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92|回复: 0

助贷新规大限临近,谁在借36%的“高”利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19:02|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高利率是一把双刃剑。
手工劳动/挖哥手工编辑 /掘叔出品/独角兽观察
距离助贷新规全面实行时间不到3个月了。4月3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增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简称助贷新规),这份新规以“穿透式监管”重塑助贷行业逻辑——要求商业银行将平台服务费、增信服务费等全部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并明确成本区间。


这一规定直击行业焦点。长期以来,24%~36%的利率区间既是部门高风险借款人的“末了通道”,也是助贷机构覆盖风险的“生存线”。


随着10月1日大限临近,市场目光聚焦于一个关键题目:这个游走在争议地带的利率区间,究竟服务着哪些群体?如果“一刀切”式压降,又将引发怎样的连锁反应?在合规与需求的夹缝中,助贷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考验。


01谁在借“高”利贷?早在2023年初,业内就有消息称,快手正着手正式入局信贷领域,到了2023年末,快手进一步落实金融野心,陆续招兵买马,其中涉及风控合规、供应链金融等方向的岗位。
在现行法律框架下,24%是民间借贷司法保护的“红线”,36%以上则被视为“无效利息”,而24%~36%的“自然债务区”就成为一个颇有争议的区间。对这个借款人群的数量,现在没有一个同一的口径。有数据称服务人群超3000万。还有媒体引用行业高管的说法,36%的客群数量大概为8000万人。算最保守估计,这个人群也应该在千万级以上。


他们是谁?为何甘愿承受如此“高昂”的成本?


借助大模型,《独角兽观察》对这部门网贷借款人进行了一个人物画像,主要包括3个特点光显的人群。


1.年轻化的夹心层:85后至95前(25~35岁)占比超过一半,其中90后是焦点群体。他们多为初入职场的年轻人、灵活就业者或县域青年,收入不稳定,却面临房租、消费、应急等刚性支出。


2.征信“灰户”与小微企业主:多数借款人存在征信瑕疵,或为无信贷记载白户,或有小额逾期、多头借贷记载,被银行拒之门外。


3.地域与学历的下沉性:二、三线城市及县域居民占比超半数,大专及以下学历者居多。他们金融知识薄弱,常被平台“日息0.1%”(年化36.5%)等宣传误导,却因传统金融机构覆盖不足,不得不依赖助贷平台。


这些借款人的需求,不能简单地用“贪婪”二字概括,不少是现实压力下的无奈选择。


其中,应急周转是首要诉求:医疗、房租、谋划缺口等刚性支出占比很高。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发布的《“互联网+”灵活就业群体的金融服务现状与需求》调研数据表现,52%的稳定就业群体面临过需要借贷但是借不到钱的情况;这一比例在灵活就业群体中高达69%。


其次是消费主义与以贷养贷陷阱:部门年轻人因超前消费陷入债务循环。这类群体对利率敏感度低,更在意“秒到账”,却在不知不觉中被高息吞噬。


还有一部门小微企业的“救命钱”。有数据表现,66%小微企业有贷款需求,但仅有21%最终获银行小微贷款支持,供给和需求失衡题目表现尤为突出。


资产规模小、缺少抵押和担保成为很难获得传统金融机构贷款的重要原因。央行数据揭示,2024 年小微企业贷款覆盖率为 35%,诸多小微企业、初创企业虽有潜力,但缺乏抵押物、信用记载不完善,被银行拒之门外。


接近监管人士在一场闭门会议上披露过一个数据:36%区域客户违约率高达60%。对这个群体而言,36%利率的存在,本质上是“风险定价”的结果。


02一刀切的风险暗流
随着助贷新规临近,监管动作反复。
7月,监管对消费金融公司发出关于会员权益的调研通知,北京金融监管局发布征求意见稿,克制通过“会员权益”“增值权益”抬高综合融资成本。


当然,市场最关注的还是24%至36%这一利率区间的运气。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4月发布的助贷新规来看,虽要求商业银行确保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符合最高人民法院相关规定(市场默认 24% 利率上限),但未直接否定超过 24% 的利率,这为行业留下了一定的博弈空间。


随着监管趋严,这一区间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业界担心“一刀切”可能对行业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首先,会导致前述的刚性借贷需求转向利率更高,更不可控的地下中介。


不少小微企业及个人由于信用资质等题目,难以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得低利率贷款,24%至 36%利率区间的助贷产品成为他们的选择之一,就像开滴滴、送外卖是被优化人群的末了托底一样,这个途径也是这部门借款人末了的选择。


一旦这个正当渠道被切断,这些群体很可能寻求地下中介的帮助。


地下中介的操作往往缺乏监管,借贷利率可能更高,同时还伴随着暴力催收等违法风险,不仅会加重借款人的经济负担,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题目。有业界人士告诉《独角兽观察》这个苗头从本年初开始已有显现,一些线下中介又火起来了。


非法高炮平台也可能卷土重来。高炮平台以高额砍头息、超高利率以及隐蔽的贷款期限设置等手段,严重陵犯借款人权益。


近年来,在监管部门的严厉打击下,非法高炮平台得到有效遏制。但如果24%至36%利率区间的助贷业务被一刀切,部门不法分子可能会趁机再次推出非法高炮平台,填补这一资金需求缺口,扰乱金融市场秩序。


