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公募基金界三个互相叠加的重磅消息不断打击7亿多基民的心理。
当月24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中国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超34万亿元,创汗青新高。
一则“博时基金数据库疑似走漏,员工工资曝光”的消息更震撼了基民的神经。这份涵盖数十名核心员工工号、姓名、职级和薪酬的“绝密”数据,如病毒般破圈扩散。“月薪最高13.5万、年终奖610万”的惊人数字,瞬间点燃全网。尽管博时势后明确称此数据不实,但基金圈核心员工高收入的事实再一次刺痛了基民。
然而基民呼吁已久的26只首批新型浮动式基金历经近两个月募集完毕。在团体难热的情势下,基金经理汗青业绩成为此批基金发售冷热两极分化的主要因素(详见《首批26只浮动费率基金两极分化:两基金险过生死线》)。
在基金规模不断创新高和基金公司核心员工超高收入的现实下,基民在用真金白银投票。哪些明星基金经理为基民带来了巨额收益抑或亏损?哪些人均收入颇丰的头部基金公司旗下基金在惨烈业绩榜中?
南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根据Wind数据统计分析,截至2025年6月30日(下同),在全市场12858只权益类基金产品(仅含主代码)中,2592只产品累计收益遗憾告负,处于浮亏状态,占比超1/5。其中,浮亏幅度超30%的产品数量达631只,更有108只产品拦腰折半。悲凉的榜单中,不乏明星基金经理和头部基金公司。
这些净值长期大幅浮亏甚至“蒸发”过半的产品,正成为基民“心中的最痛”。“用脚投票”成为基民的选择。
百余只基金净值腰斩
当明星基金经理的名字与基金巨额浮亏绑定时,当基民发现基金公司管理费照收不误而自己的真金白银折损严重时,薪酬数据走漏变乱再度引爆基金行业最敏感的对立话题。
南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根据Wind数据统计研究发现,截至2025年6月30日,全市场参与统计的权益类基金产品(仅含主代码)中,2592只产品累计收益告负,处于浮亏状态。其中,浮亏幅度超过30%的产品达631只,108只产品净值遭遇“腰斩”,即浮亏超50%。
这些基金的存续期太短?不符合基金公司一再向基民灌输的长期主义?统计发现,并非如此。这些浮亏基金最长存续期超过10年,最短不足1年,但大部分集中在3-5年。即便在存续期间经历了包罗2024年9月24日以来的市场走好,这些基金仍大幅跑输市场主要指数。例如,同期沪深300指数上涨12.5%,创业板指上涨18.2%,而浮亏超30%的基金净值平均下跌42.7%,浮亏超50%的基金净值平均下跌58.3%。
在基金公司一直宣扬的长线策略下,这些基金为何成为吞噬投资者财产的黑洞?南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发现,数据背后是近年来市场结构性行情的残酷逆转。曾经风光无穷的医药、新能源、光伏和科技等热门赛道,在政策调整、产能过剩与资本退潮的合力绞杀下“轰然倒塌”。生物医药指数相关基金险些全线溃败,相关产品跌幅普遍在60%以上;光伏产业链从上游硅料到下游组件,相关ETF及联接基金净值跌幅已超50%;以恒生科技为代表的港股基金同样深陷泥潭,相关ETF浮亏超过50%。

头部机构无一幸免
大型基金公司一定能为基民带来高收益?在投资者的普遍认知中,大型基金公司凭借其投研实力和规模优势,产品应更具抗风险本领。然而,最新数据揭示,即使是权益基金管理规模位居行业前二十的头部公募机构,也未能躲过旗下基金业绩的深度回撤。
在全市场成立满三年(2022年初至2025年中)的主动及被动型权益产品中,净值惨遭“腰斩”(即跌幅超50%)的产品数量众多。令人震惊的是,包罗工银瑞信、汇添富、天弘、广发、建信、中信建投、华安和招商基金等在内的权益基金规模排名前二十的头部公募机构,无一幸免,旗下均有产品出现在这份深度亏损名单上。
在产品跌幅超50%的基金名单中,天弘基金旗下的贺雨轩、易方达基金旗下的张湛、广发基金旗下的郑澄然、建信基金旗下的龚佳佳、中信建投基金旗下的周紫光、华安基金旗下的刘璇子、招商基金旗下的任琳娜等主管的基金产品均有2只及以上产品上榜。
其中,工银瑞信旗下的工银中证传媒指数A(164818)以-68.77%的累计回报位列浮亏榜第一名,成为“亏损王”;长安基金旗下的长安鑫禧A(005477)、汇添富基金旗下的汇添富生物医药ETF(159839)等7只产品净值回撤超64%,还有13只基金净值回撤突破60%大关。

这三年间,市场经历了剧烈波动,关键指数如中证传媒指数下跌约45%,中证光伏产业指数下跌约50%,国证生物医药指数跌幅更是超过60%,给相关主题基金带来了巨大压力。

