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扫一扫,关注我们
QQ登录
微信登录
登录
注册
我的空间
我的消息
我的积分
我的收藏
我的好友
我的相册
我的道具
帐号设置
退出登录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免费发布信息
首页
Portal
新闻资讯
论坛
BBS
城事杂谈
求职招聘
房屋出租
织里跳蚤
房产资讯
关于我们
导读
首页
房产
装修
亲子
婚嫁
美食
汽车
旅游
娱乐
信息
求职
租房
二手房
招聘
拼车
二手车
服务
生活服务
城事杂谈
跳蚤市场
便民服务
社区
城事杂谈
情感天空
户外旅游
房产楼市
装修装饰
美食天地
当前位置:
»
论坛
›
美食天地
›
营养美食
›
帖子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
查看:
450
|
回复:
0
《温病条辨》的这个方子,能够宣畅气机、清利湿热,缓解湿热病症
[复制链接]
我说
我说
当前离线
积分
398339
关注TA
发消息
发表于 2021-8-21 16:48:22
|
来自:中国浙江湖州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在长夏时节,也就是夏季和秋季的交替时间,经常感觉到头部疼痛,身上困重,同时精神也会感觉疲惫不堪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要小心了,这可能是体内湿热病邪在作祟,需要进行及时的治疗了。
其实对于这些症状,在中医的范畴有专门的说法,就是湿温初起,又或者是暑温夹湿,体内的湿气太重,而且还是湿大于热的病证,这主要是因为
卫阳之气被遏制,不能顺畅的运行,脾胃两个脏腑之间相处的不融洽,出现了“失和”所导致的。
尤其是在夏秋外交,夏季的暑热邪气还没完全褪去,外界的湿气逐渐加重,我们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更轻易受到湿热病邪的侵袭,再加上体内的脾胃受到湿邪内阻,影响了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行,也就出现了“外邪入里,里湿为合”的湿温病症。
医家薛生白也曾在《湿热论》中提到,当人体的太阴经脉受到损伤,湿邪困阻脾胃,轻易导致内在的邪气残留,热邪与湿邪相互交合,造成病症。
温热病邪初起的时间,卫阳之气不畅,以是患者才会出现头部的疼痛,并且畏惧寒冷;体内的湿气过重,身上就会出现身材极重,疼痛难忍,肢体也会疲倦无力,并且湿邪太重,会影响气机的运行,造成胸部气运不畅,出现胀满。
湿邪属于阴邪,湿气滞留在体内,会导致热邪的生成,因此患者会出现午后的身上发热;患者的面色淡黄,舌苔发白,但是不口渴,这些均是体内的湿气在作祟,气机的运行被阻,湿邪重于热邪的特征。
因此在治疗上需要宣畅气机,清热利湿。
其实在清代的温热大家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中,早就已经收录了一剂可以有效缓解此类症状的方子,这就是接下来的主角——三仁汤。
三仁汤是祛湿利水的代表方剂之一,不但有着疏通气机运行的作用,还可以清解体内的湿热病症,是很多医家用来治疗湿温初起、湿重于热的常用方剂。
主要由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薏苡仁、半夏,一共8味中药配伍而成。
此中的“三仁”主要是薏苡仁、杏仁、白蔻仁这三种植物,
薏苡仁是我们生存中用来淡渗利水的常用中药,同时还可以健利我们的脾胃,让湿热病邪从下焦而去;白豆蔻具有芳香的药性,芳香能够化湿,还能行气,以是本药物可以疏通中焦的脾胃之气,来资助清除体内的湿邪;杏仁宣利上焦的肺气
,在《温病条辨》中也提到过,肺主司我们一身的气机,气机舒畅了,湿气病邪也就消除了。这三种中药,宣上、畅中、渗下,三者同时进行,让体内的三焦湿热上下分消。
半夏和厚朴辛开苦降,能够行气除满、化湿和胃,增强这个良方理气除湿的功效,竹叶和通草甘寒淡渗,可以增强清热利湿的本领。
原本的方剂很多医家会用甘澜水来煎药,所谓的甘澜水又被称为“劳水”,用此煎药的目标是为了增强药方利湿的功效,但是因为甘澜水的获取太麻烦,以是现在主要是直接水煎。
这个药方将芳化、苦燥、淡渗同用,让残留在身材表里的湿气都能化解,热邪被除,暑热自解,水道通利了,体内的湿温病症也就被治愈了。
虽然这个方剂可以很好地治疗体内的湿热病症,但是对于舌苔黄腻,热邪重于湿邪的患者,并不得当,利用后,有可能反而会加重患者的病情。
【本文由“金兰中医学社”新媒体独家出品,图片泉源于网络。作者周浅,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
post_newrepl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
上传
点击附件文件名添加到帖子内容中
描述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精选推荐
浏览过的版块
家常菜谱
友情链接
关闭
站长推荐
/1
关注织里资讯微信公众号
关注织里资讯微信公众号
查看 »
浙江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湖州市公安局网监备案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30-17:00
客服电话
13362228119
电子邮件
511400718@qq.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
下载APP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