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439|回复: 0

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家长要不要干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8-21 18:24:46|来自:中国浙江湖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言




后台有不少家长发来私信问:孩子经常盯着一个物体看(如玩具、风扇)、咬手指、摇头晃脑,这些行为要不要实时给予干预呢?
看得出来,家长已经透过现象看本质,把孩子的这些行为扩大化,怀疑这样下去孩子会不会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甚至总想迫不及待地去制止孩子的这些行为。


“自我刺激行为”的认知

何谓“自我刺激行为”?生理学上讲,没意义的,重复性的,只是满足本身的行为就被称为“自我刺激行为”。
而正是“满足本身”这四个字,让我们去思考,为什么要满足本身?
不仅仅是孩子,作为成年人,我们也会时不时地表现出一些行为来减轻压力、舒缓情绪,让本身感觉到放松,甚至能让本身清静下来或感到愉悦的方式。
有些成年人下班后去训练瑜伽、参加马拉松跑步训练,压力大的时候会面对空旷的地方大叫。





我们曾接到一个女孩一年级时因为多动以及疯狂咬指甲的情况来做感统。
妈妈主诉“幼儿园时时蒙氏教育方式,基本上老师是没有找我反映过不好的情况的,但是上了一年级开始,频繁出现咬指甲,现在连脚都咬,上课偶尔起来走动,下课跟疯了似的,没有一点女孩样”。


面对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三部曲

1. 寻找原因
当孩子出现这些行为时,不要急着去责备孩子并制止孩子继续这样的行为,而是去想,孩子为什么要自我刺激,这代表了什么意义,通过这样的行为孩子会获得什么?
有大概只是因为谱系核心题目,或者是一些疾病症状造成的有重复性的自我刺激的行为,但有些时候,孩子仅仅是因为告急、焦虑、无聊,或者累了。
2. 跟家长交换后总结
属于轻度感统失调寻求型的孩子,每天需要足够的刺激量才可以维持注意力,因为在幼儿园本身每天的量是足够的,但进入小学后,大多时候是坐着的。小孩的身体压力增长了,这是孩子大概会通过咬手指、盯着某个物体看的方式来缓解本身的情绪,尤其是挨骂或考试的时候,情况更严重。
3. 家长介入方法
①让妈妈把其他课程减少,多安排一些动态活动。
②.感统课上,我们给予孩子比较多的前庭,一些快速以及旋转的互动游戏,且在过程穿插一些本体与触觉。
③.家长的态度改变,不给予过多压力,不给予责备,当孩子咬的时候给予一些活动转移。
大概在半年后,这孩子的咬手、脚指甲彻底消退。







当孩子出现“自我刺激行为”,要不要制止呢?

一般情况下倾向不制止孩子的行为,因为这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且大概加重行为,或是让孩子出现更糟糕的情况。
曾经有孩子因为喜欢玩洗浴露摸纱窗的行为被制止以及物品被藏起来,而出现了摸别人丝袜,摸鞋底,吐口水玩的行为。
当然这些自我刺激行为假如有严重伤害到自身或妨碍到别人,甚至影响到学习,以及频率过高,那么我们需要去重视,并且制止。究竟不能让孩子产生身体上的危害,但假如行为暂时性不会造成危害,那我们就要先去分析孩子出现这样行为背后的原因,不要急着责备以及制止。
家长可以尝试把这些行为引导到合宜,或者利用故意义的方式去互动。
<hr>
关注“扶星助童”,

专注探讨儿童发育迟缓、

孤独症谱系障碍和家庭康复训练,

倾听您的困与惑,排除您的育儿焦虑,

私信“大赛爸爸说”,

为您答疑解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