明星、“大师”跌落神坛
在惨烈的浮亏榜上,曾被市场奉为“行业救世主”的明星基金经理,如今纷纷遭遇“折戟”,甚至成了舆论风暴的中心。

前文提及的广发基金基金经理郑澄然便是典范。他曾在2020年因重仓新能源而斩获133%的惊人收益,一度是广发基金重点力捧的明星基金经理。如今,这位90后“黑马”管理的三只产品集体登上浮亏榜,风光不再。
无独有偶。过蓓蓓、胡洁等多位曾获金牛奖的明星基金经理,也难逃跌落神坛的命运。汇添富基金的过蓓蓓曾有“基金女神”之称。她管理的汇添富中证生物科技A在2020年上半年收益率达60.76%,在当年指数股票型基金业绩榜TOP20中排名第4,备受追捧。如今,她与罗昊共同管理的汇添富国证生物医药ETF(159839),以-65.49%的亏损跻身“亏损前三名”,令人唏嘘。
华宝基金的胡洁管理的ETF总规模超600亿元,实力曾被广泛认可。然而其管理的华宝中证医疗ETF联接A(162412),目前却以-63.19%的亏损在浮亏榜上位居前列。
创金合信基金的李游,曾被誉为“周期成长大师”,在行业内声望颇高。但他主管的产品创金合信产业智选A(012613),跌幅却高达-56.42%,业绩惨淡。
与此同时,国泰基金的梁杏、黄岳,工银瑞信基金的张乐涛,招商基金的任琳娜等,都是业内颇具知名度的基金经理,如今却业绩垫底。其中,国泰基金梁杏、黄岳主管的国泰中证医疗ETF(159828)亏损-59.09%;工银瑞信基金张乐涛主管的工银中证传媒指数A(164818)更是成了亏损榜首。
此外,招商基金任琳娜主管的招商碳中和主题A(016350)浮亏额度达-53.62%,位居浮亏榜前列;明星基金经理冯波管理的易方达竞争优势企业A(010198),规模曾超百亿,如今浮亏53.19%;刘格菘的广发行业严选三年持有A(012967)也浮亏47.32%。这些曾经的明星产品如今都褪去了光环。
另有多位新生代基金经理,在赛道狂热期高位入场,如今也为当初的决议付出了凄惨学费。汇添富的谢昌旭主管的汇添富价值成长均衡投资A(011271)、华夏基金吕佳玮主管的华夏核心成长A(012703)等产品,均出现35%以上的亏损。年轻舵手的成长之路布满荆棘。
“高位发车”
为何出现明星基金经理业绩神话不再的魔幻境况?从不同产品分析,主要原因就是“高位发车”,即基金在市场高点发售并成立。
以收益跌幅超过-68%、位列跌幅第一的产品——工银中证传媒指数A为例。这只基金成立于2015年5月,“彼时(产品成立时)正是牛市高点。”一位基金业资深人士在接受南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调研时如是分析。
成立后,工银中证传媒指数A业绩波动一直较大。汗青数据显示,该基金曾经历多个困难时期,如2022年前三季度连续下跌,2018年除一季度外均显著下跌,2017年全年四个季度悉数亏损,2015年三季度,产品遭遇深跌,跌幅达-31.30%,随后在四季度大幅反弹,涨幅26.43%。

同样“高位发车”的还有汇添富基金。基金经理过蓓蓓曾是医药赛道“图腾级”人物。但“鼎鼎大名”的过蓓蓓与罗昊共同管理的汇添富国证生物医药ETF(159839)跌幅高达-65.49%。这只基金被戏称为行业“墓志铭”。
基金经理调仓迟缓亦是重要的原因。因调仓迟缓、押注赛道、规模反噬,广发基金昔日“新能源一哥”郑澄然管理的三只产品深陷业绩泥潭。他管理的广发诚享A(011479),广发兴诚混合A(011121),与苏文杰共管的广发成长动力三年持有A(014725)平均跌幅均在50%以上。
截至7月22日,广发诚享A(011479)和广发诚享混合A净值近半年涨跌幅在同类4528只基金中排名3916位。这只成立于2021年2月的基金,最新单位净值仅剩0.44元(截至7月22日净值),成立以来跌幅近60%。
“郑澄然们不敢轻易调仓。”某券商金融工程首席在接受调研时分析称,“管理规模较大(例如百亿规模)的基金经理,调仓转向,需抛售大量概念股,而这可能相当于板块多日的成交量,会造成股价的剧烈波动。”
还有一个现象是产品同质化催生“自杀式发行”。2023年至2024年9月24日之前,基金市场形成恶性循环。当资金集中涌入生物医药等热门赛道时,公募机构迅速扎堆申报同类产品。仅2023年,全市场新增9只生物医药类ETF,总规模激增至480亿元。这种规模竞赛直接导致基金在行业高位集中建仓,形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奇观。
“用脚投票”
基金业绩持续惨淡,基民正用脚投票。多数浮亏产品伴随的是规模缩水。
以李飞主管的华泰柏瑞远见智选A(012748)为例。该产品成立于2021年7月27日,成立以来年化回报为-64.46%,位居跌幅榜第五位。与业绩下滑并行的是规模不断缩水。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该产品规模“节节败退”,已经从2021年底的31.99亿元逐步下降至7.53亿元。

