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张梦洁
编辑 | 马龙
全国性的育儿补贴要来了?近日来,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育儿补贴领取攻略,甚至还有所谓的“文件”在网上流传。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制定促进生育政策,发放育儿补贴”。这项备受关注的全国性政策如何落地、力度几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与人口学者、育娲人口智库执行长黄文政展开了一场对话。
黄文政曾是对冲基金公司合资人,现为育娲人口智库执行长和首席研究员,多年来持续为中国人口问题奔走疾呼。在黄文政看来,全国育儿补贴政策肯定会在今年出台,但最开始的补贴力度可能与社会预期存在一定差距,但其意义不只在于降低育儿成本,更在于传递政府鼓励生育的积极态度。
“低生育率的症结是激励机制错位,为养育付出代价的是家庭和个人,但受益的却是全社会。”黄文政发起,要维持出生人口稳定,必要将生育率提升到2.1的更替程度以上。
他认为,要做到这点,应该让养孩子成为一份有收入的工作,而且是高级工作,补贴力度应该达到让一个普通家庭养育两到三个孩子所获得的“养育金”,能够与一份普通的社会工作收入相当。
01
全国育儿补贴最开始力度可能会很小
问:你预计全国性的育儿补贴政策什么时候会公布?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出台?
黄文政:全国育儿补贴政策今年将出台,这已经是非常确定的,具体时间预计会在今年稍晚时候公布。
这背后一个很紧张的原因是,我国生育率正面临快速下降的趋势。虽然客岁出生人口因疫情期间延迟生育的释放、龙年生育偏好等因素,出现了短暂的小幅反弹。
但从完婚人数、长期生育意愿等数据来看,今年的出生人口肯定会继续下滑。
2024年我国人口占天下17%,但新生儿却仅占天下7%,生育率不足天下一半。若此趋势延续,不出一两代人,我国新生儿占天下比例将降至3%以下。
随着社会观念的变革,以及决策层对低生育率问题的认识日益深化,此时提出育儿补贴政策也是水到渠成。
问:大家最关心的是补贴怎么发、发多少合适?网传每月300元,从0岁发到3岁,怎么看这些传言?
黄文政:万事开头难。现在传闻的补贴额度,如每月发300元、500元甚至800元,从0岁发到孩子3岁,这个力度实在非常小,对提升生育率效果有限,甚至可能都无法阻止生育率的持续下滑。
要维持出生人口的稳定,仅提升生育率是不够的,而是必须将生育率提升到2.1的更替程度以上。而现在我国的生育率约莫在1.0左右,这意味着如果人口形势没有改变,下一代人口的规模将比上一代减少凌驾一半。长远来看,出生人口可能会以每年2.5%甚至更高的速度萎缩。因此现在传闻的鼓励力度,远不足以抵消人口下行的巨局势能。
但这并不意味着鼓励生育没有用,它肯定有用,只是预期的补贴力度不足以阻止生育率下滑,更不用说维持出生人口稳定了。
但育儿补贴最开始慢一点、补贴力度小一点,我觉得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其意义不只在于降低育儿成本,更在于传递政府鼓励生育的积极态度。
但我担心育儿补贴发下去,但出生人口还是继续萎缩,有人会质疑补贴生育没有用果大概要不要继续补贴。
我们现在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养育孩子的成本(金钱、时间、精力)完全由家庭承担,但其产生的巨大价值——将来的劳动者、消耗者、创新者和纳税人——却主要由国家和社会享有。这种付出与回报的错位,必须通过充足力度的社会补偿来纠正。
02
养两三个孩子的补贴应该相当于一份工作的收入
问:理想的生育补贴力度,应该是什么样的?
黄文政:如果要有用解决低生育率问题,必要将生育率提升至更替程度,那我们可能必要将鼓励生育的投入力度提升几十倍,达到GDP的3%-4%,约莫每年必要4-6万亿财政补贴甚至更多。
具体来说,补贴力度应该达到让一个普通家庭养育两到三个孩子所获得的“养育金”,能够与一份普通的社会工作收入相当。
按此,平均每个孩子每月补贴2000元,并持续从0岁发放到16岁甚至18岁,这样才会对整个生育率起到一个真正底子性的作用。
我倾向于称之为“养育金”,而非“育儿补贴”。“补贴”带有辅助性质,而“养育金”则承认了养育孩子是一份有收入、有价值并且非常高级的社会工作,因为这是在造就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问:在具体的发放方式上,你有什么发起?比如应该侧重一孩、二孩还是三孩?
黄文政:我发起采用累进制,即二孩、三孩的补贴额度要高于一孩,因为从回报的角度看,补贴多孩家庭的效率更高。但现在的情况是很多人一孩都不生,甚至有些人都不完婚了,所以这种情况下我觉得补贴一孩也是有必要的。
甚至可能还要进一步前置,改变生育激励的逻辑。比如完婚的话政府免费发钱,生娃贷款就不用还了等等。
更紧张的是,不应该设置三孩的上限。现在的政策即使放开了,但“三孩政策”的提法本身就在向社会传递一个信号,似乎生更多孩子是不被鼓励的。实际上,在千万人口以上的国家中,中国的生育率已排在倒数第二位,在这种情况下任何限制都是不合理的。
鼓励家庭生育四孩、五孩,不光不会带来负担,反而对整个社会有益。这些家庭在养育多个孩子时,边际成本会递减(如大孩带小孩、衣物经验共享),他们的养育模式会拉低整个社会的平均养育成本,从而有用缓解当下因“独生子女精养模式”造成的教诲内卷和育儿焦虑。
03
地方育儿补贴不应取消
问:从地方实践看,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在不同层级探索实施生育补贴制度,效果如何?
