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389|回复: 0

孩子一有压力就大吃大喝,感情性进食怎么办?可以试试这4种方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8-21 17:44:53|来自:中国浙江湖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天一位妈妈给我打来电话,痛哭流涕泣不成声地说了她的孩子的近况:每天无法控制自己大量吃各种快餐、喝饮料,不到20岁,体重已经快150公斤了,不知道到以后自己的生活和儿子的前程在那里。其实,食与心这样的求助来信已经接到很多了。今天想就此做一个总结和得当于所有人的答复。


享受美食是人生一大乐事。生日时、节日时、考出好成绩时、升职时、加薪时、完成一件作品时、取得一项成就时……,人们往往会吃顿大餐,来庆祝表达高兴之情。



对于现在的大部门人来说,美食不仅可用来奖励自己,也可以用来安慰自己和鼓励自己。当失败时/遭遇挫折时/心情低落时,人们常常通过美食来抚慰自己的心灵,“心情不好了就出去吃一顿,没有什么是一顿美食解决不了的,一顿不可那就来两顿”。



偶然用食品来提神、奖励大概庆祝并不是坏事,而是人之常情、非常自然的人类情绪和举动表现。但是当感到沮丧、忸怩、愤怒、孤独、悲伤、疲惫大概无聊等情绪时就暴饮暴食,通过吃喝来缓解情绪,就要出题目了,这种状况称为情绪性进食(Emotional Eating),也叫压力性进食(stress-eating),是心理疾病的一个表现。







一. 情绪性进食的8个特性



情绪性进食的特性就是,纵然没有生理上的饥饿,也倾向于通过进食来应对紧张、困难等感觉。情绪性进食渴望的通常是高热量或高碳水化合物的食品,好比冰激凌、饼干、蛋糕、巧克力、点心、甜食、薯条、薯片、披萨、汉堡、炸鸡、炸坚果和甜饮料等,这样的食品也常被称为安慰食品



情绪性进食主要有以下8个特性:




  • 进食与情绪密切相关:不高兴想吃东西(好比沮丧/愤怒/忸怩/悲伤/孤独/无聊/疲惫等负面情绪时),高兴时也想吃东西;
  • 吃东西时能感觉到快乐;
  • 不知不觉就吃了很多东西,“手会自己去找吃的”;
  • 吃饱了还是不满足,超出寻常食量了还想吃,;
  • 突然想吃某种/某类食品,特别迫切、无法控制、难以遏制地想吃
  • 用布满感情的词汇来描述食品/吃,好比诱惑的、罪恶的、邪恶的、颓废的、放纵的、有爱的、饥渴的、魅惑的等等;
  • 吃完之后会痛恨忸怩,吃完之后会懊悔、甚至有负罪感,责备自己的控制力差,甚至可能躲在餐厅的茅厕里用手指刺激喉咙催吐;
  • 减肥困难,明确体重失控与饮食有关,即便下定决心要减肥,还是无法控制地多吃。


二. 心理饥饿与生理饥饿不同



情绪性进食并不是生理或身材上的饥饿,而是一种心理上的饥饿错觉,大脑把多种让人不舒服的情绪当成了饥饿感。因此情绪性进食的人纵然身材上吃饱了,依然会以为饿,还想再吃。


心理饥饿(Emotional Hunger)与生理饥饿(Physical Hunger)主要有以下差别:




  • 心理饥饿会突然出现,而生理饥饿是缓慢出现的;
  • 心理饥饿对食品有选择性,生理饥饿会寒不择衣。
  • 心理饥饿只渴望特定范例的食品,好比甜点/巧克力/蛋糕/披萨/大麻花,一般是高糖或高热量的食品,不能用其他食品替换;
  • 心理饥饿会导致无意识地进食。生理饥饿时人会知道自己吃了什么,吃了多少,心理饥饿时,人往往会突然发现居然吃这么多了,好比一个蛋糕/披萨/薯片/大麻花;
  • 心理饥饿时纵然吃饱/吃撑了也无法得到满足;
  • 心理饥饿与胃无关。生理饥饿时可能会饿得肚子咕咕叫,饿得胃疼;心理饥饿则是一种无法摆脱的渴望,人更专注于特定的质地、味道或气味等而不是食品。
  • 心理饥饿常导致痛恨、忸怩和羞愧。生理饥饿进食后人会感到满足,而生理饥饿进食后人会感到懊悔和自责。
三. 情绪性进食的恶性循环