再如,建信中证全指医疗保健设备与服务ETF(159891)成立以来至今年年中回报率为-57.45%,亏损比例位居35位,与业绩“并肩”下降的是规模。该产品规模从成立时(2021年5月27日成立)的2.56亿元规模降至2025年2季度末的的1.17亿元,缩水比例达55.08%。

不可忽视的是基金行业“旱涝保收”的收费模式正遭遇前所未有的质疑。一位投资者在自媒体平台锋利指出:“1个亿资金的1%管理费是100万元,100亿资金的1%管理费是1亿元。这导致基金公司的业务核心聚焦在规模,而非业绩。”
在跌幅榜中,张云凯管理的长安裕盛(005343)成立以来跌幅-48.59%,基金管理人却“旱涝保收”地收取了1900万元管理费。这种反差加剧了持有人的不满情绪。
2022年7月26日成立的广发成长动力(014725)锁定期3年,2022年12月15日成立的中信建投科技主题(017034)锁定期6个月。这些带有封闭期的产品持有人面临双重打击:浮损超50%,却无法赎回,但管理费照收不误。
“就像看着沉船却逃不出船舱。”持有者刘女士苦笑。
基金经理“旱涝保收”这一环境正在发生汗青性变革(详见《浮动费率变革》专题)。对于汗青业绩不佳的基金经理旗下的浮动费率基金,基民选择了用脚投票。
“三三三法”选基
随着更多新型浮动费率基金将接踵而至,广大基民怎样选购基金?南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认为,选基可以用“三三三法”综合考量。
首先从三个维度考察基金经理。一看从业履历。基民可优先选择具有较长从业年限的基金经理。一般来说,经历过完整的牛熊周期的基金经理,在面对不同市场环境时,更有可能做出公道的投资决议。
二看业绩表现。基金经理所管理的多只基金在不同时间段(如近一年、近三年、近五年)的业绩表现。不仅要关注短期业绩,更要注重长期业绩的稳固性。
三看投资风格。了解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如价值投资、成长投资、均衡投资等。不同的投资风格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表现各异。价值投资风格的基金经理通常更关注股票的内涵价值,倾向于投资被低估的股票;成长投资风格则更注重公司的成长潜力,乐意为高成长的公司付出较高的价格。基民应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和投资目标选择与之匹配的投资风格。
其次是从三个角度研究考察基金公司。
一是公司规模与实力。大型基金公司通常在投研团队、信息资源、风险控制等方面具有优势。它们可以或许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行研究和分析,为基金的运作提供更坚实的支持。同时,规模较大的基金公司在市场上的影响力也相对较大,更有可能得到优质的投资时机。
二是产品线丰富度。一个产品线丰富的基金公司可以或许为基民提供更多的选择。当市场行情发生变化时,基民可以在同一家基金公司内进行不同类型基金的转换,降低投资成本和风险。
三是口碑与信誉。关注基金公司的口碑和信誉,可以通过媒体报道、投资者评价等途径了解其在市场上的形象。
然后从三个层面分析基金产品本身。
一是投资标的与策略。仔细研究基金的投资标的,明确基金主要投资于股票、债券、货币市场等哪些领域,采用何种投资策略。例如,股票型基金的风险相对较高,但潜在收益也较大;债券型基金则相对较为稳健,收益相对稳固;投资策略方面,是集中投资照旧分散投资,是主动管理照旧被动跟踪指数等,都会影响基金的风险和收益特征。
二是汗青业绩与波动。查看基金的汗青业绩表现,包罗不同时间段的收益率、波动率等指标。波动率较低且业绩稳固增长的基金,通常更适合风险偏好较低的基民;而乐意承担较高风险以追求更高收益的基民,则可以思量业绩波动较大但长期收益潜力较高的基金。
三是费率结构。除了关注基金的管理费,还要了解托管费、销售服务费等其他费用。不同类型的基金费率可能存在较大差异,过高的费率会在一定程度上侵蚀投资收益。在选择基金时,可以在同等条件下选择费率较低的产品。
基金行业的救赎之路,始于对“偷走收益”旧疾的刮骨疗毒,成于将基民利益真正置于规模膨胀之上的躬身实践。市场与时间,正等待着这份答卷。
南边周末特约研究员 加仓
责编 丰雨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810A00PWU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