在聚丙烯砧板和聚乙烯砧板上切胡萝卜,评估使用这两种塑料砧板时均匀每个人的微塑料总接触量。
图源:视觉中国
结果发现,二者均会使胡萝卜被微塑料污染,用刀切食物的过程中会脱落较多微塑料。据研究职员估计,假如用塑料砧板,一个人每年可能接触到1450万-7190万个聚乙烯微塑料,而聚丙烯微塑料约为7940万个。
3.少吃海鲜内脏
微塑料能够进入一些海洋生物的体内,污染鱼类和贝类。
来自英国赫尔大学赫尔约克医学院的研究职员体系分析了2014至2020年间超过50篇的研究,以观察全球海洋生物的微塑料污染水平。发现亚洲沿海的软体动物微塑料污染最为严重,存在于海洋动物的肠道、肝脏等各个部位中,此中贻贝、牡蛎和扇贝的微塑料含量最高。
以是,吃水产品的时候首先不要生吃,一定要烹调熟透;其次,最好去除其胃肠、内脏和鳃。
图源:视觉中国
4.少喝奶茶、少用塑料吸管
温度高的饮品或食物会让微塑料释放得更多,包罗但不限于热咖啡、热奶茶等饮品,很多人还习惯用塑料吸管来喝饮品,这也会增加微塑料的摄入。
参考来源: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人民健康、新华网、中国海洋报微信公众号、科普中国、蝌蚪五线谱等
编辑:段大卫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719A0374I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