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7月10日,美国国防部破天荒地入股稀土生产商MP Materials公司,购入其15%股份,成为最大股东,并与其达成价值数十亿美元的采购协议,承诺以高于市场价的水平长期包销其稀土磁体产品。
7月14日,路透社报道称,美国政府正加快推动独立于中国之外的稀土订价机制,为本土矿企提供代价补贴支持。
美国近期在稀土领域频频出手,旨在推动本土稀土产能快速提拔,减少对中国稀土的依赖。显示出其加速构建“去中国化”稀土供应链的战略刻意。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芒廷帕斯(Mountain Pass)稀土矿场,美国国内唯一的稀土矿场
美国为何急于打造“去中国化”稀土供应链?
稀土元素被称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对于高科技制造和国防工业至关紧张。特别是由稀土金属制成的永磁体,是军事装备、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设备等高精尖领域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如果稀土磁体供应被切断,美国及其盟友的武器生产和高端制造将受到严峻影响。中国目前掌握着全球约90%的稀土供应,在矿山开采、提炼加工和副产品消化等产业链处于领先地位,美国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度极高,而稀土元素对美国战略安全尤为紧张,被广泛用于尖端武器和军事装备。比方,每架F-35战斗机含有约900磅稀土,每艘弗吉尼亚级核潜艇需要约9200磅稀土。
随着能源加速转型、芯片半导体与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将来世界各国在尖端技术的竞争只会愈演愈烈。稀土作为支撑高端科技发展的关键矿物,需求量自然与日俱增,只有掌握稀土等关键矿物的供应,才气免于被遏制住发展命根子。早在拜登政府时期,美国就与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紧张伙伴国创建“矿产安全伙伴关系”(MSP),加强本土加工能力,构建关键矿产供应链,以减少对中国产品的依赖。但正如美国地质调查局前稀土专家所言,即便立即启动全面的替代计划,美国也至少需要五年时间才气摆脱对中国的依赖,因为中国在稀土生产上已拥有约30年的先发优势。
今年四月初,中美贸易战打得如火如荼,特朗普政府不断对华加征关税,而中国则直接暂停重金属稀土以及部分永磁体的几乎所有出口,部分依赖中国稀土磁体的汽车供应链几乎停摆,美国国内军工和航空航天领域、半导体行业也遭受重创。
面对稀土供应断链风险,美国日益迫切地希望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保障自身供应链安全。西方虽然早已认识到稀土的紧张性,却始终未投入充足资源;直到中国近期收紧稀土出口,美国才警觉自主供应链建设迫在眉睫。由于民间资源回报不足、技术和环保成本高企,美国政府不得不以国家气力介入,通过政策和资金手段弥补市场失灵的部分。这既是应对中国“稀土牌”的被动之举,也是维护国家安全和产业战略的主动出击。
买股、补贴、包销:美国稀土“组合拳”的战略意图
为了迅速提拔本土稀土产业,美国政府祭出了股权投资、代价补贴和长期包销的“组合拳”策略。
据悉,MP Materials拥有美国唯一一座正在运营的稀土矿,是美国本土稀土供应链的关键一环。首先,美国国防部直接持股MP Materials,作为最高“话事人”直接参与稀土供应链建设。在五角大楼支持下,MP计划在美国本土建设第二座稀土磁铁工厂,预计2028年投产,年产能可达1万吨。美国防部还提供1.5亿美元贷款,并联合摩根大通、高盛等融资约10亿美元支持新厂建设,苹果公司也公布与MP公司签署5亿美元的协议,成为其“长期稳固客户”。MP Materials公司称,这种公私互助将加速构建端到端的本土稀土供应链,以保障美国国防和工业需求。
与此同时,美国国防部为MP公司的钕、镨稀土产品设定了每公斤110美元的代价底线,并承诺在其新工厂投产后十年内100%包销其稀土磁体产品。这些补贴与包销步伐给本土稀土生产商喂下“放心丸”,大幅降低了中国低价竞争和市场代价波动带来的风险,激励企业加大投资,意图渐渐打破中国长期的低价垄断格局。
美国国内“上下一心”的合力行动,最终目的在于保障军工、航天等战略行业的关键质料供应“不掉链”。政府高价兜底和长期包销可确保本土企业利润,从而有底气对抗中国的低价竞争,在战略资源领域实现一定程度的自主可控。同时,大手笔投入也有助于相关企业快速扩产提效,弥补美国在稀土精炼环节的短板。
美国稀土“突围”有胜算吗?
