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840|回复: 2

[本地新闻] 拉尼娜来了,今年是冷冬?题目没有这么简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0-26 19:15:54|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拉尼娜(La Nia)已经形成


最近网上不少人讨论本年是冷冬的题目,原因是本年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低,出现了拉尼娜(La Nia)现象,而且由于客岁冬天也是拉尼娜,本年一连出现,所以我们国家温度偏低,还会冷得更严峻。


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低,已经形成拉尼娜现象,图片来自于CPC.
国表里多个天气预测系统预测本年冬季拉尼娜现象形成,数据来自http://www.bom.gov.au.


拉尼娜一连两个冬天出现?这事儿其实很常见


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冷的现象,一连两年冬天出现拉尼娜现象,这种环境并不少。拉尼娜经常会在一连两个冬天出现(Back-to-back La Nia,大概prolonged La Nia),而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几乎相反,被称作圣婴现象)很少一连两年出现。例如,1973/74,1974/75和1975/76一连三个冬天都是拉尼娜,1983/84和1984/85一连两个冬天也是拉尼娜,1998/99和1999/2000,2007/08和2008/09,2010/11和2011/12,都是前后两个冬天是拉尼娜现象的例子,这种一连出现拉尼娜现象和赤道中东太平洋的天气态及拉尼娜现象的形成机理有关。



1980年以来的Nino3.4(5oN-5oS, 120o-170oW海区)温度距平数值,来自CPC


尽管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现象是热带太平洋两种位相相反的现象,但是其形态并不完全相反,拉尼娜经常在一连两个冬季出现,而厄尔尼诺现象一连出现个例较少,图片来自NOAA Climate.gov。


出现拉尼娜,我国冬季气温就偏低,天气预测真的这么简单粗暴吗?


认为出现拉尼娜现象时我国冬季温度就偏低,持这种观点的自媒体不少,甚至一些景象部分和官方媒体也这么认为,主要依据就是出现了拉尼娜现象,但这样理解我国的天气变动,是把复杂题目简单化,没有认识到我国天气的复杂性,以及短期天气预测的不确定性。


首先,我国国土面积大,高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而且西部有广袤的戈壁沙漠和青藏高原地区,影响这一区域冬季天气异常的因子非常多,不但包括热带中东太平洋的海温,还包括印度洋、大西洋海温,以及我国近海的海温状况。除此之外,还受中高纬北极海冰、欧亚雪盖和陆面状况等的影响,各个区域差异影响因子的作用有所差异,各区域的权重并不相同,因此仅用拉尼娜一点来讨论中国的天气,容易以偏概全。


仅就我国东部地区而言,南北地区的影响因子权重也差异,此中东南沿海容易受热带海洋过程影响,这包括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形态(拉尼娜大概厄尔尼诺现象)和印度洋海洋偶极子(IOD)形态,尽管在拉尼娜年份在赤道西太平洋和南海上空容易形成气旋性环流,气旋性环流的西侧产生偏北风异常,有助于东南沿海地区冷氛围运动,但是基本没有完全一致的拉尼娜,每一次都有所差异,在赤道西太平洋和南海上空产生的气旋性环流的强度和形态也各有差异,不适合套用统计规律。


目前北极海冰面积远低于天气平均值,迫近2012年数值,图片来自NSIDC。


对于我国东部偏北地区而言,更多受中高纬度环流异常的影响,此中北极涛动(AO)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对于中高纬度地区而言,其可预告性要低于热带地区,由于这些地区受中纬度天气过程的影响,天气过程的时间周期一般为7-10天,这些过程对于整个冬季(11月到3月,也有研究仅分析12月到2月)而言,可以看作是“噪音”部分,在一个冬季,这样的过程至少有8-10次,每次温度上下颠簸至少10℃,要在这种颠簸里辨认平均气温的季候信号(~1℃),照旧很有挑衅性的事情。


北极涛动(AO)是影响环球中高纬度地区温度的重要环流系统,图片来自CPC


我国东部地区除了在冬季会频繁遭遇一次次的冷氛围运动以外,冬季天气还表现有肯定的独特性子,例如:1)东北-西北与南部地区温度反相变化,当东北和西北温度偏高的时间,我国南部地区往往温度偏低,反之当东北和西北温度偏低的时间,我国南部地区往往温度偏高;2)前冬与后冬的不一致,当前冬(11-12月)温度偏高的时间,后冬(2-3月)容易出现温度偏低,反之亦然。所以不能用整体“暖冬”大概“冷冬”来讨论。


