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59|回复: 0

“美人鱼”告急!谁能留住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23:35|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2年卡塔尔海域一头搁浅后获救助的儒艮宝宝。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 海潮天下

本文约4000字,阅读约7分钟

文 | 戴秉国

出品 | 海潮天下


[color=rgba(0, 0, 0, 0.9)]早在几个世纪之前,我国古籍《述异记》就纪录了一位名叫查道的人在航海归来后,向众人描述了一幕奇幻的景象:“海上有妇人出现,红裳双祖,髻鬟纷乱”。后人推测,查道所遇到的或许正是俗称为“美人鱼”的神秘海生哺乳动物——儒艮[color=rgba(0, 0, 0, 0.9)]([color=rgba(0, 0, 0, 0.9)]Dugong dugon[color=rgba(0, 0, 0, 0.9)])[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
澳大利亚悉尼海洋生物水族馆展示的儒艮 图源戴秉国2023


[color=rgba(0, 0, 0, 0.9)]儒艮是海牛目[color=rgba(0, 0, 0, 0.9)](Sirenia)[color=rgba(0, 0, 0, 0.9)]中唯一现存于印度-太平洋地区的物种。这种大型海生哺乳动物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海草群落维持生计[color=rgba(0, 0, 0, 0.9)],因此仅限于支持海草草甸的沿海栖息地,儒艮最集中的地方通常出现在宽阔的浅水掩护区,如海湾、红树林通道、大型近海岛屿水域和礁间水域。儒艮在印度洋的由非洲东岸开始,经红海、波斯湾、南非、马达加斯加往东至阿拉伯海与斯里兰卡,此中大部分地区的数量都很少。在太平洋地区包括了印尼、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等东印度群岛,往南包括了澳大利亚北部以外的相近海域。

[color=rgba(0, 0, 0, 0.9)]千百年来,儒艮因其肉质和油脂在天下范围内遭到捕杀。儒艮如今的分布较为分散,许多种群都被认为是濒危物种。天下自然掩护联盟将其列为易危物种[color=rgba(0, 0, 0, 0.9)](Vulnerable,VU[color=rgba(0, 0, 0, 0.9)])[color=rgba(0, 0, 0, 0.9)],生活在东非附近海域和南太平洋新喀里多尼亚附近海域的儒艮分别被升级为“极危[color=rgba(0, 0, 0, 0.9)]”和“濒危[color=rgba(0, 0, 0, 0.9)]”。《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也对其衍生产品的贸易进行了限制或克制。尽管在很多国家已受到法律掩护,但导致其数量淘汰的主要原因依然是人为因素[color=rgba(0, 0, 0, 0.9)],此中包括与渔业活动相关的殒命、栖息地退化以及捕猎。儒艮的寿命可长达70年甚至更久,但其繁殖速率缓慢,格外容易走向灭绝。

[color=rgba(0, 0, 0, 0.9)]
一头儒艮在水下觅食。摄影:Abdulla Al Naemi


[color=rgba(0, 0, 0, 0.9)]为了提高人们对儒艮生存威胁的认识,5月28日被定为天下儒艮日[color=rgba(0, 0, 0, 0.9)],旨在为这一濒危物种搭建国际化的掩护平台。通过聚焦儒艮的生态价值与生存困境,该怀念日不但推动公众认知的提拔,更为掩护项目提供了资源整合与跨境互助的契机。对于需要跨国迁移的儒艮而言,这种全球性的关注尤为关键。



中国末了的“美人鱼”消散于南海


[color=rgba(0, 0, 0, 0.9)]2022年,国际学术期刊《皇家学会开放科学》(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color=rgba(0, 0, 0, 0.9)]发表的一项题为《儒艮在中国功能性灭绝》(Functional extinction of dugongs in China)[color=rgba(0, 0, 0, 0.9)]的重磅报道:素有“美人鱼”之称的儒艮,在中国海域已陷入功能性灭绝[color=rgba(0, 0, 0, 0.9)]状态。这项由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动物与海洋生物声学研究室李松海研究员领衔的跨国研究团队历时两年完成,通过大规模渔民访谈与历史数据梳理,揭示出这种海洋哺乳动物在中国近海经历了“断崖式”种群崩塌[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
李松海研究员团队发表的论文图源 2022 Lin等,CC BY-SA 4.0


[color=rgba(0, 0, 0, 0.9)]研究团队在海南、广西、广东、福建四省的沿海渔村展开调查,采访了788名资深渔民。仅有12%[color=rgba(0, 0, 0, 0.9)]的受访者能识别儒艮照片,而自称曾目击过的渔民仅37人,占比不足5%。这些渔民报告的末了一次目击时间均匀为23年前[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
基于不同数据泉源(副渔获物、故意捕猎、实地观察和搁浅)反映儒艮历史记录数量随时间变化GAM模型图源 2022 Lin等, CC BY-SA 4.0


