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凝妈悟语
知道“饭桌围猎”征象吗?原来每个家庭都逃不开这种陋习。
就拿发生在我家的事情来说吧!
上大学的儿子放假回家,经常性加班的爸爸难得早回家一次,叫上贪玩的弟弟,一家四口吃个团圆饭。
但是饭桌上的热闹并没有持续多久,很快就不欢而散。儿子匆忙吃完饭逃离饭桌,回屋关上了房门。
为什么呢?还不是爸爸说多了扫兴的话!
儿子刚吃了一口肉,爸爸就说:少吃点肉,多吃点菜,争取再减20斤,胖了对身体不好,减下来才轻松。
儿子夹菜时不小心弄地上了,爸爸说:吃饭小心点,别弄地上随处都是,打扫卫生很麻烦。你自己住的地方也是,留意搞好卫生。
吃了一会儿饭,爸爸就开始关心儿子的学习:这一学期学习怎么样?期末考试能包管全过吗?千万别挂科,毕不了业,找工作难找。
......
眼看着儿子的脸色开始由晴转阴,吃饭速度加速。爸爸也察觉到了,赶紧把想说的话咽归去。
等儿子回屋,爸爸小声跟我说:估计再说几句,儿子就要掀桌子了!
说真的,我也快听不下去了,儿子好不容易回来一次,以后也是聚少离多,在饭桌上指指点点干嘛呢?啥用都没有,还让一顿团圆饭失掉了欢乐的气氛。
我家这种征象其实并不少见,来自父母亲友,打着关心的名义过度说教的饭桌围猎征象,正在很多家庭、很多场合蔓延。
饭桌围猎征象正在蔓延,永不满足的“爱”
纵观饭桌上的各种围猎,其核心特性无不是对孩子永不满足的审视和改造欲望。
胖的孩子,被要求少吃饭。瘦的孩子、个矮的孩子,被敦促多吃饭。
期末考试结束,一定要问孩子成绩好不好,排名第几。平时更是各种追问孩子的在校表现。一个老师的小小反馈,就会演变成餐桌上的一堂谆谆教诲课。
单身的,总是被催着赶紧找对象。已经结婚的,总是被催着快点要孩子。
......
对孩子体态、学业、人生大事等等统统事物的焦虑,无孔不入地倾倒在饭桌上。
央视新闻媒体平台曾经发布过一位妈妈在饭桌上带给孩子的窒息感:
吃饭坐直了吃,坐有坐相;
别光吃饭吃点菜,别光吃菜吃点肉;
慢点吃,别噎着;
别弄的桌子上哪哪都是;
吃个饭,磨磨蹭蹭,快点吃!
妈妈怎么说都有理,忘了开始嫌孩子快,后来又嫌孩子慢!前后不一致!
如此这般,饭桌好像是审判席,亲人们总是拿着放大镜精准地查找孩子当下最在意的痛点或短板,在最难得放松、共享美餐的快乐时候,拿着一根针毫不犹豫地戳下去。
把饭桌变成教育场,对孩子负面影响大
将饭桌异化为“教育场”或“批判场”,负面影响是深远而具体的,但我们往往意识不到潜在的危害。
父母亲人逞一时嘴快,却让孩子遭受心理的折磨,非但不能解决题目,还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有朋友无助地在网络平台宣泄自己的情绪:谁能领会,在饭桌上突然被说,眼泪止不住滑下来,有被指着鼻子骂“动不动就哭,又没骂你”,真的很讨厌自己,讨厌过年。
很多朋友纷纷留言表示感同身受,作为孩子又不能怼归去,只能一忍再忍。
看这些朋友的遭遇,是对自己都产生了怀疑,自我否定,连想到喜庆的节日也是不美好的经历。
孩子在饭桌上听到不想听的话,甚至被品评,天然心情不好。
心情不好,也吃不好饭!很多朋友都表达过这种感受:米饭里混杂着眼泪,吃到想吐也不碰一口菜。
中医上有个理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孩子被数落,可能会感到紧张、焦虑、委屈、愤怒,气不顺,就难以包管消化功能的正常运行,美味佳肴变的味同嚼蜡,想迅速逃离,又随便应付或来不及细嚼慢咽,又对身体造成双重伤害。
当孩子本以为美滋滋享用美餐时,却被教育,不仅不会向父母期望的方向发展,反而会破坏亲子关系!
有的孩子选择隐忍,不敢反抗。有的孩子却像火药桶,一点就着。当克制久了,孩子忍无可忍,举动真的不可控。可能等孩子大了才懂父母的苦心,但已经时过境迁。
安徽的一位爸爸,在家庭聚餐上教育自己的女儿,女孩感到委屈,崩溃到一边哭一边控诉。
有朋友看到这场面在下面留言说:表弟在饭店被妈妈骂哭,不停到回家都没说过话,那天还是他生日。
家庭聚餐本应该是提供情感联结和支持的方式,但当饭桌上充满压力和品评的时间,它就失去了安全港湾的功能,反而成为需要逃离的压力源,严重损害亲子依恋关系。
在饭桌上应该做些什么
认识到“饭桌围猎”的消极影响,该怎么让饭桌回归温暖、联结的本真呢?
首先,践行“寝不言,食不语”的古老智慧!
这条古训的精华在于,吃饭的时间要保持专注和安静,避免言语不当引起的纷争和不愉快!
吃饭就是吃饭,特别是一样平常用餐,就要让味蕾和肠胃专注享受食物自己带来的慰藉。
其次,聚焦积极话题
如果一定想利用吃饭的时间拉近关系,就要刻意选择轻松、愉快、和个人评价无关的话题,大家相互都感觉心情得到释放。
比如让孩子分享经历过的趣事,一起讨论看过的比赛和电影、畅想下一步的观光计划等等。
最后,适时引入饭桌礼仪
当孩子还小的时间,对饭桌礼仪毫无所知,如果到外面就餐,难免出现一些令人诟病的举动。比如总是转桌、挑挑拣拣自己喜欢的饭菜、独占饮食、食物垃圾随处丢、语言太多等等。
可以进行非批判性的、温和的、轻声的提示。
比如,吃饭时寝不言食不语,声音要轻避免吧唧嘴,夹菜时吃多少夹多少,吃剩的骨头或残渣要放在一张纸上后盘子里等等。
这种正向的引导,是在传递规则和教养,而不是对个人的否定。
写在最后:
“饭桌围猎”不是简朴的沟通方式题目,而是更深层次的家庭互动模式和情感表达困境,是比穷更可骇的饭桌陋习。
这种以爱为名的交流,在无形中造成情感疏离甚至伤害,负面影响不可估量。
既然认识到题目地点,那就停止围猎,围坐在饭桌前,真正品尝亲情的本味,让一起吃饭回归应有的温度和意义吧!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720A04OKY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