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来,创新药是绝对热词。然而,近来几个生意业务日,创新药板块出现连日调整,市场情绪降温。
近日流出的闭门交流纪要里,某头部卖方研究总监指出“银行股走势接近尾声,创新药可能复制已往10年新能源”,这一表述迅速刷屏;更早些时间,网红私募机构负责人也曾称“2025年的创新药,像2005年的房地产”。
与此同时,8月9日,葛兰管理的基金传出限购消息。
周末两天,雪球app里关于创新药的讨论,分歧加剧:是牛市主线还是阶段性高点?
01
港股创新药突遭回调
8月7日、8日,港股创新药ETF分别下跌3.05%、1.33%,市场情绪再度转冷,此轮大跌源于多重利空共振:一方面部门医药股中期业绩不及预期,是直接导火索;另外,特朗普威胁对进口药品征收最高250%关税,打击出海型药企预期。
冲击最直接的是李嘉诚旗下和黄医药。8月8日,公司股价盘中最低至23.52港元,最大跌幅超16%,截至收盘仍跌逾15%。

前一晚,公司发布2025年中期业绩:收入2.78亿美元,同比下降9.16%;净利润4.55亿美元,同比暴增1663%,主要来自出售非核心合资公司部门股权带来的4.16亿美元一次性收益。

除和黄外,凯莱英、再鼎医药跌幅均超10%,东阳光药、百济神州、嘉和生物等也跌逾6%。
市场担忧在于,特朗普的关税威胁若成真,将是迄今最高税率(此前曾威胁200%),虽然政策落地存在不确定性,但不安情绪已提前反映在股价中。
事实上,今年以来创新药板块已累积可观涨幅,多只港股医药股实现翻倍行情,获利盘沉重,行情一旦转向轻易引发快速回调。交银施罗德基金指出,近期“东西涨、创新药跌”的格局更多是短期生意业务性调整,作为年内涨幅最大的板块之一,创新药存在显着的技术性调整压力。
周末,一则流出的闭门交流纪要再度引发热议。东方证券研究所所长表示,沪指有望突破924新高,但在3900、4200点密集成交区将遇阻;银行股行情接近尾声,而创新药可能复制已往十年的新能源走势——上涨路径长,但中途调整也会非常剧烈。
他认为,创新药的走势或许会复制已往10年的新能源。以锂电池指数为例,2015年以来累计上涨约10倍,但其间的回撤同样剧烈,已往三年尤为显着。
02
今年来轰轰烈烈的创新药行情
自去年“924”低点以来,创新药板块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尤其是在港股市场涨势尤为突出。
截至8月9日,港股恒生医疗保健指数自924低点反弹约90%,其中创新药相关成分股贡献显著;A股创新药指数同期涨幅约75%。

港股方面,药明康德是最具代表性的标的之一,自低点累计涨幅超过130%,市值有望迈向3000亿港元关口。另一只热门标的百济神州同期上涨近100%,在美国市场的产物销售持续增长动员股价走强。