[color=rgba(0, 0, 0, 0.9)]历史数据也揭示儒艮在中国海域的消亡轨迹。根据一些未公开的渔业记录显示,在1958年至1976年间,曾有257头儒艮被捕杀作为食物(均匀每年超13头)[color=rgba(0, 0, 0, 0.9)]。自此之后,仅有少数个体被偶然目击,或在意外捕获及渔民轶事报告中提及。1980年以前,儒艮的发现主要源于故意狩猎及搁浅事件,而1980年后,意外捕获和实地观测成为主要儒艮记录的主要泉源。末了一次确认的野外观察停顿在2000年,而末了一次记录则是2008年的渔业部门内部报告。

[color=rgba(0, 0, 0, 0.9)]
这是1997年中国末了的儒艮之一的遭遇。一位渔民误用炸药捕鱼,意外炸死了这只儒艮。当渔业官员赶到现场时,发现,儒艮只剩下了头和尾。这些部位被渔业官员冷冻保存。一个月后,来自香港的研究团队抵达现场,渔业官员向他们展示了儒艮的头和尾,从而证实了当时在北海市合浦沙田地区仍有儒艮的存在。图片部分做了模糊处理。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 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


人类活动摧毁末了栖息地


[color=rgba(0, 0, 0, 0.9)]儒艮是高度依赖海草的海洋哺乳动物,其生存与浅海生态系统的健康密不可分。儒艮每日需进食大量海草,同时对栖息地水质、海草覆盖率要求极高。然而,南海沿岸的填海造地、渔业扩张、水污染及海岸工程,正以惊人速率瓦解这一脆弱平衡。同时有研究指出:渔民误捕、渔船螺旋桨伤害、水下噪音干扰等“非致命威胁”,正将残存个体赶尽杀绝。即便仍有零星个体存活,孤立种群也难以繁衍。

[color=rgba(0, 0, 0, 0.9)]
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儒艮观察泉源的变化图源 2022 Lin等, CC BY-SA 4.0


警示与反思:所有人都可以行动起来


“功能性灭绝”概念夸大物种生态角色的永久消散[color=rgba(0, 0, 0, 0.9)],而非绝对数量的清零。儒艮的消亡不但意味着中国失去了一种旗舰物种,更揭示海草床作为“海洋雨林”的衰退,将连锁威胁其他依赖该栖息地的鱼类、底栖生物。儒艮在中国的功能灭绝,不但为中国的海洋生物多样性掩护敲响沉重警钟,也对全球海洋生态健康造成了重大打击[color=rgba(0, 0, 0, 0.9)]。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color=rgba(0, 0, 0, 0.9)]指示物种[color=rgba(0, 0, 0, 0.9)],儒艮的离去折射出近岸海域的系统性危急:渔业资源枯竭、栖息地碎片化、污染负荷加剧。若无法扭转这一趋势,未来或将有更多物种步儒艮后尘,直至海洋沦为生态荒漠。

[color=rgba(0, 0, 0, 0.9)]
一头儒艮的头骨标本。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 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

[color=rgba(0, 0, 0, 0.9)]在生物多样性危急日益加剧的如今,我们有必要从[color=rgba(0, 0, 0, 0.9)]政府[color=rgba(0, 0, 0, 0.9)]、[color=rgba(0, 0, 0, 0.9)]企业[color=rgba(0, 0, 0, 0.9)]、[color=rgba(0, 0, 0, 0.9)]科研工作者[color=rgba(0, 0, 0, 0.9)]、[color=rgba(0, 0, 0, 0.9)]普通大众[color=rgba(0, 0, 0, 0.9)]等多样的社会角色切入,探讨儒艮种群规复及其掩护的多元路径。


[color=rgba(0, 0, 0, 0.9)]
卡塔尔儒艮种群调查航拍图。图源:卡塔尔气候与情况部


[color=rgba(0, 0, 0, 0.9)]作为生态掩护的顶层设计者,[color=rgba(0, 0, 0, 0.9)]政府需在儒艮日显现更强有力的行动[color=rgba(0, 0, 0, 0.9)]。这包括:美满法律掩护体系,严惩盗猎、规范栖息地内的渔业活动;建立或扩建海洋掩护区,重点覆盖海草草场等关键区域;加大科研投入,支持种群监测与栖息地修复项目;借鉴印度等国的经验,制定国家层面的掩护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协作,推动跨境掩护协议落地。此外,政府还应引导社区参与,通过生态补偿机制淘汰人为干扰,并借助教育体系与宣传渠道,深化公众对儒艮的认知。


[color=rgba(0, 0, 0, 0.9)]早在1986年,广西省就建立了合浦营盘港-英罗港儒艮自然掩护区,6年后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自然掩护区,同时更名为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掩护区[color=rgba(0, 0, 0, 0.9)]。成立数十年来,这一我国唯一以儒艮为主要掩护目标类群的国家掩护区。尽管如此,我国南海仍难以见到成规模的儒艮种群。笔者认为亟需重启全国性的儒艮专项调查,同时在北部湾与海南岛周边划定严格掩护海域,规复海草床生态链。


