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718|回复: 0

什么样的陪伴才是“高质量”的陪伴?这2点你做到了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0-19 17:32:00|来自:中国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身为父母,自然不想缺席孩子的每一个成长瞬间,然而孩子不能喝西北风长大,对于大部分父母来说,下班已经累瘫了,只想躺平,哪有精力陪孩子玩?


《2020儿童观察报告》调研结果显示:有48.4%的家长不能每天挤出固定时间陪伴


而大部分家长会选择在节假日抽出时间进行“补偿性陪伴”,据统计,工作日近七成家长平均陪伴时长为1-3小时,节假日超过四成的家长能达到3-6小时


实际上,时长不代表质量。真正优质的陪伴,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陪伴的质量。





很多父母有时间陪伴孩子,只能做到物理上的待在孩子身边,各做各的事,精神层面上缺乏互动和共鸣。


这样的陪伴,很难起到作用。往往很多时候父母精疲力尽陪完孩子,不仅亲子关系没有好转,反而会因为多出来的相处时间,激化了矛盾,最后以把孩子揍哭结束。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到底什么样的陪伴才是“高质量陪伴”?


什么才是高质量的陪伴?



真正的“高质量陪伴”并不是以陪伴时长作为判断标准,不仅需要父母付出时间和精力,还需要父母对儿童的性格特点、发展特点、心理认知发展状况有科学而客观的认知。





了解孩子性格特点
举个简单的例子,孩子天生有自己的性格气质。有的孩子活泼,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闹;有的孩子内向,喜欢一个人独自思考;有的孩子喜好被表扬,父母的小小赞美能给他们注入巨大的动力;而有的孩子天性独立,喜欢自主学习……


没有适合所有的孩子的教养方式,如果父母单纯看了几句“活泼的孩子受人喜欢,未来成就更大”,就盲目要求自家内向的孩子和别的小同伴社交,不仅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还容易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爱的根本是理解,了解孩子,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成长。父母需要做的就是根据自家孩子的成长特点调节养育方式,在保护孩子天性的同时,让孩子充分发展。


了解孩子发展特点
家长高质量陪伴的前提是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除此之外,还要了解每一个年龄段儿童的特点。





2~3岁的孩子开始进入心理学上所说的“第一反抗期”,爱和大人对着干,总喜欢说“不”,这其实是孩子心理学意义上进步的表现。这是因为孩子语言能力发展,表述能力提升,开始能够自我反省,拥有了能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的能力。





这时候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意愿,允许他们说“不”。如果孩子坚持错误的决定,类似冬天穿短袖出门这类,这时候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选择的机会,在给孩子独立自主的感觉的同时,确保他们的行为在父母掌控范围内。


如果家长不了解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通过批评打骂让孩子处于服从听话的状态,这反而不是件好事,会抑制孩子探索的欲望。


父母要怎么做才能实现“高质量陪伴”呢?



在陪伴最初,家长应该明确陪伴的意义,陪伴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让孩子发展得比别的孩子好。





陪伴是父母之爱的具象化,是一种孩子和父母都能享受的天伦之乐,去除功利后,陪伴就成功了一半。


高质量的陪伴,是让孩子按自己的方法去想象、去探索、去玩耍,不带压力。在这期间,家长要在互动中积极回应孩子的需求,让孩子能充分信任而且探索环境。


这种玩耍中培养的信任,是儿童心理成长的第一支柱,有了这种信任,不管他今后碰到什么困难,都会努力寻找积极的解决方法。


其次,陪伴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学习,一种学习生活经验的过程,而这种学习,是不受家长工作、学历影响的,并非优秀的父母才能给孩子好的体验。





在这种陪伴中,无论是和孩子聊天、玩耍、唱歌、读绘本,甚至是打一局游戏,都是在创建机会,让孩子获取感知和体验。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是否能得到足够的耐心和时间,至关重要。


孩子探索新事物,需要的不是父母的说教和帮助。父母观察到孩子被难住了,立刻提供“最优化”意见和帮助,对孩子有害无益。


真正的成长,需要孩子有充分时间自己琢磨,不断探索。可能在家长眼里琐碎的“吃饭”、“洗漱”、“散步”在孩子眼里是有趣新奇需要探索的“要事”。





做个故意父母,给生活中的平常事注入趣味,减少一点“任务意识”,和孩子一起快乐地完成这些琐事。这样的陪伴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能力、独立性和自信心,还能让他感受到父母的信任和善解人意。


除此之外,语言交流也必不可少。正确、清晰地和孩子说话,是亲子互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





孩子对家人的声音很敏感,温柔密切的语言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幸福,让孩子放松下来。


当父母陪伴孩子,全家一起活动的时候,父母用缓慢清晰的语词描述自己的动作,能让孩子把父母传递的信息储存在脑海里,促进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如果你还没有思路,这里有5个技巧,或许可以帮到你:


1. 陪伴不是敷衍,不要一边听对方说话,一边做别的事;
2. 父母参与度低,距离远,回应差;
3. 等待太高,给孩子施加压力;
4. 过度说教,让孩子感到厌恶;
5. 耐心太差,没有控制好情绪。


高质量的陪伴是个很复杂的概念,父母抽时间陪伴孩子,更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害怕什么。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用心陪伴,才是有用的教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