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26|回复: 0

研究调查:男子通过男男性行为感染HIV,传给妻子,妻子传给孩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 小时前|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期,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发表在《中国艾滋病性病》期刊上的一篇文章,揭露了一家三口不幸感染HIV的事件。

2023年10月,一名仅16个月大的幼儿因支气管肺炎就诊,却意外地在艾滋病筛查中呈阳性,随后的HIV-1核酸检测也证实了感染。这立刻引发了医疗职员的高度关注,因为幼儿是如此年幼,感染泉源成了一个谜团。
随后的调查发现,幼儿的父母也均为HIV-1抗体阳性。但希奇的是,母亲在幼儿出生时的艾滋病检测结果是阴性的,且脐带血检测也排除了宫内和分娩过程感染。然而,一个关键线索浮现了:幼儿有明确的母乳喂养史。这家人固然户籍在福建,但长期居住在北京,且幼儿也在北京出生,因此,病例被转诊至北京举行深入的感染溯源调查。
传统的流行病学调查偶尔会因关键信息缺失或不详细而难以提供全面可靠的证据。为了解开这个谜团,结合了贝叶斯归并理论和分子钟理论。这项技术通过分析HIV病毒的高度遗传多样性,可以或许精准地推断感染泉源和感染建立时间。研究职员采集了这家三口的随访样本,提取出HIV-1的pol基因片段举行扩增和测序。
通过对这些病毒基因序列的深入分析,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通过最大似然法(ML)构建的进化树显示,这家三口的病毒序列紧密地聚集在一个次级进化簇中,表明他们之间存在高度的遗传同源性,提示了直接或间接的传播关系。
这个家庭的病毒序列与来自北京的四条男男性行为者(MSM)序列聚集成了一个大的单系进化簇,并且与CRF01_AE_C4亚型参考序列形成了清晰的关联。这强有力地表明,他们感染的毒株是CRF01_AE_C4,并且其源头来自北京的MSM人群。

进一步的病毒家族树分析揭示了传播的顺序。父亲的病毒序列更靠近根部,与母子簇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并系-单系(PM)拓扑学结构,这从分子流行病学角度明确指出父亲是家庭内病毒感染的传播源头。接着,在母子序列之间,形成了并系-多系(PP)拓扑学结构,显示母亲的病毒序列也处于根部位置,暗示病毒大概由母亲传染给了幼儿。
借助贝叶斯推断方法,科学家们精确地估算了感染时间。结果显示,父亲的病毒最近共同祖先株形成时间约莫在2023年3月。而母亲和幼儿的感染时间则非常接近,都推断为2023年8月。综合这些信息,以及幼儿首次确诊时抗体带型不完全的特点,科学家们推断幼儿处于HIV-1感染的急性期。
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与分子溯源分析相结合,一幅清晰的传播链条呈现在我们眼前:
首先,幼儿的父亲大概在2023年3月左右,通过男男性行为途径在北京感染了CRF01_AE_C4毒株。只管在流行病学调查中父亲并未透露有同性性行为史,但分子证据弥补了传统调查的局限性。
约莫5到6个月后,也就是2023年8月,父亲通过异性性行为将病毒传播给了幼儿的母亲。
末了,在母亲感染后,迅速通过母乳喂养的方式感染了幼儿。只管中国在预防母婴传播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母婴传播率从2005年前的34.8%下降到2020年的3.6%),但本案例再次提醒我们,未及时诊断和干预的母婴传播风险依然存在。事实上,如果孕产妇HIV-1病毒载量控制在非常低的水平,几乎不会发生母婴传播。


此次家庭内传播事件,不仅揭示了单个家庭的感染路径,更提供了紧张的公共卫生警示。北京地区的MSM艾滋病疫情依然活跃,且存在通过异性性行为向一样平常人群扩散的风险。MSM群体中结婚率不低,但HIV阳性已婚MSM对配偶的告知率却不高,这大概导致在不知情的环境下发生家庭内的二代传播。加强对孕产妇孕期和产后哺乳期的HIV检测与筛查力度至关紧张。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感染HIV-1的孕产妇,是最大限度降低婴幼儿感染风险的关键。
只管这项研究在流行病学调查方面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未能获取父亲的性伴侣信息),且仅使用了pol基因片段举行分析,但它通过严谨的分子证据,为我们描绘了一起家庭内HIV传播事件的完整图景。
参考文献:DOI: 10.13419/j.cnki.aids.2025.04.07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808A07HA4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