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上午,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大连理工大学5项成果喜获嘉奖。其中4项成果以大连理工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分别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以及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3项,同时还有一项学校参与完成的科研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由大连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孙希明教授领衔完成的项目“非线性切换系统的分析与控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该项目以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等诸多实际工程中广泛存在的复杂多模态切换现象为研究背景,针对非线性切换系统控制理论中的某些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多年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发现了非线性切换系统子系统间能量交换规律,建立了切换系统耗散性的理论架构;构建了“切换时滞系统”数学模型,揭示了时滞现象与切换信号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办理了复杂网络中切换拓扑的动态网络同步化难题。相关理论成果已被应用于实际工程领域。
由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全燮教授领衔完成的项目“强化废水生化处理的电子调控技术与应用”,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该项目针对化工、制药等行业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生化处理效率差的难题,提出通过化学手段强化废水生化处理的新思路。该项目发明白基于铁电子供体和电子介体材料的废水生化处理强化新技术,实现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生化处理过程的强化;发明白高效功能性生物载体及其生产技术,研发了强化厌氧处理系列装备;创建了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的强化厌氧-好氧垂直折流集成工艺,突破了难降解有机废水生化处理效率差的技术难题,核心产物和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生产和工程化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项目响应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需求,攻克了重点行业废水处理难题,实现污水处理资源化能源化,推动了行业可持续发展。
由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樊江莉教授领衔完成的项目“血液细胞荧光成像染料的创制及应用”,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该项目瞄准民生重大需求,围绕靶向性染料分子结构与性能关系,提出了依据ΔG变化实现荧光响应的染料分子设计思想和能量匹配原则,发明白增强型光诱导分子内电子转移染料分子体系,创制了对DNA、RNA、癌细胞标志酶等具有优异选择性和亚细胞定位功能的多系列荧光辨认染料,形成了完整自主知识产权体系。以该项目成果为核心技术开发的高端“五分类血液细胞分析系统”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填补了国产高端血细胞分析检验产物空白。该产物目前已在国内多家三级医院和医疗机构应用,降低了患者医疗成本,同时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项目有力推动了我国在该领域从被垄断到国际领先的跨越,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由大连理工大学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王博教授领衔完成的项目“航天新型轻质高承载结构及其高效优化设计技术与应用”,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该项目围绕航天结构强度与轻量化设计,开展了基础理论研究与设计技术攻关,办理了航天复杂舱段精细化设计的难题,为我国多个航天装备自主研发做出了贡献。
别的,由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凡晓波副教授参与完成的项目“难变形合金异形整体薄壳双调热介质压力成形技术”,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作为我国工业体系的中坚力量,大连理工大学始终将科研事业与推动科技进步、服务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坚持把科研做到故国需要的地方。自2001年以来,大连理工大学共获国家科技成果奖励58项,以第一完成单位得到30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696项。2012年以来,以第一完成单位得到中国专利奖金奖1项、银奖2项、优秀奖9项。(数据截至2021年10月)
据统计,从2015年到2019年,仅5年时间大连理工大学就以第一完成单位斩获国家科技奖10项,在全国高校中位居前列;由郭东明院士领衔的“大连理工大学高性能精密制造创新团队”,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创新团队),成为该年度获此奖项的唯一团队。
本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是大连理工大学扎实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是学校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勇担时代使命、勇攀科技高峰的生动实践。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头条号:大连理工大学招生办
注:文章部分素材来自大连理工大学官网/官微、软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