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内卷式”竞争的“春风”终于吹到了银行业。克日,广东银行同业公会召开了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反“内卷式”竞争专题工作会议,摆设“内卷式”竞争的综合整治工作,平安银行广州分行已率先响应反“内卷式”竞争倡议。
根据业内人士分析,目前,银行业的“内卷式”竞争重要表现在存贷款利率非对称下降,净息差连续收窄;银行市场竞争越发猛烈,代价战逐步升温;贷款规模经济效应趋弱,净收入增速放缓。
多位业内人士预期,后续或有更多地区银行业加入反“内卷式”竞争行列。
广东银行业合力整治“内卷式”竞争
广东银行同业公会公众号7月21日发布的文章显示,7月17日,广东银行同业公会召开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反“内卷式”竞争专题工作会议,会议由公会会长、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韩松主持。
韩松首先传达了广东金融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包祖明在辖内银行业“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座谈会”上的讲话精力和监管要求。下一步,广东银行业拟按照“1+3+N”的制度体系推进“内卷式”竞争的综合整治,“1”指监管部门出台综合整治“内卷式”负面清单,“3”指公会制定出台反不正当竞争自律公约、倡议书和承诺书,“N”指相关业务领域反“内卷式”竞争的行业自律举措。
此次会议重点就“N”进行了深入探究,并告竣相关共识。参会代表均表示,要充分发挥公会专业委员会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应对“内卷式”竞争挑战。公会各专业委员会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合力发挥好各自业务领域的自律管理责任,加强对“内卷式”竞争乱象的综合管理,积极行动起来,共同抵抗“内卷式”竞争,推动广东银行业连续健康发展。
平安银行广州分行第一时间积极响应,7月22日,平安银行广州分行召开2025年年中工作会议暨反“内卷式”竞争宣导会议,推进落实反“内卷式”竞争工作。
究竟上,提及银行业“内卷”的最外在表现,莫过于存贷款利率。以消耗贷为例,今年年初,在政策引导与市场竞争的双重推动下,消耗贷利率连续下行,并一度突破3%的关口,部分商业银行的消耗贷利率甚至已经降至2.5%~2.8%的区间。由于消耗贷与房贷之间出现了较大的价差,导致“消耗贷置换房贷”的操作一度冒出苗头。
“利率在3%以下的消耗贷,对银行来说根本无利可图。”华南某中型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负责人在当时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4月初,消耗贷利率才回归“3时代”,自4月起,多家银行的名誉消耗贷产物年化利率上调至不低于3%,存量3%以下的低利率贷款在3月31日前完成提款,关于消耗贷的“代价战”暂告一段落。
这边消耗贷才被按下去,那边经营贷又浮上来。7月初,包罗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在内的多家大型银行相继推出年化利率3%左右的纯名誉经营贷产物,利率程度较前期显着下探。其中,有客户称,招商银行通过发放利率优惠券等方式,对部分优质客户提供最低2.68%的特惠利率。
低利率时代的破局之道
对于银行存贷款利率的“内卷式”竞争,去年央行就曾“点名”。央行在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专栏文章《维护竞争秩序 改善政策利率传导》中指出,1年期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累计下降0.9个百分点,而银行贷款平均利率降幅为1.9个百分点;定期存款平均利率的降幅则仅为0.5个百分点,存贷款利率与政策利率调整幅度存在较大偏离。背后的重要原因是市场竞争猛烈,银行“内卷”严重。
专栏文章指出,在贷款方面,利率“下行快”,在有效信贷需求不足情况下,银行过度竞争贷款,部分贷款利率,特别是大企业贷款利率显着低于同限期国债收益率。极少数银行为抢占市场份额,还出现以显著低于保本点的利率程度发放房贷的情况,不利于可连续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存款方面,利率“降不动”,银行存在规模情结,认为存款是“立行之本”,在月末、季末等业绩考核时点,出现一些“高息买存款”“花钱买指标”行为。一些银行通过手工补息等操作把下调的存款利率又补回来,实际利率“明降实升”。部分银行还不惜高息吸收同业存款,或以远高于市场的利率程度来进行存款投标,推升了付息率。
专栏文章直击银行业“内卷”问题所在,并引发了诸多银行人的思索。江西省新余市人民当局公报2025年第2期刊发了一篇名为《利率新常态下破解银行业“内卷式”竞争路径的分析思索》的调研文章,以新余市银行业为例,剖析银行业“内卷式”竞争的重要表现、原因、挑战。
该文指出,银行“内卷”的更深层次原因包罗在低利率背景下,银行市场越发呈现“内卷化”态势;当前投资消耗有效内需不足,供给需求两头失衡;银行间缺乏差异化竞争,存贷份额加速会合。
文章称,辖内银行业重要会合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上,红利重要依靠利息净收入,业务模式和产物服务上高度相似。另外,市场相互渗透显著,近来几年大型银行服务重心快速下沉,凭借数字化能力、低利率贷款优势撬走大量优质客户,尤其体现在普惠领域,而中小银行对应被动贬价以维持市场份额及完成普惠目标,加剧“内卷”征象。
对此,文章建议督促银行业重塑经营发展理念,探索差异化竞争模式;创新优化业务结构,引导成本有序下降;加强资产负债联动,提升自主定价能力;推进全面风险管控,建立资本补充机制。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723A0A821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