《独角兽观察》在本年做的36%利率平台测评中发现,已经有山寨平台把实际借款利率推高到远高于36%的地步,通过来回换马甲逃避监管和投诉。


从行业机构角度来看,一刀切也让他们难以承受压力。


现在,许多腰尾部助贷平台主要依靠24%至36%利率区间的贷款产品维持运营。现在,头部几家流量巨头依附规模效应可以或许维持24%以下利率的产品线,而占行业多数的腰尾部平台则依赖高利率区间业务。


一旦实行一刀切,这些平台将面临业务量大幅萎缩甚至关闭的风险。别的,部门地方银行通过助贷业务将零售贷款占比提升至 20%以上,其收入助贷占比也非常高,如果骤然切断高息产品,对这些银行而言,可能会引发流动性风险。


再者,接盘体系也可能会受到冲击。当前互联网助贷市场存在着一种风险传递链条,头部平台将拒贷客户转介给腰部平台,腰部再转给更下沉机构。


若制推行24%上限,一些高风险借款人将失去信贷来源,整个接盘体系要做好风险防备,防止逾期率会如多米诺骨牌般连环爆发,以免那些看似稳定的大平台可能受到牵连。


鉴于对24%至36%利率一刀切可能带来诸多后果,也有业内人士呼吁如果要取消这个区间,设定一个过渡期来缓解压力。


当然,我们信赖监管部门的智慧,在推进助贷新规时,会谨慎权衡,寻找更加合理、有效的监管方式,以实现规范行业发展与保障金融市场稳定的双重目的。


03整治乱象是当务之急
36%借款利率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也满足了刚性需求,但在各个投诉平台上,消费者的怨言也是非常多的,许多年轻人就是在平台的广告诱导下,掉进了利率“陷阱”里,治理这些乱象也是监管颁布新规的主要目的。《独角兽观察》在做36%平台实测中发现,平台还有许多待规范和改善的地方,比如借款前不告知实际利率构成,不停通过弹框诱导开通会员等权益,还有的甚至连借款条约都不提供,甚至还有平台把申请额度与借款混在一起,诱导借款人在不知情下借款。


投诉平台数据表现,“利率隐瞒”“诱导借款”成为投诉的重灾区,大量用户反映借款时仅看到“日息0.05%”等低名义利率,实际还款时才发现包括会员费、担保费等隐性成本,综合年化利率突破36%;更有平台通过“砍头息”“欺压捆绑权益”等手段变相抬高成本,甚至不提供纸质或电子条约,导致用户维权时缺乏依据。


比如,维信金科旗下的豆豆钱就有不少关于会员费的投诉,有借款人反馈甚至没有借款,每月也会按时扣费。一般来说,助贷平台会员费都是“一锤子买卖”,借款人开通后会获得一些优惠权益,但豆豆钱的会员费更像充了一个爱奇艺等视频平台的月卡。


还有的平台利用年轻人对金融知识的欠缺,通过短视频、弹窗广告渲染“一键借款”“低息无忧”等场景,将36%利率包装为“普惠产品”,诱导其为消费超前支出借款。


《北京商报》就报道过一个典型案例。一位刚结业的“00后”在无意间看到省呗的借贷广告,出于周转需求,她通过省呗App尝试贷款,在填写相关个人信息、同意系列贷款协议后,共获得1万余元的贷款金额。


尽管App下载页面宣传借款超低息,综合年化利率5%起,另外平台首页也标注年化利率5%~36%,借1万元用1年日均息费8毛钱起,但没想到的是,一通操作下来通过的贷款利息竟达36%之高:“我很少贷款,也从未逾期,没想过给我贷款低到5%,但也不至于高到36%吧?”


所以,规范助贷平台36%利率区间业务,需在认可其存在合理性的底子上,聚焦信息不透明、诱导消费等焦点题目,通过穿透式监管实现“风险可控、权益保障、需求匹配”的平衡。


规范的焦点在于让借款人“明明白白借款”。可以从三方面发力:一是欺压信息披露,要求平台在借款流程首页以醒目方式公示综合年化利率(包含所有费用),并与名义利率并列对比,克制用“日息”“月息”含糊表述。


二是规范条约管理,明确电子条约的法定效力,要求平台在借款前完整展示所有条约条款,重点标注利率构成、还款方式、违约金等关键信息,留存用户确认记载;


三是遏制诱导行为,规定弹窗广告的频率和内容界限,克制以“额度提升”“权益赠送”等名义欺压捆绑高息借款,对诱导未成年人、学生群体借款的行为从严从重处罚。


别的,还可以建立动态监管机制:一方面推动行业同一数据平台建立,监测36%利率区间的客群结构、逾期率等指标,防止平台将高风险转嫁给弱势群体;另一方面畅通投诉渠道,要求平台72小时内响应利率纠纷投诉,对恶意隐瞒利率的平台实行“熔断机制”,暂停相关业务直至整改达标。


唯有让“36%利率”在阳光下运行,才能既保留其服务长尾需求的价值,又守住金融消费权益的底线,避免其从“应急通道”异化为“打劫工具”。(完)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812A04LIL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