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100|回复: 0

郎咸平“炮轰”香港保险:针对大陆的精心“骗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7 小时前|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山有信/文
“香港保险是精心设计的骗局。”

2025年7月5日,香港中文大学前讲座传授郎咸平,在交际媒体“炮轰”香港保险“七大坑”,将火爆的赴港投保推上风口浪尖。

这一变乱引发了网友、保险行业的很多讨论和关注。本日,我们就来一起梳理一下变乱的来龙去脉,看看为什么郎咸平会炮轰香港保险……


为何说香港保险是骗局?

那么,郎咸平究竟为何说“香港保险是精心设计的骗局”呢?

首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郎咸平所说的香港保险“七大坑”是哪些?2025年7月7日,在每日经济新闻发布的《7%收益要等70年?被郎咸平炮轰“七大坑”,香港保险还能买吗?》一文中,郎咸平认为,大部分精心设计的香港保险背后,隐藏着7%的稳定回报难如登天、提前领取有处罚、不同产品收益相差上百万、疾病保险容易被拒赔、打官司律师费高昂、外汇管制、在内地签署的保单无效七个大坑。

就在其言论引发海量转发与激烈争论的同时,无数内地客户刚刚在6月底蜂拥香港,争抢预期收益高达7%的港险“末班车”,因为2025年7月1日起,香港保监局已将分红险演示利率上限从7%下调至6.5%。

如果您是投保人,一边是知名学者说的“七大坑”,一边是市场抢购高潮与业内据理力图的鲜明对峙,在这样的环境下,您还会购买香港保险吗?



图源:AI生成
事实上,香港保险行业已历经百余年发展,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行业模式。自1841年第一家保险公司落地香港,时至2024年8月,据香港保监局8月底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香港保险业毛保费总额达到3109亿港元,较去年同期上升5.1%,延续本年一季度的增长势头。来自全球各地的新保单一连增长,此中内地客户赴港投保297亿港元,占个人业务总新造保单保费份额的25.7%。放眼全球,香港保险业管理资产规模超4.5万亿美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在这漫长的发展进程中,香港保险行业为何如此受全球投资者的热捧?

有业内人士认为,香港保险受内地欢迎具有多种原因,包括资金投资范围广、产品订价利率高、保单灵活性等。

从监管体系来看,香港保险业构建了极为严酷且完备的监管制度。其从行业诞生早期便沿袭平凡法法律体系,并渐渐发展美满,如今已形成由《保险业条例》及19个附属法例构成的细密法律网络,全面覆盖保险公司、经纪公司、精算师等各个主体。

香港保监局对险企实施穿透式监管,险企的每一项投资都必须具体报备。若投资项目涉及组合,需层层细分,直至对全部单项投资了如指掌,并定期跟进投资项估值变革。在资产估值方面,香港法律规定严苛,保险公司的商誉及无形资产被认定为零,杜绝了因虚增资产而误导消费者的可能性。

当保险公司出现异常状况时,保监局可依法采取一系列步调,诸如限制险企开展新业务、管控投资方向、设定保费收入限额、规范资产保管等,尽力保障客户的合理收益能够按时兑付。在2022-2023年,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将香港列为十个接受评估的司法管辖区之一,对香港保监会在企业风险管理及团体监管方面的工作成效给予了高度认可。

在产品设计与盈利模式上,香港保险产品展现出了极高的灵活性与多元性。从产品上看,香港保险产品涵盖了终身寿险、储蓄寿险、医疗、危疾、年金等类型。香港保监局最新数据显示,终身寿险尤其受到内地访客青睐。且香港实行联系汇率制度,港元与美元汇率稳定,保单支持美元、人民币、英镑、欧元、新加坡元、澳元、加元、港币、澳门币等多达九种货币自由转换,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了便利。很多储蓄分红险产品长期预期收益率可达6%-7%,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

此外,香港保单可以无限次变更投保人和受保人,还能预设后备投保人和受保人,一份保单可分拆成多份,满足不同受益人的需求。部分保险产品在规定年限后,每年可锁定红利并随时提取现金,将部分“不包管收益”转化为“包管收益”。以上盈利模式使得香港保险行业备受全球投资者青睐。

在市场构成方面,香港保险市场主体丰富。截至2024年6月底,香港共有157家获授权保险公司,1649家持牌保险代理机构。全球前十大保险公司中,有7家在香港获授权经营,头部险企分布密度亚洲居首。同时,香港拥有8万多名持牌个人保险代理以及2.3万多名持牌业务代表,保险人才占比和专业服务水平在全球名列前茅,能够为客户提供专业且过细的服务。

但是,购买香港保单也涉及交通、换汇、面签等问题。从投资角度来看,购买香港保险并非适合全部人群。投保需亲自赴港,而且香港保险奉行的是‘严进宽出’政策,健康告知和核保严酷,遵循无限告知原则。如果与保险公司产生了理赔争议,诉讼本钱高,香港保险适用的是香港法律,与内地不同;另外还需注意汇率风险,以及保单前期现金价值低、分红收益不确定等风险。


郎咸平的专业性怎样?