其一,公私互助初见成效,但“孤注一掷”难撑全局。必须认可的是,美国推动的“公私互助模式”在稀土领域确实具有战略突破意义。美国防部一系列“兜底”政策能够资助矿企业规避市场波动风险,加强融资信心,与此同时,美方试图通过国家气力打造一个“风险可控、利润可期”的非市场订价体系,打破中国在稀土订价上的主导权。此种模式也被寄望于复制到锂、钴、石墨等关键材料领域,用以打造更安全的战略资源供应链。
然而,这一模式也引发了对“单一依赖”的担心。五角大楼对MP Materials的大力支持,虽然在短期内强化了美国稀土产业的安全性,但批评者称,这种“单一公司主导”的方式使得供应链抗风险能力降低。更现实的问题是,MP虽具垂直整合规划,但磁体工厂尚未投产,美国目前仍需将绝大部分中心产品送往亚洲精炼。实质上,“采矿在本土、加工靠中国”的结构并未改变。
业内人士指出:“一家公司的气力远不足以满意美国国防和高科技产业对稀土的巨大需求。”当前的政策重心几乎全押在MP身上,支持面过窄、生态单一,难以支撑真正可持续的去中国化战略。这场突围想成功,光靠一个“孤胆好汉”远远不敷。
其二,中美稀土差距结构性悬殊,突围难在系统短板。目前中国在全球稀土产业中处于几近垄断地位,全球约90%的精炼能力掌握在中国手中,重稀土加工市场份额更高达98%。中国掌控中下游关键环节,还主导最终产品的代价与出口流向。近年中国更实验将镝与黄金挂钩,试图将其从工业投入提拔为地缘政治资产。
反观美国,虽然在采矿端已有进展,但冶炼、分离、组装等关键环节依旧严峻依赖中国。近年虽通过“对进口稀土加征关税”、“与乌克兰签署关键矿产协议”、“发布五项与能源和矿产生产相关的行政下令”等方式推动“脱钩”,但这些步伐尚未有效缩短美国稀土供应链建设所需的时间周期。
专家普遍认为,美国创建完整稀土供应链仍需15至20年,难以在短期内见效。更关键的是,美国在技术、人才、环保成本等方面仍面临制约,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对等布局。在中美稀土结构性差距仍存的背景下,美国所谓“去中国化”稀土突围,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仍然任重而道远。
其三,“订价脱钩”或许重塑全球规则,但代价不小。美国国防部与MPMaterials设定的110美元/公斤钕镨底价,相较于中国主导的63美元/公斤,溢价高达75%。此举不仅象征着全球稀土市场订价权之争的正式开局,更打破了长期以来由中国配额与出口管制主导的订价机制,掀起所谓“订价分叉”的序幕。其深层意图,在于推动西方供应链摆脱对中方代价体系的依赖,确立以安全优先、战略保障为导向的新型订价模式,从而重塑全球稀土代价参照系。
然而,这种高溢价保障策略背后存在不小隐忧。一方面,它为MP Materials、Energy Fuels、Lynas等西方矿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收入确定性与投资吸引力,提拔了早期开辟项目的融资安全边际;另一方面,却不可避免地推高了整个价值链的成本,直接影响依赖稀土磁体的终端行业,如电动汽车、风电、航空航天都将面临更高原材料成本。这些企业虽受益于更高售价,但若缺乏规模化、稳固的采购支持,这一代价机制反而会加重下游企业的负担,甚至引发市场对“政府补贴下的不公平竞争”问题的担心。
更具挑战的是,这一订价机制的可持续性高度依赖政府采购与长期需求。如果非政府买家不愿承担高价,或中国接纳代价反制,市场对“脱钩价”的接受度将大打折扣。
尽管美国要真正创建自给自足的稀土全产业链仍然困难重重,但美国推动“去中国化”稀土供应链的刻意本身已标志着其战略转变。这一布局的最终效果如何有待时间查验,但无疑将对全球高科技产业格局和中美战略博弈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作者:洪宇星、王娅萍)
<hr/>我们是国际关系领域的青年学人团队,关注全球管理、贸易风云、社会文化,旨在促进国际理解,让世界各地的彼此听到。欢迎腾讯消息的读者们持续关注我们的作品!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719A09OUW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