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717|回复: 1

陪孩子聊天也是门学问 别把谈心变成“吐槽大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2 17:19:54|来自:中国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本亲子关系融洽的家庭,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氛围有了微妙变化,孩子整天把“不想活了”挂在嘴上,经常陷入烦躁的状态,说话不耐烦,感情化严重。有位家长向扬子晚报·生理聊吧求助,生理学硕士、一级西席、南京第二十七初级中学生理老师周南表现,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青春期对于每个孩子只有一次,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付出的方式必要随着孩子的变化而改变。
倾诉
孩子进入青春期
感情化严重
老师好,女儿现在初二,我们家一直是放养的模式,同时也很注重伴随。我们一直很尊重孩子,孩子从小学习上也不要我们太操心,生活上也愿意和我们聊聊学校生活,家庭氛围一直很好。
现在孩子在一所很好的中学,最近不知道是青春期叛逆呢,还是怎么了,整天把“不想活了”挂在嘴上,经常陷入烦躁的状态,回家之后说话常常不耐烦,感情化严重。我和她聊了聊,她说对未来没有希望,又觉得学业重,感觉没意思。
我觉得孩子目前是进入了一个比较重要的时段,作为家长,不知道是袖手旁观静待花开,还是做些什么成为她的生理支撑。家里气氛时常紧张,希望老师能指点一下。
解析
提高伴随的有效性,倾听并接纳孩子的各种感情
感谢提出问题的家长能够觉察并理解自己的感情和焦虑的处境,并且实时反思。毕竟也是第一次为人父母。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每一步都可能面对着各种挑战还有挫折。我们不可能直接预见孩子的未来,那,我们的焦虑根源又在何处?后悔于过去的不圆满?焦虑于未来的未知?还是出现异常状态的现在?新旧事物的更替往往会带来磨合期。当家长发现孩子在变化,而原来的相处模式或教育模式不能够恰当应对的时候,家长的焦虑也就产生了。
给孩子的一切,都可以看成一个个的礼盒,有的盒子里有鼓励、有惩罚,也有的盒子里有焦虑,有祝福,有尊重,有控制……千差万别的盒子都是父母带给孩子的。想想自己给了孩子什么?
首先,我们要了解,孩子进入青春期确实在生理和生理上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甚至这些变化会改变正常的观念和固有的逻辑关系,产生怪圈,也就是所谓的颠倒黑白。比如“我感觉我就是一个废物,所以我一定会把事情搞砸,学习也是一样。”家长的观察是“整天把‘不想活了’挂在嘴上,经常陷入烦躁的状态,回家之后说话常常不耐烦,感情化严重。”能够清晰感受到的是行为和感情,模糊的是孩子产生这样感情和行为的事件,以及对待这些事件态度上的改变。因为任何情境中的一段消极细节,都可能被孩子不断放大和强化,甚至把整个世界都看成消极的了。末了孩子罪责自己,把错误归结到自己身上,产生内疚紧张的感觉。
文中的家长和孩子沟通后,其表述的也是孩子的“对未来的没有希望,学业重、感觉没意思”等,有些模糊,对未来的什么没有希望?考试,事业,还是感情,人际?学业重具体是哪门学科?是学习困难比不上别人,还是考试焦虑?这是孩子被感情所左右了,一直在欺骗自己误入歧途。家长说,很留意对孩子的伴随和沟通,气氛一直很好。这一点确实非常有必要。因为这样孩子才可以畅通无阻地表达和沟通,但如何提高沟通的有效性也是门学问。不然也可能只是互相之间的“吐槽大会”或者是“感情宣泄”等。有互相赋能的环境但也要提高赋能的有效性。
其次,注重伴随的质量和有效性。如果孩子有了负性感情,伴随是必须的。但此时看看他是否必要伴随,如果他觉得此时家长对他的伴随只是对他提要求、给建议,提供各种方法去面对要解决的问题。那么此时,他可能就抗拒这种“伴随”了。
在做好了充分倾听的准备并接纳孩子的各种感情之后,咱们伴随孩子先和自己的感情相处一会,感受一下它的存在。然后,大概的理一理孩子感情背后的原因,给它们大致的分分类:是因为环境适应问题还是压力警觉造成的;是人际关系的处理,还是学业问题或者生活规划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复合型的问题。每一种问题的产生都可能是孩子们对该问题理解上的稚嫩或者经验的欠缺。信念上出现了问题自然会有感情上的问题。
举个例子,问题中家长提到孩子在一所很好的中学,孩子周围的学生都很优秀,如果要想表现突出,自然可能会产生很大的压力。表面看上去是学习压力,或者是能力上的压力。但其实根源不在学习本身,因为孩子之前的学习是不用家长太操心的。其压力的根源在于孩子在作比较,家长或者老师也在故意无意地作着比较……其实不管别人有多优秀,都不影响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虽然可能不够优秀,但是当他们能接受这种“不够优秀”而不会让它成为影响自己生理的绊脚石,自大努力前行的时候,就是一种生理健康的状态。
那么,遇到青春期的孩子,我们家长朋友是袖手旁观静待花开,还是做些什么成为孩子们的生理支撑呢?俗话说,我们能感受到的光阴静好,一定是有人在负重前行。所以我的观点是:默默耕耘后静待花开。
静待花开不是袖手旁观不作为而任其无序发展;也不是拔苗助长,控制孩子的方向。静待花开是一定要给孩子以高效的伴随和引导,因为此时的孩子是迷茫的,方向感的缺失来源于对自己的认识不够成熟以及对各种事物和挑战的陌生。但引导不是指导和控制,因为孩子的路毕竟还是要自己走的。比如当孩子遇到困难,想退缩,那就引导孩子退几步,但过后一定还是要鼓励孩子一口气往前再冲一下;当孩子难过的时候,可以哭,然后引导孩子擦干眼泪继续加油;如果孩子感觉到压力太大,不想动,那就让他休息一会,休息的时候引导他想想自己困在哪里,然后继续前行;当孩子被批评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低自负,自我否定,此时,引导孩子别把自己看扁,而是学习如何把问题看扁,提拔他们的价值感;当孩子赢得了鲜花和荣誉,要感谢大家的欣赏,因为有些孩子被称赞的时候,会不断对自己的优点和感情泼冷水,不断对别人的赞美和肯定产生质疑这种否定正面的思考现象,所以开心的感情可以有,但开心过后必要引导他们“你还是原来的你,独一无二”;当孩子面对自己的“失败”,也要引导他们感谢自己的努力,哪怕只努力了一点点。这样或许会让他们继续努力。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青春期对于每个孩子只有一次,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付出的方式或许必要随着孩子的变化而改变。没有耕耘,定不会有收获,但巧妙的耕耘则会带来更大的收获。
来源:扬子晚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2-20 10:51:35|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