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20|回复: 0

3600点之后:聊聊当下权益投资的锚点、策略与心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4 小时前|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那些曾经担心"满减"行情会迅速到来的声音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市场持续攀升的气势如虹。


有人翻出了尘封已久的牛市论,有人开始计算离历史高点还有多少空间,也有人悄悄清仓离场,留下一句"该回调了"的喃喃自语。


站在这个时点回望,A股从去年924行情的爆发,到今年初的震荡盘整,再到近期的稳步攀升,市场正在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讲述一个关于韧性与周期的故事。





代表主动权益基金团体走势的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今年以来收益已超过16%,这是2021年之后的首次。虽然仍低于2021年2月历史高点20%,但已经让不少坚守的投资者看到了曙光。(来源:Choice)


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投资者的期待、焦虑与抉择。市场永远如此,在同一个点位上,映照着千百种不同的心境。


01 3600点的重量:
在历史的维度中理解当下


上证指数当前的位置,承载着太多象征意义。往前看,距离去年10月的高点3674点仅有一步之遥;继续回溯,距过去十年峰值3731点已不足百点。·


这种逼近临界点的状态,让3600点不再是一个普通的整数关口,而是成为了心理预期与技术分析的双重分水岭。站定于此,既能感受到市场信心的暖流,也隐隐感知到套牢盘的重量与高处空气的稀薄。


当我们谈论市场位置时,估值始终是无法回避的坐标。当前A股团体估值处于历史中等偏高位置,这个位置既不像低谷时那样布满绝对吸引力,也不像高峰时那样令人望而生畏。

数据来源:Choice,截至2025.8.3。历史数据仅供参考,不代表将来表现。


上证指数、沪深300、万得全A的PE(TTM)已分别回升至近5年的92.9%、72.9%、84.3%分位数,这意味着从估值角度看,大盘已经来到了一个需要观察的区域。(来源:Choice,截至2025-8-8)


但估值从来不是市场走势的单一决定因素,它只是衡量风险与收益天平的一枚重要砝码。究竟从全球视角看,A股仍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


截至8月8日,上证指数的市盈率为15.69倍,市净率为1.42倍,远低于美国三大股指的估值程度。



数据来源:Choice,截至2025.8.3。历史数据仅供参考,不代表将来表现。


在美联储降息预期上升、全球流动性宽松预期增强的背景下,这样的估值程度对国际资本仍具吸引力。A股在全球资产中的"重量",或许正在被重新评估。





市场的脉动,也在资金的潮汐中清晰可感。随着近期市场赚钱效应的逐步积累,资金入市的脚步明显加速,A股融资余额一连三个月增长后重回2万亿关口,立刻引发了市场的热议。


人们之所以关注2万亿,是因为上一次见到这个数字,照旧在十年前的大牛市行情里。但十年的光阴,足以让市场换了模样。


2015年时A股的上市公司不足2800家,总市值约69万亿;如今,上市公司超过5400家,总市值已突破100万亿。如果用两融规模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来衡量,当前的杠杆程度还不到2015年牛市高点的一半。(来源:Wind)





这意味着,杠杆资金的流入还没到"过热"的程度,就像一壶水刚刚开始冒热气,还没到沸腾的时刻。这种资金面的状态,或许暗示着市场仍有边际增量资金的支撑,但也提醒着我们,在水沸腾前,需要继续注意温度的变化。


交易热度的温度计也在持续升温,成交量、换手率、新增开户数等指标都显示市场情绪在回暖,但尚未出现非理性狂欢的迹象,防御的号角不必急于吹响。


但当下市场的确处于阶段性高位,大部分板块已积累了较为可观的涨幅,这是摆在市场面前的一道现实考题。


02 策略与心境:
多维审视与持仓再平衡


市场站在3600点这个路口,投资者的脚步开始出现分化,不同的持仓资本,作育了不同的决策逻辑。



已经盈利的投资者或许在盘算"落袋为安"的时机,那些还没回到盈亏平衡线的投资者,更倾向于继续等候。


但历史数据总在悄悄提醒我们:很多投资者容易在上涨初期容易恐高,涨一点就急忙卖出,生怕利润飞走,结果错失了后续的涨幅;等到市场涨到高位,又忍不住追进去,末了变成"高位站岗"。