[color=rgba(0, 0, 0, 0.9)]企业可通过资金支持、技术创新与责任实践,为儒艮掩护注入活力。[color=rgba(0, 0, 0, 0.9)]例如:资助海草床修复项目或支持本地环保组织;优化生产流程,淘汰塑料废弃物与废水排放;研发环保渔具或对珊瑚友好的产品;组织员工参与海滩清洁或科普活动;与掩护机构互助,制定野生动物友好型旅游规范。对于旅游业,开辟负责任的观豚项目,在确保游客体验的同时,最大限度低落对儒艮的干扰。


[color=rgba(0, 0, 0, 0.9)]科研工作者是解开儒艮生存之道的重要核心力量。[color=rgba(0, 0, 0, 0.9)]研究人员连续研究其生物学特性与行为模式,借助无人机、情况DNA技术等新本事,美满种群评估方法;推动跨境数据共享,联合攻克掩护难题;通过科普讲座、媒体访谈等形式,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公众认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依据,开辟实用的监测工具与社区指南,助力一线掩护工作。


[color=rgba(0, 0, 0, 0.9)]
上图是海面上,距离拍摄船只的百米外的一群不起眼的儒艮。儒艮研究是极具挑战性的。据海洋生物学家王敏幹(John MK Wong)教授介绍:因为它们不像海豚会跃出水面,它们性格非常害羞,稍有声响,它们就会灵敏游走。尤其是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儒艮短暂的呼吸动作,几乎难以被观察到。即使在平静海域,要目睹一群数百只的儒艮,也需要借助无人机等先进设备进行空中拍摄才行。而且,儒艮90%的时间都在海底觅食海草、或苏息。它们只在觅食区和繁殖地之间成群游动。儒艮的潜水时间较长,可在水下停顿3~25分钟,每次浮上水面呼吸的时间却不到1分钟。加上大多数国家的儒艮都以两三只的小群体生活,所以在海上更加难以被观察到。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 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


[color=rgba(0, 0, 0, 0.9)]我们每个人的选择,其实同样也能为儒艮种群的规复带来希望。[color=rgba(0, 0, 0, 0.9)]参与各地天下儒艮日的线下活动;在社交媒体传播真实可信的掩护信息;践行可连续生活方式,淘汰一次性塑料使用;支持环保组织的公民科学项目等活动都可以或许帮助营造更加关爱儒艮及海洋生态情况的社会氛围。若身处儒艮栖息地附近,更需遵守观豚规范,保持安全距离,避免人为干扰。

出现曙光的未来

[color=rgba(0, 0, 0, 0.9)]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3月,在我国台湾岛东澳湾附近的水域中,一头体长约3米的儒艮意外被困于定置网内,这是时隔88年台岛周边海域再次有儒艮被捕获的记录,也是自2008年以来在中国再度发现的儒艮个体。虽然有人推测这头儒艮可能属于菲律宾种群的流浪个体,但这一发现也清晰地表明,我国周边海域依然具备儒艮生存以及种群规复的潜力。这一发现无疑是一个布满希望的信号[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刚刚过去的2025年天下儒艮、天下海洋日,也都在一次次提醒着我们:掩护儒艮等海洋生物,不但是某个国家或组织的责任,而是需要全人类共同作答的生态命题。从政策制定到技术创新,从科学探索到一样平常选择,每一份努力都将汇聚成守护海洋巨人的力量。


[color=rgba(0, 0, 0, 0.9)]
一头浮出水面呼吸的儒艮。摄影:王敏幹 | 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

(注:本文仅代表资讯,不代表平台观点。欢迎留言、讨论。)


作者 | 戴秉国

指导老师 | Samantha

编辑 | Linda Wong

出品 | 海潮天下


[color=rgba(0, 0, 0, 0.9)]

关于作者
[color=rgba(0, 0, 0, 0.9)]

戴秉国,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获日本政府(文部科学省)博士生奖学金全额资助,毕业于北海道大学,获授情况科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生物多样性和湿地生态学。以淡水鱼类等水生生物为主要研究类群,致力于开辟生态数据分析的定量方法,通过创新性的统计分析本事探索生态系统结构和维持机制。

他的野外调查足迹横跨北纬10°至60°的北半球典型水域,涵盖包括泰国诗娜卡琳水坝和美功河全流域;中国长江下游菜子湖等通江湖泊群、滁河与淮河全流域;日本北海道石狩川流域、十胜川流域、朱鞠内湖、大沼湖;瑞典维纳恩湖等国内外生态学研究热门地区,具有丰富的生态调查与野外观测经验。迄今已主持完成日本竞争性研究资金资助科研项目1项,发表中英文研究论文10篇。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812A07PQH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