A股方面,恒瑞医药上涨约85%,迈瑞医疗涨幅在50%左右,依旧是机构核心配置的白马品种。
细分领域来看,抗肿瘤创新药是最活泼的赛道之一,尤其是PD-1、ADC(抗体-药物偶联物)等方向;CRO/CMO服务商受益于创新药全球化订单增加,也走出强劲行情,例如康龙化成年内上涨逾60%。
有券商研报指出,2025年以来港股创新药涨幅整体高于A股,原因在于港股估值基数低、外资参与度高、资金更偏好主题性成长股。
03
时隔4年,葛兰再限购
回首已往一年,在创新药的带领下,医药板块上演大反弹,而一众医药基金,也回了一大口血。
今年以来,医药板块行情逐渐走高,顶流医药基金经理葛兰掌管的中欧医疗创新公告宣布限购:自8月11日起执行,单日单账户限额10万元。理由为“保证基金稳固运作、保护持有人利益”。
今年以来,中欧医疗创新今年以来的收益率为62.28%,近一年的收益率达80.12%,在同类基金排名中位居前2%。
截至今年上半年末,中欧医疗创新基金的十大重仓股分别为三生制药、科伦博泰生物-b、康方生物、药明合联、药明生物、百利天恒、药明康德、凯莱英、新诺威、恒瑞医药。
其十大重仓股全部来自创新药及产业链,年内平均涨幅超过100%,其中头号重仓股三生制药涨幅最大,接近400%,涨幅最小的凯莱英也超过了30%。
作为专注医药板块投资的基金经理,葛兰长期看好创新药板块的发展前景。在最新发布的二季报中,葛兰表示将保持对创新药械产业链的重点配置。理由是,一方面国内企业在ADC、双抗、多肽等领域的竞争力逐步获得全球认可,已成为跨国药企管线结构的重要伙伴,后续仍有多个品种存在海外授权预期。另一方面,国内政策层面也在持续优化,支持研发效率与质量提升,完善多元化付出机制,以及投融资渠道进一步疏通,这些都有望持续支持创新药企业的发展。
04
分歧加剧:牛市主线还是阶段性高点?
创新药的风,从年初刮到了年中,在烈火烹油之后,现在似乎有了回调的迹象,近来几天医药股风浪有点大。由此,也催生了比较多的声音,聚焦点在:这一波行情到顶了吗?未来医药股会怎样演绎逻辑?
雪球用户@陈营长极品投资持续高调唱多创新药为:“2025年创新药,就是2005年房地产”。近期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类比:创新药这波发展,就是新型的三来一补。上世纪的“三来一补,两头在外”,是中美合作最甜蜜的产业模式:先承接外部订单,快速积累产业能力,再逐步掌握原创技术并替代进口。他认为,创新药的国际化合作正走在类似路径上,这意味着短期行情不会结束。

他还批评了怕高心态:“看到创新药只涨了半年就不敢买,其实是认知不到位。想想沈南鹏,当年抓住互联网的三来一补机会,用20年饱和投资中国互联网,收获惊人回报。如今新的范式才刚刚开始。”
雪球用户@飞龙在天论道认为:本轮创新药上涨是基本面驱动,而非2021年的资金泡沫行情。创新药行业正处于长期向上的基本面拐点,由政策、技术、资本与全球化共同推动。本轮上涨是从负预期到正常预期的修复过程(例如和誉医药的案例),估值修复+管线代价兑现带来上涨空间;部门企业虽涨幅大,但核心管线代价尚未完全计入。此外,当前整体涨幅虽大,但多数公司的估值尚未完全反映未来潜在代价,行情将从普涨(Beta)转向分化(Alpha)。
雪球用户@焦易圈秉持谨慎的态度,认为:“医药投资总有人凯旋,却鲜有守擂者。”因为医药赛道多且逻辑独立:成长股(仿创药)、制造业(CXO、设备)、周期股(原料药)、消费属性(中药、OTC)等逻辑迥异,赛道多、逻辑差异大、周期和政策变化频繁,短期“胜败手”往往不可复制。与其捕获每个热点,不如掌握均衡与再平衡的能力。

港股创新药自924以来上涨近一倍,A股创新药上涨约80%,近期均在高位调整。随之基金经理的观点分歧愈发显著。融通基金万民远在二季报中再次表示A 股创新药太贵。国泰徐治彪、南方恽雷等多位基金经理持类似谨慎看法,甚至提出止盈发起。
更多基金经理在看好后市的同时,亦指出部门个股过于拥挤、估值过高、择股难度加大等问题。在永赢基金单林看来,中国创新药的升级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当下的国产创新药正处于产业红利释放的前夜,而终极能穿越周期的,肯定是那些真正具备硬科技实力、能持续创造临床代价的企业。”
单林同时提醒,创新药虽然是一个具有长期逻辑的板块,但前期已经累积了肯定的涨幅,未来不可避免会出现调整与波动。发起投资者采用分散投资、基金定投等方式,从更理性的角度进行资产配置。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810A03PLH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