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81|回复: 0

医药企业等来救援,国资正“排队”抄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7 小时前|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过去一周内,上海国资“拯救”了两家上市医药公司。

7月25日,微创医疗发布公告,上海生物医药并购基金拟通过协议转让方式收购大冢医疗持有的微创医疗1.35亿股股份,约占股16.2%,成为微创医疗的战略股东。

小道消息称此次收购金额高达13.26亿元。就在五天前,这个基金还收购了康华生物21.91%的股份,斥资18.51亿元。

这两家企业面临着同样的经营难题:资金左支右绌。


微创医疗是国内港股上市的药械巨头,成立于1998年,2021年市值曾到过1200亿港元高点。但此后,公司冠脉支架、骨科关节等核心产品被集采、分拆财务反噬等,业务面迅速萎缩,2020年-2024年,公司累计亏损超100亿元,市值最低时不及高点的十分之一。同时,7.43亿美元的债务危机与对赌协议让微创医疗遭受巨大压力。

不足为奇,康华生物因核心产品竞争力不强,被创始人套现抛弃。2024年康华生物净利润3.99亿元,同比降落21.71%。2025上半年,康华生物业绩降落趋势仍未停止,且有亏损扩大趋势。

上海的这个“生物医药产业并购基金”今年1月才正式第一次募集关闭,基金的目的是“培育10家左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公司,助力上海优质龙头链主企业在各自业务领域做大做强”。基金由上实集团发起设立,基金矩阵中不仅有上海国资委身影,还有上海医药、东富龙、君实生物、镁信健康等全产业链企业参与,总规模46.6亿元。

不到半年,第一期50亿的基金已经投出大半,可见将来这个并购基金会很频繁的出手,成为资本市场上一支重要的稳定力量。


产业投资以“政府的耐烦资笔器导”已经不是秘密。但值得留意的是,此前,也有地方国资牵手互助方的征象,但从未有如此频繁。自2023年起,国资案例数量连年新高,资金盘也越来越大。据中ZERONE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政府类LP占全国LP总出资比例七成,若将国有控股机构纳入统计,这一比例则高达九成。

为何近来案例明显多了起来?一方面是医药上市公司市值下探;另一方面,是国家有意出手“扶正”产业的健康供应链。

今年1月,国家发布了《关于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将政府投资基金作为国办1号文件的主题。随后更是有《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多少政策举措》等政策加强干预。

上海一直是创新药行业政策的先行示范区,如此密集出手也就不足为奇。现在还没看出上海如何通过康华生物、微创医疗发挥“链主”作用,动员上海的其他生物医药公司。

近来,华润医药还联合成都国资委设立了规模10亿元的二期医药基金,主要想发扬光大中药产业;山东、江苏新建的百亿基金已投入使用;截至今年年初,北京、广州、南京也都筹划设立大规模的医药产业并购基金。

地方国资收购,或将是当下生物医药行业的主旋律。

撰稿丨苗苗
编辑丨江芸 贾亭
运营丨晨曦
插图丨视觉中国

声明:健识局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726A07KT1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