“冻死人”的客岁冬天其实是个暖冬,而且照旧拉尼娜年


以备受关注的客岁(2020/21)冬季为例,许多人对其记忆照旧“冷得哭”、“21世纪最低气温”、“20年来最低温度记载”,然而,这个冬季温度的变化像是过山车,2020年12月天下温度广泛偏高,1月初寒潮来临温度骤降,但是从1月下旬天下温度回升,2月温度骤升,迅速回暖,从华北到华南日最高温度迅速凌驾20℃,在河南和河北部分地区甚至最高温达到29~30℃,将整个12月到2月的冬季平均温度算下来,天下整体竟然是妥妥的暖冬(2021年3月3日中国景象局国家天气中央官宣确定)!2020/21冬季同样是拉尼娜事件,极端寒潮事件与整个冬季偏暖并行不悖,让说冷和暖的人都找到了理由,也让说冷和暖的人也都无法完全自作掩饰。


2021年3月3日,中国景象局国家天气中央官宣确定2020/21年冬季为暖冬,天下绝大部分地区温度达到暖冬标准,图片来自于国家天气中央。


2020/2021年冬季天下平均气温及距平逐日变化,整个冬季气温有如坐上过山车,在冬季1月初出现极端寒冷天气过程,但是2月底天下温度异常偏高。图片来自于国家天气中央。


国表里多个预测系统预测我国冬季大概偏暖,而且北部偏暖幅度更大


提前一两个月做未来一个季度的天气预测,这属于短期天气预测,大概称作季候预测,目前季候预告照旧有很大挑衅性的,国表里多个机构都在持续进行大量的分析和预告工作,此中最重要的预告工具是S2S预告(Subseasonal-to-Seasonal Prediction)系统,即预告次季候(Subseason)到季候(season)时间内的平均状态。根据目前国表里各个研究机构的预告,本年冬季发生拉尼娜现象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对于东亚区域的温度而言,更多研究倾向于预告整体温度偏高,温度偏高的幅度在我国北部地区更大一些,可以达到1℃以上,而在我国南部增幅有限,基本靠近正常,所以传说中的“冷冬”出现的大概性比力低。


中国多模式集合预测系统(CMMEv1.0)预测的环球冬季温度,该系统综合了国内BCCCSM1.1m、PCCSM4、FGOALS-f2、FGOALS-s2四个天气系统,以及欧洲中央(ECMWF)System5和美国NOAA国家环境预告中央(NCEP)的CFS2模式的预告结果.(http://cmdp.ncc-cma.net/pred/cn_cmme.php?Elem=TS)


欧洲中央(ECMWF)System5预测的冬季三个月(12-2月)温度偏差环境,中国大部分地区温度正常稍偏暖。


日本景象厅预测的11月-1月温度异常,东南沿海温度偏低,而北部绝大部分地区温度偏高,所用模式为JAM/MRI-CGCM,图片来自http://ds.data.jma.go.jp
中国科学院大气所FGOALS-s2系统的S2S预测结果,我国冬季温度整体偏暖,此中北部地区异常偏暖。图片来自于http://project.lasg.ac.cn/.


冬季生存法则:关注天气颠簸比冷冬暖冬更故意义


“冷冬”大概“暖冬”是对整个冬季的考量,例如,按照现在中国景象局的标准,必要考察整个冬季(12月-2月)的平均气温,要确定各站相对于汗青数据的偏差、冷暖的站点总数,以及冷暖面积的大小,这其实是个非常学术化的概念,对公众的意义有限。


正如前文所讨论的,在冬季的每次天气过程中,温度的上下幅度往往大于10℃,而冷冬和暖冬的温度异常值一般仅为0.5~1.0℃。即使终极证实冬季是冷冬,只要温度整体平稳,低温的影响就非常有限;而暖冬期间,如果出现短期几天的极端寒冷的冷氛围运动,像已往的2020/21的暖冬里的极寒天气,其影响也会非常严峻。


对于普通公众而言,与其把关注点放在本年冬天平均是“冷冬”大概“暖冬”上,不如放在应对天气颠簸上,随时注意天气预告和预警,制止冬季的灾害天气更为重要。而在提前一两个月准确预告会出现一次极端冷大概暖事件,这基本已经凌驾了目前环球的预告能力,如果某个机构和个人宣称具有这种能力,那呵呵已往就ok了。


来源: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27 18:44:00|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反正四驱车已经准备好了。今天刚刚提到手,准备好今年过冷冬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27 09:22:33|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用平均来看冷冬还是暖冬有点流氓了,我和马云平均百亿富翁?虽然我没啥资格跟中科院杠,但是依然觉得评价冬季温度应该是最冷的温度,或者是最冷月的平均温度,不该是整个冬季的平均温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