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39|回复: 0

冯登科是谁?宁德时代为何对海辰储能如此穷追猛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5 小时前|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海辰储能于8月4日深夜发布的一封《严正声明》,将其与宁德时代的矛盾层级推向了新的高度。
这场始于技术纠纷的风波,因涉及储能行业龙头与新兴企业的交锋、核心技术争议及高管个人隐私争议,迅速引发行业关注。
此次风波的核心人物——海辰绿能掌舵人冯登科的特别身份,让案件更具行业代表性。
这位曾任职宁德时代的技术老将,从工艺工程师到供应商项目负责人,再到竞争对手子公司总裁的职业轨迹,恰是储能行业人才流动与技术争夺的缩影。
当行业处于激烈竞争态势,龙头与新贵的交锋从来不只是专利诉讼和个别高管的刑事调查。
而争议焦点“复合集流体技术”,作为直接影响锂电池能量密度与安全性的关键技术,其与宁德时代的技术布局关联,更让这场纠纷超越普通贸易诉讼。
两边在舆论阵地上的掰手腕,会否对海辰储能冲刺港股产生影响?二者的技术交锋,又折射出储能范畴怎样的竞争生态?
一位高管的七年跨界

冯登科的职业生涯,与宁德时代的交集长达七年。
公开资料显示,他于2010年加入宁德时代,此后历任工艺工程师、生产主管等职。2017年,冯登科从宁德时代去职,转身加入其供应商金美新材。这家企业当时正承接宁德时代的复合集流体代工项目,项目参与方还包括福建新嵛、许彩霞等关联主体。
项目竣事后,冯登科的职业路径转向海辰储能。2019年起,他先后担任海辰储能副总经理、大区贩卖总经理、总裁办公室主任等职,2023年以海辰绿能(海辰储能旗下子公司)总裁身份进入公众视野。企查查信息显示,现在冯登科仍为海辰绿能法定代表人。


冯登科此次涉案的核心,指向一项“集流体”相关专利的异常转让。
工商信息及专利数据库显示,2019年成立的深圳市海鸿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海鸿新能源”),于2022年将多项“集流体”专利转让给海辰储能;完成转让仅一年后,海鸿新能源便于2023年注销。这一“成立-转让-注销”的短周期操作,早于2023年便进入宁德时代的视野。
“集流体是锂电池的关键材料,直接影响电池能量密度与安全性。”一位储能行业技术专家介绍,“宁德时代在复合集流体范畴布局多年,拥有多项核心专利。海鸿新能源的专利转让时间线与冯登科的职业变动高度重合,难免引发联想。”


据接近宁德时代的知情人士透露,警方此次调查的线索包括:冯登科在金美新材任职期间打仗宁德时代核心技术的记录,以及海鸿新能源专利转让过程中的资金流向、关联方关联等异常操作。
然而,8月4日海辰储能的声明很快推翻了上述推测,称“复合集流体技术属于公知技术,不具备贸易秘密的‘秘密性’要件,且公司从未在任何产物中使用该技术。”
六年恩怨的伏笔

海辰储能的崛起,始终绕不开宁德时代的影子。
公开资料显示,海辰储能成立于2019年12月,创始团队核心成员包括创始人吴祖钰、联合创始人赵丰伟等,其中四人曾任职于宁德时代。最具标记性的是吴祖钰,这位宁德时代原储能事业部总经理,曾在2018年获得宁德时代授予的“大额期权鼓励”。