事实上,在当前这样的市场位置,投资决策不该再停留在简单的"卖或留"的二元选择里,而需要进入更精细的化持仓管理阶段。


详细来说,就是要关注两个"匹配"——行业分散度与个人风险偏好的匹配,以及投资风格与市场趋势的匹配。


如果当下持仓里某一个行业占比超过30%,而这个行业的上涨已经有透支的迹象,或允许以考虑减持一部分,换成当下的“高景气”或者寻找“高切低”;


如果现在的权益资产占比会引发市场波动时心跳加速、甚至夜不能寐,那可能需要切换一些"固收+"产品来缓冲波动,究竟投资的首要原则是睡得安稳。


对于想要入场布局的投资者,"杠铃策略"或许是个值得鉴戒的思路。


就像健身房里的杠铃,一端是进攻类资产,用来博取收益弹性;另一端是防御类资产,用来应对不确定的风险。这种平衡的智慧,既能参与市场的上涨,又不会在风浪来暂时过于被动。


防御类资产方面,作为“稳定器”的红利策略和债券基金依然值得关注;而进攻端的焦点操作思路,则是寻找高位下的“安全垫”。


详细可以沿着两个思路布局:


①聚焦布局性轮动的机会


市场在上涨过程中有领涨、有补涨,本轮上涨重要由银行和小微盘风格主导,焦点宽基指数方面,中证A500市盈率TTM仍处在历史57%分位点的均衡区域;创业板指更是处在近十年24%分位点的相对低位。(来源:Choice,2025-8-8)


行业方面,实际上7月的科创以及反内卷会合的钢铁、建材板块均出现明显的低位补涨特征,团结板块历史表现和反弹预期,可得当增加对新能源ETF基金的关注。





②紧扣业绩披露窗口期的主线


另一方面,即将麋集披露的中报业绩将成为行情的胜负手之一,有基本面支撑或叙事持续催化的板块,例如有色金属ETF基金、航空航天ETF有望脱颖而出。





03周期与耐心:
重温长期投资的哲学与要义


站在3600点眺望远方,市场的前路注定不会是一条直线。就像爬山时不可能永远向上,总会有平缓的路段,甚至需要绕行的弯道。


但放在更长远的视角里,当资本市场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当居民资产从房产、储备向金融资产转移的趋势逐步显现,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前景值得我们多一份耐心。



资料来源:Choice、中国政府网、中国证券网、国海证券



这个时间最需要做的,是屏蔽市场的噪音,回归投资的本源。我们不必在3600点大喊牛市来了,也不必因为指数站上高位就过度担心。市场的涨跌自有其规律,就像潮水不会因为人的期待而改背叛奏。


经验丰富的投资者都知道,真正的机会往往藏在平静的坚持里,而不是喧嚣的预测中。


2015年牛市顶峰时,多少人喊着"万点不是梦",结果却迎来了深度调整;2024年8月的市场低谷时、今年4月7日的千股跌停之际,多少人以为"深不见底",却可能踏空了之后的一连反弹。


历史总是在提醒我们,对市场保持敬畏,对自己保持清醒,比什么都重要。慢牛行情之所以值得期待,是因为它更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也更能让投资者分享成长的红利。但慢牛的前提,是我们要有与之匹配的心态和策略。


如果总是想着快速致富,就容易在波动中迷失方向;如果缺乏长期持有的耐心,反而会错过期间带来的复利效应。就像培育一棵大树,需要逐步浇灌,不能指望一夜之间枝繁叶茂。


真正重要的不是指数站在多少点,而是我们在这个点位上收获了多少认知。认知市场的规律、认知自己的局限、认知时间的价值,这些认知会像种子一样,在每一次市场波动中生根发芽,最终长成支撑我们穿越周期的大树。


长期视角、资产设置、风险控制和情绪管理——这些,才是穿越市场周期的真正指南针,才是我们在3600点上方的喧嚣中,最需要牢牢捉住的锚点。”


免责声明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813A06WMB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