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1329|回复: 20

[本地新闻] 那位“001”号毕业生走了……今年,共和国已痛别24位两院院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0-6 11:59:11|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闻名教诲家、化学家、农药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传授李正名同道,因病于2021年10月4日11点16分在天津逝世,享年90岁。
一张“001”号结业证书
李正名1931年1月出生于上海,在上海苏州完成小学和中学。1948年高中结业后考取了美国私立大学联合奖学金。1949年赴美求学,就读于位于南卡州的埃斯金大学化学专业。
1953年,得到美国埃斯金大学化学学士学位后,李正名辗转归国,成为新中国第一批“海归”。之后,李正名成为时任南开大学校长杨石先的第一名研究生。他始终珍藏着一张南开大学研究生结业证书,上面印着“001号”。
李正名(右)在杨石先的带领下开展科研工作
当时,中国这个农业大国的农药研究一片空缺,进口农药价格高昂,农夫无力负担。个人研究要与国家需求相联结,“于是我由元素有机化学转向农药化学研究。”李正名生前在担当采访时说。
当年国内科研条件艰苦,“仪器、设备、药品都没有”。1958年,杨石先构造李正名等青年西席进行我国首个有机磷杀虫剂“对硫磷”研究。“一穷二白三没有”挡不住年轻人的进取心:他们在南开校园找了几间实行室,熬了30多个日夜,终于完成使命。
李正名和团队曾历时16年,创制出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除草剂单嘧磺隆,他们发明的单嘧磺酯,实现了每亩麦地用药只需几元钱,实现了中国自己的“农药创新”,保障着国人的“饭碗”。
李正名在为学生们讲课
李正名带领团队多次得到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但这都不是“南开先生”最自得的成就,让他最有价值感的,是他为中国农药“正名”。
创制新农药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体系工程,由于对环保生态安全的众多试验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时间,一项基础研究至少要5年以上;一段毒理环境生态评价需上百次;开辟研究、注册登记要历经十几年;农药创制工作乐成率仅为八万分之一……面对这些困难,李正名说:“这个工作总得有人去做,这份风险总得有人去担。假如各人都不做,就永远不会有中国自己的原始创新,我们就永远受制于人。”
5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
2015年,李正名将自己得到的天津市科技庞大成就奖50万元奖金全部捐给南开大学“杨石先奖学金”。“我跟随南开大学老校长杨石先32年,杨先生爱国忧民、严于律己、兢兢业业、立德树人的崇高品质深深教诲和影响了我。我捐这些钱不为出名,就是受恩师精力感召,做一个传承,希望鼓励和支持学生们做好学问、搞好科研,为祖国和人民多作贡献。”李正名说。
一封特别的来信
在2021年南开大学的登科关照书里,还有一封特别的来信。它的作者正是李正名先生。这位“90后”的老党员、老南开人在信中寄语新生,发扬南开大学的优良传统,浸润学术思想,磨砺奋斗精力,继续推动中国的原始创新和社会进步。
李正名院士远去的背影。2021年7月1日,拍摄于南开园。
本年,已痛别24位两院院士
本年以来,共和国已痛别24位两院院士。作为国家分别在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方面设立的最高学术称号,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均为终身荣誉,并称两院院士。
1月28日,中科院院士王绶琯因病辞世,享年98岁。王绶琯是中国天文学界的泰斗,我国射电天文的奠基人,曾任北京天文台台长。
2月5日,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传授沈忠厚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沈忠厚是我国闻名的油气井工程技术专家、水射流专家、教诲家,油气井工程学科奠基人。
2月7日,中科院院士、高分子物理及物理化学家、南京大学传授程镕时在广州逝世,享年93岁。
3月2日,中科院院士、数学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周毓麟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周毓麟是我国核武器设计中数学研究工作早期的主要构造者和开拓者之一,为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庞大贡献。
3月12日,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传授、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周又元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3月22日,工程院院士、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核动力专家彭士禄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3月26日,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良好创新中心研究员沈善炯在上海逝世,享年103岁。
3月27日,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谢毓元在上海逝世,享年97岁。
3月31日,工程院院士、经济学家及管理学家李京文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4月28日,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工程热物理学家与空间技术专家闵桂荣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5月6日,工程院院士、湿地生态学家刘兴土在长春逝世,享年85岁。
5月14日,中科院院士、数学家王元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5月22日,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5月22日,中科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去世,享年99岁。
5月26日,工程院院士、闻名的矿物加工专家、教诲家陈清如在徐州逝世,享年95岁。
6月16日,工程院院士、闻名地基基础工程专家黄熙龄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6月27日,工程院院士、我国遥感技术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和微波遥感技术的主要开创者姜景山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6月29日,中科院院士、地下水动力学家、水文地质教诲学家薛禹群在上海逝世,享年90岁。
8月17日,中科院院士、闻名化学家、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郭景坤在上海逝世,享年87岁。
8月25日,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郑哲敏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8月3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大地丈量与地球物理学家许厚泽在武汉逝世,享年87岁。
9月22日,中科院院士、闻名微波电子学家、光纤专家黄宏嘉在上海逝世,享年97岁。
10月1日,中科学院院士,闻名空气动力学家张涵信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10月4日,工程院院士、教诲家、化学家、农药学家,南开大学传授李正名在天津逝世,享年90岁。
他们献身科研,呕心沥血
这些“国之脊梁”
值得我们铭刻!
栏目主编:张武 笔墨编辑:房颖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图片编辑:雍凯
来源:作者:微信公众号“河南共青团”综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6 14:49:47|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精英都是高龄人员啊!感觉搞科研的人都长寿。应该是心地好爱国奉献的缘故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6 14:12:51|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国之脊梁,值得我们铭记!大师们,一路走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6 14:17:19|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每次看到这种学术精英的报道都感觉自己渺小得无地自容,永远铭记他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6 14:44:27|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国之脊梁,永垂不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6 14:27:34|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国之脊梁!一路走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祈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6 16:16:52|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这24位院士中,16位活到了90及以上岁数,占三分之二。生活规律,活到老、工作到老是他们的最大特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6 14:27:29|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国家学术的奠基人,一路走好[祈祷][祈祷][祈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6 16:34:09|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献身科研,呕心沥血的国之脊梁,我们永远铭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6 15:51:51|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国之脊梁 永垂不朽 向您们致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