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100|回复: 0

张文宏教授:慢乙肝当前抗病毒治疗现状及趋势——基于消除肝炎危害目标的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22:35|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7月19日,2025年世界肝炎日宣传大会暨第七届慢乙肝临床治愈学术大会在北京圆满举办!肝病领域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围绕慢乙肝临床治愈的最新研究进展及热点议题展开深度交换与出色分享,携手见证慢乙肝临床治愈的全新阶段。






大会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文宏教授就“慢乙肝当前抗病毒治疗现状及趋势:基于消除肝炎危害目标的实践”这一主题进行了出色演讲,医脉通对主要内容进行整理,以飨读者。


一、当前乙肝流行病学现状和疾病负担

我国乙肝负担将会逐渐聚焦在中老年生齿。2020年最新的全国调查显示,中国当前的HBsAg流行率为5.86%,较1992年下降了39.9%。HBsAg流行率五岁以下儿童下降显著,从1992年的9.67%降至2020年的0.30%,降幅超96%。而HBsAg流行率在30岁以上人群仅有少许下降。只管整体流行率较前显著降低,但目前乙肝引起肝硬化、肝癌及各种慢性肝病的负担仍较重。






亚太地区是全球HBV感染负担最的地区。2022年,全球估计有2.575亿HBV感染者,此中超1.667亿人居住在亚太地区,占总数的65%。全球近一半(49%)的HBV感染病例发生在3个亚洲国家:中国7970万、印度3000万和印度尼西亚1750万。2019年在全球范围内,东南亚的肝硬化相关估计死亡人数最高,其次是西平静洋。全球近30%肝硬化相关死亡发生在生齿负担较高的印度和中国。亚太地区整体HBV相关肝癌、肝硬化死亡率高。





二、及时启动和优化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

而HBV相关危害(肝癌与肝硬化)居高不下的原因为何?与HBV感染者应治人群的治疗率不敷相关。在既往检测过的人群中,仅17.33%启动抗病毒治疗,存在很大的治疗率提升空间。早期治疗与干预对阻止疾病进展具有重要作用。未经抗病毒治疗者肝癌发生风险约15%,而经规范核苷(酸)雷同物抗病毒治疗可显著降低肝癌发生风险至7%左右。





目前我国肝癌患者5年生存率仍然仅为12.1%。肝癌生存率低的重要因素是新发患者进展期与终末期占50%以上。我国患者肿瘤直径中位数为6.7 cm,远高于日本的2.5 cm,提示多在较晚期被发现。而早期发现并规范抗病毒治疗,既是对慢乙肝本身的二级预防,更是对肝癌的一级预防,通过克制病毒复制和炎症等高危因素降低肝癌发生风险。





因此,扩大慢乙肝治疗顺应症、提高治疗率,及时启动和优化抗病毒治疗,是降低肝癌负担的重要策略。未来需在现有抗病毒基础上,探索联合免疫调治等手段以追求功能性治愈,从而进一步降低肝癌风险,以期实现乙肝患者与普通人群无异的期望寿命与生活质量。





三、乙肝的临床治愈



临床治愈新争议近期,关于慢乙肝临床治愈(功能性治愈)能否停药引起讨论。有学者认为功能性治愈 (临床治愈) 不等于治疗终点患者因天然史或抗病毒治疗使得HBsAg转阴,但其肝组织cccDNA阳性,学界有发起将其称之为“治愈相关的OBI(隐匿性HBV感染)状态”。但2025年5月欧洲肝病学会新发布的《欧洲肝病学会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管理临床实践指南》指出,HBsAg消失 (治疗后) 是治疗终点,是HBV感染功能性治愈的定义特征,预期与慢性乙型肝炎预后改善有关。因此,目前慢乙肝功能性治愈是治疗终点。


对此,庄辉院士在《中华肝病学杂志》发文指出,不能将肝内存在cccDNA统称为OBI或“治愈相关的OBI状态”,关键是肝内cccDNA是沉默的照旧活动的。假如肝内cccDNA是沉默的,则为功能性治愈;假如肝内cccDNA是活动的,则为OBI。




功能性治愈要针对病毒储存库现行临床试验以停药后24周HBsAg持续阴性评估功能性治愈,但恒久停药后的反弹风险仍需关注。而功能性治愈的关键要针对病毒储存库。目前cccDNA作为“病毒储存库”仍需肝穿活检才能检测,尚未达到可无创检测程度。而HBsAg转阴与功能性治愈密切相关,但现有抗病毒药物难以彻底扫除cccDNA,仅能克制病毒DNA复制,HBsAg的转录和翻译仍持续进行。随访乙肝患者停药后仍存在复发风险,且不同患者停药后的复发环境存在显著个体差异,提示可能与免疫重建相关。