公开信息显示,郎咸平,1956年6月21日出生于中国台湾省桃园市,中国台湾学者、经济学家,公司治理和金融专家,香港中文大学金融学系荣誉传授。

1986年,在沃顿商学院以两年半时间连拿金融学硕士和博士学位,随后执教于沃顿商学院、密歇根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等商学院,任世界银行和亚洲开辟银行研究所公司治理顾问。



图为郎咸平 图源:百度百科
1994年,移居中国香港,担任香港中文大学金融学系讲座传授。

2004年,开始在上海电视台主持财经评论节目《财经郎闲评》。

2009年6月,在《财经郎眼》中担任主讲嘉宾。曾出版《郎咸平说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沿》《改革重启中国经济》等书籍。

2018年7月,郎咸平参演《西虹市首富》,在影片中饰演自己(郎咸平)。

2025年3月,发表文章《警惕中国经济增长背后的隐患》。

据悉,郎咸平曾荣登2003年世界经济家名人录;2010年被选为“中国互联网九大风云人物”之一;2011年荣登作家富豪榜第9位。其是最早公开对中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提出批评的人,从国计民生的角度阐述各种经济问题,曾被称为“最敢说真话的经济学家”。

由此可知。从学术根基来看,郎咸平在沃顿商学院以极短时间连获金融学硕士与博士学位,此后在多所国际知名高校担任教职,体系掌握了现代金融理论体系与分析框架。同时作为世界银行和亚洲开辟银行研究所的公司治理顾问,长期深耕公司治理领域。保险行业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分支,其产品设计、风险订价、资金运作等焦点环节均与公司治理、金融市场规律深度绑定,这为他洞悉保险行业的底层逻辑与潜在风险提供了扎实的理论支撑。

此外,从地域实践维度考量,1994年移居香港后,他在香港中文大学金融学系担任讲座传授长达二十余年,深度融入香港的金融生态。香港作为全球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央,保险行业发育成熟、监管体系美满且与国际市场高度接轨,其任职经历让他能够近距离观察香港保险市场的运作模式、产品创新与行业动态,这种在地化经验是分析香港保险行业不可或缺的实践基础。相较于台湾保险市场,香港保险行业的国际化特质与复杂生态,更能与他的全球金融视野形成呼应。

最后,从行业影响力而言,他长期以锋利敢言的风格活泼于财经评论领域,从《财经郎闲评》到《财经郎眼》,始终聚焦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其分析善于从宏观经济与民生关联的角度拆解行业现象。保险行业作为兼具风险管理与财富管理双重属性的领域,与宏观经济周期、住民资产配置策略紧密相关,而他在公司治理、金融监管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恰好为解读香港保险行业的产品设计逻辑、市场竞争格局与监管政策提供了独特视角。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郎咸平对台湾保险行业的分析是具有一定的可靠性的。


友邦被冲上风口浪尖

在该变乱中,郎咸平对香港保险的“炮轰”,也将“港险一哥”友邦保险推上了风口浪尖。但是,作为香港保险市场的标杆企业,友邦保险被推至舆论风口也并非偶然,其行业地位、产品策略调整与市场环境变革的交织,让这场争议更具代表性。



图为友邦保险 图源:百度百科
公开信息显示,友邦保险控股有限公司及其附属公司(统称友邦保险)是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人寿保险团体,覆盖亚太区内18个市场,包括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澳洲、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缅甸、菲律宾、韩国、斯里兰卡、中国台湾、越南、文莱、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和新西兰拥有全资的分公司及附属公司,以及印度合资公司的49%权益。此外,友邦保险持有中邮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24.99%股权。

友邦保险今日的业务成就可追溯至1919年一个世纪前于上海的发源地。截至2023年12月31日,团体总资产值为2860亿美元。目前,友邦保险已在香港开展业务已近100年,广泛辐射整个亚太区域。