然而,仅隔一年,吴祖钰配偶赵丰伟便于2019年创办海辰储能,随后吴祖钰逐渐从宁德时代淡出,深度参与海辰运营。


这段“前东家-创业者”的关系,在储能行业并非孤例。但矛盾的激化,始于海辰储能的火箭式发展。据高工储能(GGII)数据,2022年海辰储能储能电池出货量达5GWh,环球市占率4.1%,跃居行业第三;2023年上半年,其出货量同比再增200%,全年目标直指20GWh。同期,宁德时代虽以35%的环球市占率稳坐龙头,但海辰在电力储能、工贸易储能等细分市场的快速渗透,却让宁德时代认为已经对其构成直接挑战。
“海辰的发展路径,几乎复刻了宁德时代早期的‘技术复制+成本碾压’模式。”一位储能行业资深分析师表示。
更令宁德时代警惕的是海辰的“技术追赶”。海辰主打的“280Ah磷酸铁锂储能电池”,凭借低成本与规模化优势迅速抢占市场;而宁德时代虽以“麒麟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技术领跑,但在储能范畴的规模化布局稍显滞后。
储能行业深陷于价格战。截至2024年年末,海辰储能有息负债接近百亿,但现金和受限制银行存款只有66亿,急需上市融资获取更多子弹。
2025年3月,海辰储能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上市前估值为250亿,投资方包括中银资产、中金资本、经纬创投、盛新锂能等。6月,在海辰储能上市聆讯的关键阶段,宁德时代以不正当竞争纠纷为由,起诉海辰储能、吴祖钰等,该案将于8月开庭审理。
宁德时代在起诉书中表示,海辰储能的587Ah电芯与宁德时代专利产物参数高度重叠,能量密度毛病仅4.4%。对此,海辰储能声明指出,"587Ah电芯系基于2023年自主研发的千安时级长时储能电芯技术,拥有完备知识产权体系。”
冯登科被捕和6月诉讼,可能都会将这家明星公司的命运带入迷雾中。


2023年9月,宁德时代就曾以违反竞业协议为由起诉吴祖钰,终极由吴祖钰老婆林秀华代为支付100万元违约金。
2023年11月,宁德时代起诉另一位员工张敏违反竞业协议,再次涉及到海辰储能。2021年底,张敏从宁德时代去职,加入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但宁德时代方面在2023年拍摄到张敏曾多次佩戴海辰储能工牌进出海辰储能厂区,认为张敏在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期间,现实上服务于海辰储能,违反了竞业限制义务,要求支付违约金100万元。
缘何IPO关键期亮剑

选择在海辰储港股IPO申报的关键期发起诉讼,宁德时代的策略意图明显。
根据《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发行人需满足“不存在庞大偿债风险,不存在影响持续谋划的包管、诉讼以及仲裁等庞大或有事项”。若法院终极认定海辰储能败诉,可能引发三重风险:
一是赔偿压力:若被认定贸易秘密侵权,赔偿金额可能高达数亿元。
二是技术禁令:法院可能下达禁令,禁止海辰使用相关技术,直接影响其产物竞争力。
三是信披风险:IPO稽核中需具体披露诉讼进展,若被认定为“庞大诉讼”,可能导致稽核中止甚至停止。
“对拟上市公司而言,法律纠纷是IPO的致命伤。”一位头部券商投行人士表示,尤其是技术密集型行业,若核心技术被认定侵权,企业的估值逻辑将被重构。
历史案例佐证了这一点。2017年,谷歌旗下自动驾驶公司Waymo起诉前工程师Anthony Levandowski窃取技术,后者去职后创办的Otto(后被Uber收购)终极以2.45亿美元和解,Levandowski本人被判刑18个月。类似地,2021年腾讯起诉前员工王某创办的AI公司侵占贸易秘密,终极王某被判赔偿1940万元,公司IPO计划被迫搁浅。
“高管涉案是否会影响IPO?”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一位头部券商投行人士分析:“2025年注册制下,IPO稽核对企业的合规性要求更严。若案件终极认定构成刑事犯罪,可能对公司的合规性、持续谋划能力产生质疑,进而影响注册效果。但根据海辰现在的回应,涉案技术与核心业务无关,且未使用相关技术,因此实质性影响有限。”
宁德时代显然深谙此理。上述投行人士分析,“在海辰IPO最敏感的阶段发起诉讼,既能最大化施压,又能通过司法步伐获取更多技术细节(如研发日志、实验记录),为后续技术比对提供证据。”


截至8月5日发稿,冯登科案仍处于调查阶段,是否构成侵权、专利转让是否存在优点输送等关键问题仍未有定论。
当技术争夺从“专利诉讼”升级为“刑事调查”,企业如何在人才流动与技术保护之间找到均衡,已成为行业发展需要长期破解的核心命题。
编者注:文中的图片均为公开新闻资料图,配图与上下文没有直接关联关系。(储能研究院·CNESRI)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805A097QB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