情绪性进食根本不解决题目,只是把压力事件/情境搁置起来,推迟其对情绪的影响,经常用饮食来舒缓情绪的人往往会陷入更加难以恢复的恶性循环,真的像借酒浇愁、抽刀断水。



遭受压力事件/面临压力情境时,心情失落不太舒服,产生无法遏制的进食激动,过量吃安慰食品确实会临时情绪舒缓;压力事件/压力情境复现,再次吃东西,没有解决的题目再次出现,压力+忸怩痛恨,不绝引发新一轮的情绪性进食。长期甚至可能发展为逼迫性进食(Compulsive Eating),不吃安慰食品会坐立难安、痛楚难耐,一定要吃了之后才能缓解,就像药物成瘾者对药物的依靠一样。







四. 情绪性进食与压力反应/应激反应



压力是情绪性进食的最主要诱因。



面临巨大压力时,人的身材会产生一些生理反应,主要包括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激活、心跳加速、呼吸加快、血压升高、流汗增加、消化受克制,肝脏将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等等,来帮助人体更好应对危机,这也是人们常说的战斗或逃跑反应。但在一般压力/日常压力情况下,人体的生理反应不会如此明显,主要是在低意识程度或意识程度以下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激活。



遭受压力时,人体下丘脑会释放促肾上腺素释放因子、促进垂体释放粗肾上腺皮质激素,刺激肾上腺释放皮质醇和去甲肾上腺素,帮助人体更好应对压力。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三种就是人们最常说的压力激素。



面临日常压力时,人体血液中压力激素程度会增加,但多数人这种激素增加并未被大脑感知,往往是通过一些不易与压力联系起来的生理变化表现出来,好比饮食偏好改变、就寝变差、脸上长痘、白发增多、腰围增加、心情郁闷等等。


当进食成为舒缓压力的本领后,人们往往很难意识到压力与进食之间的关系,此时的吃东西往往是一种无意识的条件反射。甚至当事人事后也可能纳闷,为什么自己吃了这么多?为什么自己会这么想吃呢?明显知道甜食,高热量食品不好,还就是无法控制。



五. 为什么会出现情绪性进食



情绪性进食的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心理、生理、教育和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从生理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角度,进食确实能带来满足和快乐。特别是食用高糖或高热量食品会引起血糖敏捷升高,激活大脑快乐-奖赏中枢,促进爱情荷尔蒙多巴胺的释放,让人感觉到心情愉悦。全世界的恋人节都是以送巧克力为主,送花其次。而恋人节报答往往以甜蜜的冰淇淋为主,其它方式较少。可见,食品是维持动物生存的基本需求,体内储存充足热量的动物更有可能度过饥荒,生存下来,偏爱高热量食品是绝大部门动物的本能。



从社会和文化心理学角度,大部门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都会把食品往往与爱、温暖、力量和幸福等关联,因此在悲观状态时人们很容易想到通过吃东西来改善。以中国为例,大部门中国人感情比较内敛,往往用食品来表达自己对家人朋友的爱。很多人对于家庭的最美好追念就是妈妈做的好吃的,爸爸返来时给自己带的美食;家庭中最温馨的时刻是一家人一起享用美食,好比吃年夜饭;碰到开心的事,好比考出好成绩/小成功/升职/加薪时,往往是亲朋好友大吃一顿来庆祝;伤心难过时,父母/朋友也往往是通过提供美食来安慰;回家时,爸妈经常会问:“饿不饿”,“吃了没”,“喝了没”,“想吃什么”,“特意给你做的”,“你最爱吃的”,“趁热吃,别放坏了”,“多吃点,都瘦成这样了”,“别浪费,都吃了”等等,所以才有网络梗“有一种瘦叫妈妈以为你瘦”,“每逢回家胖三斤”;电视电影广告里,各种食品往往是与快乐、美好、幸福、富裕等令人向往的画面同时出现。



从发展和教育心理学角度,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缺少食育而没有学会正确应对压力的方法,而是不绝体验或实践食品的安慰结果。家长和老师也不去辅导孩子如何应对压力,不少家长会忽视孩子碰到的题目大概不把这些题目当回事,只知道通过食品来安慰孩子是最敏捷有效的方法,“打一巴掌给块糖”的做法在家长和幼儿园教育中确实不在少数。因此很多人面临压力时无所适从、无助、焦虑、恐惧,不知道怎么办好,最简单方法就是儿时那种吃“好”东西来舒缓自己的情绪。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很多人对于负面情绪形成了错误的认知。很多人只能接受正面、美好、积极、快乐的东西和情绪,而对悲观、负面、悲伤的情绪回避甚至否认,因此当生活中碰到压力/沮丧/无助/通过/郁闷/烦躁/孤独/无聊等情况时就努力否认和摆脱,而不正确地选择了通过进食来临时逃避这些负面情绪。