黄文政:一些地方的政策,确实对增加出生人口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以湖北天门为例,叠加各类补贴(包括一次性生育嘉奖、育儿补贴、购房奖补等),天门对每个二孩发放9.63万元,三孩发放16.51万元,当地2024年出生人口同比增幅达17%。
这个增幅比全国的6%要高出10%以上,大致相当于生育率提升0.1,效果和我们的模型估算(GDP的1%投入能提升约0.1的总和生育率)基本符合。
但天门这个力度离生育率恢复到可持续的更替程度依然还非常遥远。也就是说,要提升生育率,生育补贴必要不断加码,一直到达到社会机制乃至观念全面逆转才可持续。
问:全国性育儿补贴政策出台后,地方补贴是否要取消?
黄文政:全国性政策出台后,地方育儿补贴不光不应取消,反而应该作为补充和加码。
比如你同样花十万块钱补贴生育,可能对江西、河南这些地方的提振效果会比北京、上海更好,因为相对一线城市其成本、收入也更低。
固然,鼓励生育的主体必须是国家。首先,只有在国家层面,投入与收益才能闭环。地方政府投入资源养育的孩子,长大后可能到其他城市工作,本地无法获得长期的税收和人才回报。
第二,鼓励生育是长达二三十年的长期投资,而地方政府的任期有限,缺乏进行这种跨期投资的强烈动机。因为人从出生到完全进入经济循环必要至少20年。我们的实证分析也表明,当下的人均GDP增长率与20年前的出生人口高度正相关。
第三,地方财政普遍承压,工具有限,而中央层面可以动用发行长期国债甚至信用扩张等更多元的金融工具。这笔钱不应被视为财政“成本”,而应看作是对将来经济增长最核心要素——人的投资。
地方政府则可以在国家底子性补贴之上,结合自身情况,通过税收减免、购房优惠(如减免多孩家庭新增人口对应的土地出让金)等方式进一步加码。
04
人的价值不应再仅仅体现为“劳动力”
问:除了直接发放育儿补贴,还应该有哪些配套政策以系统性提升生育率?
黄文政:配套政策非常多,也至关紧张。
第一,关键是要教诲减负。核心是要为家长减负,而不是只给孩子减负。现在很多所谓的“减负”把学校的责任转嫁给了家长,加剧了育儿焦虑。可以鉴戒以色列等国的经验,探索更合理的讲授安排,让家长有喘息的时间。同时,可以考虑取消中考分流,将义务教诲延伸至高中,并适当缩短学制年限。
第二,改革收养制度。我国现行的收养法门槛过高,应适度放宽,为弃婴和希望领养的家庭提供更好的匹配,这也是对生命的尊重。
第三,完善托育服务。解决好0-3岁的托育难题,能极大解放家庭的劳动力。
问:当代女性的生育意愿似乎比男性更低,为什么?有何政策发起?
黄文政:现代女性的教诲程度和职场竞争力大幅提升,但社会对她们“相夫教子”的传统角色期待并未改变,这导致她们面临着事业和家庭的双重重压,极不公平。
实在中国女性的地位并不差,固然也不算很高。但是中国真正地位低的实在是母亲的角色,因为很多时候社会并不承认其养孩子的价值。
因此,女性生育意愿下降得比男性更快。对此,政策层面首先应将“养育金”直接发放到母亲账户中,承认并补偿她们的养育付出。
更深层次的,必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推动观念变革,鼓励男性更多地承担家庭责任。数据显示,丈夫更多参与家务的家庭,生育率也相对更高。
问: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即将出台的全国性育儿补贴政策?
黄文政:我认为,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开端。从已往的“罚款”到现在的“发钱”,是中国人口政策的巨大转折,本身就极具正面意义。虽然初期的力度可能远低于我们的盼望,但它开启了一条意义非凡的康庄大道。
长远来看,我对中国生育率恢复到世代更替程度充满信心,因为低生育问题一定是可以解决的,它无非就是社会激励机制的变化是否完全到位,不存在说似乎随着社会发展生育率就必然下降的问题。
而且,这不光仅是一个补贴问题,它背后牵涉到一个更深层次的哲学问题:在人工智能(AI)和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如何重新定义人的价值?
随着AI取代越来越多的人类劳动,传统的“劳动换取收入”的分配模式正面临崩溃。很多人担心劳动力减少,但这恰恰是搞反了逻辑。生育率下降导致将来市场预期萎缩,就业机会的减少速度甚至会快于劳动力减少的速度,这才是“内卷”的根源。
将来的社会,人的价值不应再仅仅体现为“劳动力”,而更多地体现在作为消耗者、文化传承者、情感连接者的价值上,人活着本身就是价值,养孩子本身就是一份高级的工作。技术进步的红利,理应通过新的分配机制(例如我提出的“起点收入”概念)惠及每一个人。
我认为,“养育金”正是这种新分配理念的起点,它承认养育后代是对社会将来的最高级投资。当我们从这个底层逻辑出发,真正认识到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而非手段时,生育率问题终将迎刃而解。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723A09BVT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