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777|回复: 0

收藏家谈北宋钧瓷的鉴赏与收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4 22:10:55|来自:中国浙江湖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收藏家谈北宋钧瓷的观赏与收藏


1,而新器的青花上是没有水头的。老的传世品肯定会有一些使用过的陈迹,有揩拭痕、擦伤痕等等。这种陈迹没有规则,是在岁月的流逝中自然留下的,和现代新品用人工做出使用痕不同,人工做的有规律性,比较生硬,细致观察,可以区别。
2,光泽,气味,釉面等辨识方法在实战中既有偏重,又可互相共同辨别,颠末针对性的练习都是可以掌握的,关键是平常要多进行新仿品和老瓷器,瓷片的对比,把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进行影象,做到捻熟于心。
3,要掌握底足的特点,古瓷底足往往露胎,其胎质结实;胎外貌可见米黄 色护釉胎,有自然磨损陈迹,底足相对规整,圈足圆滑。如康熙时的“泥鳅背”和“糯米胎”尤为显着。而仿瓷底足露胎松散,无护胎釉,有人为地沾上污迹的征象,底足过于规整,大多见于平足,平足也是现代仿瓷的常见手法。
4,胎体不是过重就是过轻,这是因为仿制品与真品所用胎料不同,也不可能相同。 现代造假古陶瓷者,用盘算机等科技本领分析作伪对象的胎、釉因素、配方、古器的烧成气氛、古代窑炉的模式等,所仿古器在胎、釉、外观上几可乱真,不易辨真伪。但鉴定者可从真、伪品的其他方面去突破,主要是不同期间的人和社会文化因素在器物上的反映。
5,有的入窑煅烧时因釉汁未熔透而出现釉泡,形成疙瘩如蟾蜍瘤状,大小多少不一,有的釉泡竟大如豌豆;有的气体逸出形成大棕眼,从棕眼大小可看出当初气泡大小;有的因胎釉结合不牢而暴釉或缩釉;这是古窑烧制器物时升温与降温慢,胎釉间气体演化形态不一而形成的不同征象。
6,所谓古瓷鉴定的必然性,凡古瓷都受材质老化规律支配,肯定肯定会产生古瓷老光特征体系,凡仿品肯定肯定没有老光,更不用说老光特征体系。如果把偶尔性特征当作必然性特征来鉴定,其古瓷鉴定观肯定肯定是错误的。
7,现在国内的文物鉴定,特别是陶瓷鉴定,占主流的不停是靠“眼学”和经验的专家。实在经验往往是靠不住的。专家所能经眼的文物究竟有限,专家的知识布局也有题目。在现实中,传统鉴定出现的题目许多,影响很坏,包罗时下热议的“北师大捐赠变乱”、“王 刚砸瓷”,先前的著 名专家孙瀛洲、史树青走眼经历等等,不胜枚举。 拨乱反正,使文物鉴定科学化、规范化是文物鉴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关于这一点,业内实在不停有反思和认同,渐成共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