友邦保险提供一系列的产品及服务,涵盖寿险、意外及医疗保险和储蓄计划,以满足个人客户在长期储蓄及保障方面的需要。此外,团体亦为企业客户提供雇员福利、信贷保险和退休保障服务。团体透过遍布亚洲区的庞大专属代理、伙伴及员工网络,为超过4200万份个人保单的持有人及逾1800万名团体保险计划的参与成员提供服务。

据2024年香港保险50强榜单显示,2023年,香港TOP50保险公司的总保费达5,165亿港元,较2022年的5,058亿港元增长2.33%。此中,友邦国际以871亿港元的保费排名第一,但保费较2022年888亿港元相比,同期有所下滑。

由于香港具有很多不同类型的保险公司,选择哪家公司就至关重要。一般而言,业内人士通常会参考香港保险业监管局发布的数据来做决定。而市场上通常用“新造个人业务总保费”来衡量保险公司的业绩。根据2024年前三季度的“新造个人业务总保费”排名,汇丰保险位居第一,第二第三名分别是中银人寿和友邦保险。因此,友邦保险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了,都可谓是投保人的首选之一。那近期,友邦又为何会被推上风口浪尖呢?

作为深耕香港市场近百年的“元老级”玩家,友邦保险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行业神经。此次争议的直接导火索,源于友邦在香港保监局调整分红险演示利率后的产品策略。如上所述,2025年7月1日起,香港保监局已将分红险演示利率上限从7%下调至6.5%。原因在于7%的演示收益率,不但拉高了客户预期,更引爆了香港保险市场的恶性竞争。

就在新规生效当天,友邦香港迅速推出“环宇盈活”储蓄计划,以“合规框架下的价值创新”为卖点:演示利率严酷卡在6.5%上限内,但通过优化现金分红提取规则,将传统储蓄险需15-20年的“回本周期”压缩至10年以内,且前10年的累计收益演示较同类型产品高出8%-12%。其宣传材料中“第5年即可提取首笔现金分红”“前期收益提升30%”等表述,迅速吸引市场目光,上线首周便创下超50亿港元的新单保费纪录。

然而,这种“合规内的突破”很快引发争议。有业内分析指出,收缩回本周期意味着保险公司需在前期释放更多资金,可能倒逼其调整投资组合,增加高风险资产配置以兑现收益答应,本质上是将“长期收益压力”转化为“短期兑付风险”,与监管压降预期、防范风险的初志相悖。更有消费者质疑,产品宣传中“更高前期收益”的计算基数未明确区分“包管收益”与“非包管分红”,仍存在误导性——这恰好呼应了郎咸平提出的“不同产品收益相差上百万”“收益答应暗藏陷阱”等指控。

监管新规的初志是给无序竞争踩刹车,让险企放慢对“高收益噱头”的追逐。然而,友邦的这一举动却被业界视为“换赛道继续卷”,通过新的营销点刺激销售,恐陷入“饮鸩止渴”的循环。这一举动也引发了刚购买7%旧产品客户的不满,他们直呼“被背刺了”。

这种局面可能让监管层的政策结果打了折扣,也让公众对港险“合规性”与“透明度”的信托度再次受到考验。针对此,2025年7月17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了友邦保险相关负责人,但未收到回复。

事实上,友邦的处境折射出香港保险行业的深层矛盾:在全球低利率环境与监管收紧的双重压力下,怎样平衡市场竞争力与风险可控性,怎样在合规框架内清晰传递产品价值,既是对友邦的考验,也是整个香港保险业必须面对的课题。
[引用]
① 郎咸平质疑香港保险高收益怒批”七大坑”友邦保险沉默.中国经济网.2025-07-17
② 中经评论:香港保险何以受全球热捧.经济日报.2024-09-09
③ 590亿!这类保险为啥火?.中国证券报.2024-02-23
④ 2024香港保险50强榜单出炉:友邦稳居第一,周大福人寿飙涨60%,谁在“收割”内地客户?.网易号.2025-02-10
⑤ 盘货香港保险圈三大品牌:友邦、保诚、万通保险为何受欢迎?.财报网.2024-12-09
⑥ 香港保险最新排名揭晓:竟然有险企一连霸榜领跑.外洋财富网.2025-03-27
⑦ 郎咸平质疑港险高收益,友邦等险企内卷竞争引发市场焦虑.钛媒体APP.2025-07-16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722A00BW5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