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40|回复: 0

日媒:GDP超全球一半,欢迎来到“亚洲世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06:56|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日本经济新闻》7月23日文章,原题:欢迎来到“亚洲世纪” 当亚洲开发银行在2011年提出“亚洲世纪”的构想时,曾预测到2030年亚洲将贡献全球约40%的GDP,2050年达到52%。然而,现实超越了预期——2024年,亚洲的GDP全球占比就已接近55%。曾几何时,“亚洲世纪”是一种关于快速工业化、出口导向型增长和深度全球化的单一叙事,往往由少数“明星经济体”主导。但如今,这一叙事正悄然演变。亚洲的崛起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不再关乎统治职位,而更关乎均衡——在全球整合与本地适应之间,在规模扩张与包容普惠之间,在借鉴他人与引领原创之间寻求新的坐标。
此中最具象征性的转变之一,是人们对“加拉帕戈斯症候群”的重新评估。这一源自日本的商业术语,原意是批评那些只服务于本土市场、难以全球推广的技术和产品。然而在今天,随着本地化需求变得更加重要,这种“特定语境下的创新”反而成为上风。换句话说,曾经的“反面教材”如今正成为全球学习的样本。
这种“在地创新”的模式正在亚洲各地蓬勃发展:从以移动端为核心的平台设计,到面向全民的金融科技底子设施。在移动电话代替传统电脑成为主要上网设备的市场里,超级应用应运而生。包括中国的微信、支付宝在内,集支付、通讯、出行、电商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系统,正在被非洲、拉美甚至美国的企业借鉴。
但亚洲的影响早已超越了消费应用。在金融服务与公共数字底子设施领域,亚洲也正在重塑“规模、创新与包容性”的全球认知。印度的统一支付接口如今是全球数字支付领域的范例,每月处理数十亿笔低成本、高安全的交易。东南亚国家之间的二维码支付网络因其高度兼容性与快速普及,正在启发欧美市场的相关布局。新加坡的“Singpass”和印度的“Aadhaar”等数字身份系统,也成为欧美国家政策研究与试点项目的重要参考。亚洲从“技术采纳者”向“创新源头”的转型,并非线性进程,而是在一个高度多元的区域配景中展开。这里既有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也有老龄化最严重的社会;一些国家已在人工智能和智慧都会建立中领先全球,而另一些国家仍在推进底子网络普及。正是这种差异与复杂性,催生了具有适应力、可复制性与包容性的创新路径。好比在日本,机器人和AI已被用于缓解医疗与养老体系的劳动力短缺,为高龄化挑战提供了前瞻性解决方案,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现实借鉴。在亚洲,挑战往往不是障碍,而是创新的催化剂。
曾经,全球关心的是“亚洲可否西化”;而如今,更常被提起的问题是:“下一个值得采纳的亚洲模式会是什么?”这一转变,或许比任何单一的经济数据更能阐明:亚洲世纪,已经真正到来。(作者阿里·萨克,蒋礼译)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725A01MP5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