从营养心理学和食育角度,大部门人把食品与情绪情感关联,而不是把食品与营养关联,更没有认识到饮食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很多人认为吃/能吃是一种能力/本领,“能吃是福”,并不在意吃的是什么东西,也不介意吃的多少和什么时候吃的;很多人把提供食品作为一种爱的方式,不管对方(好比孩子)是不是真的需要;大部门人没有把日常饮食与自己的认知和记忆状况关联,也没有把饮食质量与身心健康联系起来。虽然在从生理生化角度,食品对于大脑的影响和烟、酒、海默因和可卡因并没有太大区别,但没有人会把食品与后面这些会成瘾的物质关联,跟不会把食品与物质滥用/药物成瘾这些负面事务关联起来。



从肠脑心理学角度,情绪性进食会在人体内喂养出一大批偏爱高热量食品的中性菌和条件致病菌,这些微生物能通过释放信号影响菌-肠-脑轴功能,“绑架”人的饮食偏好,让人继续食用高热量食品,形成恶性循环。因为肠道内的中性和有害菌可识别人体释放的压力信号,觉察到宿主处于脆弱状态,释放毒素和信号促使宿主偏好高热量食品以促进自身繁衍扩增,克制有益微生物增殖。



总而言之,很多人在有意无意中把食品与情绪情感关联起来,并把吃东西作为舒缓情绪和缓解压力的本领,长期下去形成了情绪性进食的恶性循环,很多人甚至也意识不到这种举动的危害,而是从其他方面寻找原因。




六. 情绪性进食的危害



长期的情绪性进食会严重影响人的职业发展、心理状况和身材健康,扰乱人的工作、生活和家庭。对于个人的影响主要包括下面4个方面:




  • 颜值低落。长期情绪性进食的人往往会腰围增加、皮肤变差、经常长痘、性情变大等,个人形象受损。深入了解可以参考你在为谁吃饭?5—饮食不仅影响人的外貌,还影响人的心理和举动
  • 自卑、低自尊和自我厌恶。由于颜值低落、无法控制自己的进食举动及事后的忸怩和自责,情绪性进食的人往往比较自卑、自尊心低、自我厌恶甚至自我憎恨。
  • 诱发严重心理疾病。情绪性进食也是抑郁症、食品成瘾和暴食症的主要特性之一,放任不管的话可能会发展成为这些心理疾病。
  • 健康受损和疾病。长期情绪性进食不仅会造成超重和肥胖,还会粉碎肠道屏障,低落免疫力,增加心理疾病、感染和慢性疾病的风险。

七. 怎样克制情绪性进食



情绪性进食这种异常的举动完全可以通过饮食、生活方式和心理干预举行调解的。主要有以下3种方法:



1. 心理调解




  • 正视负面情绪,人可以存在悲观情绪,适当的悲观情绪是有益无害的,无需恐惧和回避。很多压力和负面影响对于人类来说是学习和进步,也是得到更多规避负面影响的经验的机会。压力和负面影响并不一定是真正有害。
  • 学会面临压力,认真思索和反省,实验自己解决题目,自己无法解决时可寻求家人、朋友的支持和帮助,严重时还可以举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 学会正确地舒缓压力,可通过运动(瑜伽/打太极/八段锦/有氧运动/无氧运动都可以,甚至快走和跑步)社交、与宠物玩耍、读书等等健康的方式缓解压力,舒缓情绪。
  • 避免错误减压方式,好比其他成瘾物质,如烟、酒、糖和药物等,这些物质只会让情况更加糟糕而且失控。


2. 肠道菌群调解




3. 生活方式调解




  • 形成每天运动的精良习惯,哪怕每天只运动非常钟,也有益于身心健康(每天运动35分钟,远离抑郁)。
  • 每天7小时以上充足的就寝。就寝不足会增加压力激素皮质醇程度,让人更难以应对压力。
  • 规律作息。规律作息才能保证身材处于正常节律和正常内分泌状态,提拔身材各方面功能,包括应对压力的能力。



4. 心理、菌群和生活方式调解配合,结果更好。



综上,情绪性进食并不是一种无伤大雅的饮食习惯,而是一种非常有害的举动和心理疾病,放任不管的话会严重影响个人心理健康和工作生活。情绪性进食不仅可以导致人的体重严重偏移正常,研究也发现患者多种癌症高发。不过情绪性进食并不可骇,通过有意识的心理调解,增强个人健康意识的教育,辅以肠道菌群调解和生活方式调解,完全可以举行防备改善和纠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