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7月,漫山遍野都会被一抹“金黄”点缀,一颗颗饱满的刺梨果实随风摇曳,等待着人们前来采摘。
早上8点,贵定县沿山镇的70岁老人陶维荣就已经背着箩筐迈出了家门,村里的田间地头,陶维荣走了一遍又一遍,待到中午时分,背上的箩筐已经装满了野生刺梨。经过切割、晾晒、去籽等工序,再加入甜酒米之后,放入醇酒中浸泡、沉淀,只需要耐心等待,金黄透亮的刺梨酒就制作完成了。
采摘刺梨
“我从1977年开始制作刺梨酒到现在已经40多年了,每年7月份左右,野生刺梨就开始陆续成熟,我每天早上都要去摘一筐回来,把它们晒干,然后做成刺梨酒。”陶维荣说。
技艺需要时间来打磨,好酒需要时间去沉淀。1977年,陶维荣从岳母那里打仗到刺梨酒的制作工艺,出于好奇,他也跟着学习制作,这一制作就是40多年。一开始,他尝试过许多方法,可制作出来的刺梨酒都不够香醇,经过不停摸索,他发现问题出在浸泡的时间上,于是陶维荣不停调整浸泡时间,最终得出了最好的答案,一般35度的刺梨酒需要浸泡1年多时间,45度以上的刺梨酒则需要浸泡2-3年时间,这样制作出来的刺梨酒喝了之后口不干、舌不燥。用40年来制作一壶好酒,仿佛制作刺梨酒已经成为了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制作刺梨酒
酒香不怕巷子深,一杯醇香美酒,需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沉淀、酝酿。陶维荣制作的刺梨酒不仅香醇甜美,代价也很自制,深受当地人喜爱,一些外地人听说后,纷纷通过微信等方式向陶维荣购买。看到自己制作的刺梨酒深受人们喜爱,这更加坚定了陶维荣将刺梨酒对峙做下去的决心。
刺梨浑身都是宝,将刺梨做成酒,具有助消化、降血压的功效。现在陶维荣平均一年能做5吨刺梨酒,下步他将要继续扩大刺梨酒的制作规模,每年做到20吨以上,让更多人能够品尝到贵州的刺梨美酒,这是陶维荣的心愿。
刺梨酒
近年来,贵定县把刺梨产业作为助农增收的特色支柱产业,打造了一张亮眼的刺梨“名片”,许多像陶维荣这样的群众,也成功探索出了增收致富新路子,小小刺梨摇身一变成为“黄金果”,为群众增收提供了“大舞台”。
记者:赵磊、鲍伟、罗毅
编辑:罗青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