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古以来,伊拉克都是一个是非之地,由于丰富的石油资源与各大国开展了许久的“爱恨情仇”的故事,与美国的是是非非最常被人提及。2003年美国借口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分子为由,发动伊拉克战争。说到底,美国就是借着反恐的机会,对反美政权进行一次大扫荡。
但在之后的日子中,人们似乎忘记了这个因战争而满目疮痍的国家。
和平的日子总是短暂的,明天和意外究竟哪一个先来,谁也无法预测,动荡不安的日子总在角落蛰伏,等候机遇,自我爆破。
北京时间11月7日,本应是共度立冬之日,可奈何浓浓的硝烟弥漫在遥远的中东上方。
7日凌晨,巨大的爆破声从伊拉克传出,伊拉克总理卡迪米在自己的住所,遭到了满载炸药的无人机实施的袭击变乱。但幸运的是,总理卡迪米毫发无伤,他的6名保镖却不幸受伤。
事发后,伊拉克部队以最快的速度对首都巴格达进行封锁,开启紧急戒备状态。从事发之日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组织“自报家门”,承认是该变乱的始作俑者。
卡迪米为了大局考虑,在交际媒体上发声,表示自己毫发无损,自己不停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伊拉克国家和人民,为了国家的安全,伊拉克人民要冷静和克制自己的行为。
仔细考虑,这件事情并没有表面上如此简单,背后的心思和细节需要深挖。但至少,表面上这两个细节还是值得深思的。
一、为何无人机直至首都上方?选择“绿区”之内?
伊拉克总理的府邸,坐落于首都巴格达的“绿区”之中,此地不仅有伊拉克政府大楼,还有包括美国大使馆在内的诸多外国使馆,是伊拉克最戒备森严的地方之一。
始作俑者为何要选择这个地方?又是如何突破重重防御直至总理府邸上空?
二、美国为何对此事极为关注?
事发后,美国第一个进行发声,表示这件事情是“激进主义的行为”,并表明自己乐意“帮助”伊拉克政府、若有需要,自己的军队也可给予支持。
要知道,在伊拉克设有领事馆的不只美国一个国家,可事发后美国第一个站出表态,直接表明和自己无关,是激进主义的行为,这到底是在带方向还是事实如此?
很显然,本次变乱始作俑者无疑是最受关注的问题。针对背景和时事进行分析,或许有这三种大概性。
1、伊拉克内部地区的某些极端组织
由于伊拉克本地政府十分杂乱,错综复杂,导致许多恐怖势力频频出现。在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伊拉克便形成了三大恐怖势力,分别为库尔德人、逊尼派、什叶派。其中,逊尼派的人口最少,只占总人口的15%到20%,什叶派约占总人口的60%,库尔德人占总人口的22%。
近几年闹得最欢的便是伊拉克的逊尼派,难道这就是所谓的“人少力量大”?
如果真是这部分组织,那该无人机为何胆大地出现在“绿区”这一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伊拉克附近地区的激进势力
又或许不是伊拉克本部发生的,而是其他激进势力的所作所为,例如伊斯兰武装武装力量,或者一些宗教的激进分子,近几年的势力也是直线上升。如若他们是始作俑者,那目的便是横插一脚,制造杂乱时刻,好收渔翁之利。
3、美国自导自演的“一出好戏”
这一结局或许是大部分人想看到的结果。在本年8月,伊拉克总理在拜访拜登时,就提出“逐客令”,希望美军撤出伊拉克,自己国家有实力应对激进组织制造的恐怖变乱。
但拜登并未同意,相反给伊拉克一个含糊不清的答复,称自己将在2022年的元旦,停止在伊拉克的作战任务。
很显然,美国是在给伊拉克政府画饼,他并不乐意撤出伊拉克境内,从而采取了迂回战术。在期限即将到来之际,美军便自导自演制造了这出“斩首案”,使自己仍然有理由继续对伊拉克实施控制,以便达到自己的目的。
因此,美军在变乱发生后第一个站出来发声,难免不让人浮想联翩。他自称与自己无关,将大众的关注点转移到激进分子身上,贼喊捉贼,颠倒黑白是美国惯用的伎俩。毕竟2003年为了制造战争,编造出“伊拉克存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分子”这一谎言,很难想象他不会重蹈覆辙。
如果真是这样,那伊拉克便要小心谨慎,提高鉴戒,防患于未然,可见之后的日子,伊拉克正于多事之秋,美国断不会善罢甘休。放眼世界,虽然和平与发展仍是这个期间的主题。但天下并不太平,马放南山,铸剑为犁的期间远未到来,只有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方可幸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