慢乙肝新疗法能否成功的关键:病毒储存库是否仍然活跃。对此,目前治疗药物一大类是促进免疫重建;另一大类是克制HBsAg表达及HBV RNA转录,可显著降低HBsAg程度,并激发机体自身免疫系统,以追求终极实现停药后不复发。







功能性治愈策略当前功能性治愈仍然与慢乙肝患者的基线HBsAg程度有关。临床研究显示,干扰素治疗在HBsAg程度<1500 IU/mL时疗效显著,而>3000 IU/mL时应答率显着降低,故临床试验多选择HBsAg<3000 IU/mL的患者。对于 HBsAg>3000 IU 的患者,恒久治疗照旧未解决的临床难题。而张文宏教授团队发表在Journal of Hepatology的一篇RCT研究发现停用核苷酸雷同物(NUC)并改用pegIFN α-2a治疗48周可以显著降低病毒学复发率,并提高HBsAg消失率。“绿洲”项目数据显示,对于基线高HBsAg程度的初治患者,通过分阶段PEG IFNα治疗可达到临床治愈。经过PEG IFNα治疗48周后,43.3%的患者HBsAg下降至1500 IU/mL以下。这部分经治患者再次接受PEG IFNα治疗48周后,17.10%的患者获得HBsAg扫除,此中HBsAg≤200 IU/mL的患者HBsAg扫除率可达24.5%。





非优势人群分阶段IFN治疗的临床治愈策略:
基线高HBsAg程度的患者,通过IFN治疗较高比例可转变为低HBsAg程度的分阶段优势人群;
低HBsAg程度的IFN经治患者,进一步IFN治疗后较高比例可达到临床治愈。





未来五年乙肝治疗领域将呈现 “赛马制” 竞争格局,多种新药与免疫治疗及联合治疗等方案将围绕功能性治愈目标展开临床研究角逐,以实现更高程度的临床治愈。





四、医防融合,消除乙肝危害



全流程管理在慢乙肝中的重要性–公道的分层和筛查方案对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与监测,有助于肝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提高肝癌疗效的关键。以上海经验为例,参与筛查管理的乙肝患者中,63.9%既往未规范评估且需要需进一步干预,提示需强化“筛查-评估-转诊-治疗-随访”的全流程管理。







全流程管理实践,医防融合促进乙肝消除目标实现医防融合推动下,一至三级医院联动,避免“筛查后流失”,实现患者的闭环管理,对乙肝管理非常关键。当前药物可及性已不是障碍,重点在于提升功能性治愈率和完善全流程管理,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医疗信息化系统在患者随访中的应用(如“绿洲”项目标管理),以降低乙肝及相关肝癌等疾病负担,实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





专家简介






张文宏 教授


  •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
  • 复旦大学感染与康健研究院院长
  •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
  • 复旦大学临床医学院内科学系主任
  •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副主委
  • 中国医师协会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 《中华传染病杂志》总编辑
  • Emerging Microbes and Infections 副主编
  • 恒久从事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治与防控工作,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卫健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别补贴专家。


参考文献:
[1] Hepatobiliary Surg Nutr, 2025, 14(1): 66-7
[2] 中国乙型肝炎引起的肝硬化及其他慢性肝病疾病负担变革趋势分析,20207
[3] 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4
[4] 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 2024, 51.
[5]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2] Park JW, et al. Liver Int, 2015, 35(9): 2155-2166.[3] Zhong JH, et al. Oncotarget, 2017, 8(11): 18296-18302.
[6]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 [J] .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23, 41(1) : 3-28.
[7] 临床热点 | 庄辉院士:慢性乙型肝炎功能性治愈争论热点 (下).中华肝脏病杂志.2025.
[8] Li F, et al, Zhang W, Zhang J . Journal of Hepatology, https://doi.org/10.1016/j.jhep.2024.07.019.
[9] 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肝癌(2022)中国肿瘤临床.2022.49(17):865-873
注:图片引自讲者会议幻灯


[color=rgba(0, 0, 0, 0.9)]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服从等方面的需求。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发起。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标,本平台不负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729A07ZHO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