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1018|回复: 0

幼儿的模仿与游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0-18 06:44:19|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注我们
为家长提供游戏式教育咨询
为孩子提供游戏化心理支持
当我们回味旅行时所看到的山中的晨曦,或是花圃中兰香的清馥时,这种把不在眼前的事物浮现在脑海中的机能,心理学称为“代表机能”。幼儿这样的发展特质,会表现在模仿游戏中,在下文我们来了解孩子的模仿行为与象征性游戏。
幼儿在一岁半或二岁以前的感觉动作期中,我们很少观察到可资推测他们具有代表机能的行为,不停要到此期的末了开始,才会渐有可据以认定的代表机能的各种行为出现。这些行为重要有延缓模仿(delayed imitation)与象征性游戏(symbolic play)等。下面举例阐明这些行为及其在认知发展上的意义。

延缓模仿
从出生后三、四个月起,婴儿就开始会模仿身边大人或小孩的动作。例如︰身边的人笑,他就跟着笑;身边有人哭,他也跟着哭。从出生后六、七个月起,向他摇手说“再见”,或向他伸手说“握握手”,幼儿都会相应做出同样的举动来。从一岁前后起,听到狗叫声或汽车的喇叭声,他也会学着“wangˋ--wangˋ ”或“bu--bu ”地叫、同时也会学大人的说话。这些行为是面临着模仿的对象即时做出来的,称为“即时模仿”。
从一岁半起,幼儿所做的模仿开始有所不同,例如︰趁爸爸不在家时,学爸爸坐在安乐椅上、跷着脚抽烟的神情;哥哥外出时,穿起哥哥的大皮鞋,学哥哥走路的模样;妈妈上市场买菜时,小女孩坐在妈妈的化妆台前,像妈妈那样对着镜子梳头发、涂口红。像这些模仿,幼儿并不是直接看着对象做出来的,而是看过对象以后,延搁一段时间才表现出来的模仿,这种模仿称为“延缓模仿”。
眼前没有对象也能模仿,幼儿是凭借什么来模仿的呢?根据皮亚杰的表明,那就是幼儿脑海 的“心像”。皮亚杰以为,幼儿的心像是经由多次即时的、直接的模仿产生的。原来模仿是照着对象来调适个人动作型式所做出来的行为。然而,随着身心的发展,幼儿模仿的范围会逐渐扩大,会得到愈来愈多的新的动作型式,在这种情况之下,幼儿的模仿动作就会逐渐“内化”(interiorization)而形成心像。由此可知,皮亚杰所说的心像,既不是幼儿对外界事物被动担当到的感觉履历的痕迹,也不是知觉履历的延伸,而是幼儿自己对外界事物自动吸收进入心中所造成的效果。
象征性游戏
皮亚杰将幼儿的游戏分成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这三种游戏是按幼儿的身心发展次第出现的。
一、练习性游戏
在感觉动作期中的幼儿拿到铃铛后,会一再地摇动它,反复地做同样动作,拿到其他东西时也是云云。这样做好像有无穷的乐趣,然而,这种游戏既无目标亦无主题,可说是自然发生的练习动作的游戏而已。从外貌上看,险些是全身或是手、脚部分的运动,游戏的方式虽然很多,但是都没有构造。这类游戏在二岁左右到达高?,以后逐渐减少。
二、象征性游戏
象征性游戏是从二岁左右出现的。例如︰幼儿看到泥水匠在工地搅拌水泥后,跑到沙箱边,嘴 说着“拌水泥哟,拌水泥”的玩起拌水泥游戏;把书排成一列,嘴裹发出火车声音,从最背面推动这些书当作火车玩。别的,佯装睡觉或肚子疼等也都属于这种游戏。等年事再稍大一点,幼儿更喜好玩扮家家酒、卖菜、医生看病等游戏。
从外貌上看,象征性游戏是虚构、想像的。譬如小孩玩妈妈照顾幼儿的游戏时,会把枕头想像作婴儿,给它洗澡、喂它奶,偶然候还把它背在背上,反手轻拍它,好让它睡觉等。在游戏中的幼儿并不是不知道这是一个枕头,但是却能把它当婴儿对待,这时幼儿的脑海里 如果没有婴儿的心像,他就不可能用枕头来象征婴儿。换句话说,象征性游戏需要以心像的存在为其前提。
在象征性游戏中,用来象征的事物并没有任何肯定性,因为枕头固然可以用来象征婴儿,也可以用来象征一只狗、一辆车;同理,婴儿也可以一卷报纸、用一块木头或任何其他东西来象征。这就是说,在象征性游戏中,幼儿可以按自己的意思自由安排他所处理的事物。对象征性游戏的兴趣在五、六岁左右到达高峰,此后则日渐减少。
三、规则性游戏
捉迷藏、攻阵地、打棒球等都属于规则性游戏。其特征是游戏订有规则,玩的时候需要大家协同互助,分担不同的任务。这类游戏从六岁左右起出现,到八、九岁时达最高峰。
象征机能
在象征性游戏的过程中,显然所要表示的意义与用来表示这意义的两者是截然有别的。若以幼儿用枕头象征婴儿一例来说,婴儿是幼儿所要表示的意义,而枕头是用来表示这意义的东西,两者是分开的事物。像这样,以某一事物来象征另一事物的作用,叫做“象征机能”(symbolic function)。
象征机能在一岁半或二岁之后才会出现,这种机能在认知发展上具有下面的意义︰
在感觉动作期中,幼儿所接触的是即时即地的具体事物,他们的天下只范围于感觉与动作所及的范围而已。具有象征机能之后,幼儿可以自由自在地安排,可以把非即时即地的事物以心像为媒介,假借另外的事物表示出来。从时间上来说,由即时扩大到过去与将来;从空间上来说,则超越了感觉与动作所及的“即地”的范围;小孩的天下整个扩大了。
具有征机能的幼儿,除了外在的事物天下之外,还拥有内涵的心像天下。这表示幼儿的认知本领已向“思索”的领域逼近了一步。
在感觉动作期中,因感觉与动作都受到时、空的限制,幼儿所认知的天下就像是走马灯的画面般,是一幕一幕依序展现的(例如︰幼儿对一间房子的认知是墙壁、天花板、窗子等个别的事物)。而心像是不受时空限制的,具故意像之后,这些个别事物便能统整为一体(即幼儿能把房子看成一个完备的布局)。
语言的运用可说是象征机能的最高形态。因为语言由声音构成,可自由组合,而事物常受许多条件限制,所以用声音象征事物比用事物象征事物的作用要大得多。不外,幼儿最初使用的语言与大人常用的语言并不是同质的语言,例如具有象征机能之后,“gou”这个音在幼儿来说是指家 的“小黄”及邻居的“小白”、“莱西”等;但是对大人来说,却是泛指一切的狗。换句话说,大人的语言是表示一般概念的符号,而幼儿的语言并没有一般概念的内涵。(幼儿从一岁半或二岁起到四岁左右所使用的语言大部分是属于这种,所以皮亚杰把这期间称为“前概念期”)。
幼儿的认知发展本领发展到具有代表机能及象征机能的阶段时,在认知的质方面与感觉动作期大不相同,它已跃升到更高的层次了。然而,在这个层次的认知布局 ,却仍涵盖感觉动作期认知布局的一切特征。而这个层次的认知布局,同时也是继后一个更高层次认知布局的基础。
在游戏中得到教育,专心去分享快乐
专注于幼儿园游戏化教学开发
专业研发团队和多年幼儿园游戏化教学履历
幼儿游戏式教育
分享时刻
感谢你分享至朋友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