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家庭是复印纸,孩子是复印件,父母是原件。复印件的成品如何,取决于原件的质量。”
为人父母,应当时刻检束自己的行为。
当着孩子的面,不辩论,不抱怨,不说人是非,才是合格父母的表现。
1.不当孩子的面吵架
前些天下班回到家,已是晚上9点。
刚进家门,就看到邻居的孩子天天和我家文文玩得正开心,颇有些惊讶。
我记得这个时间,天天应该准备睡觉了,毕竟明天还要上学的。
不一会儿,天天妈妈来接孩子,看我一脸迷惑,才悄声对我说:“真是不好意思,这么晚了还打搅你们。可刚才我和天天他爸吵了一架,又不想让孩子听见。”
原来如此。
天下哪有不拌嘴的父母、不吵架的家庭,可真正懂得顾及孩子感受的,却少之又少。
邻居妈妈的做法,不禁让我冷静点赞。
对于大人来说,吵架也许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可对于孩子,却是不一样的。
动画短片《吵架的父母》里,为我们展现了父母辩论时,孩子眼里的世界。
辩论扭打的父母,犹如两头可怕的怪兽,面目狰狞,相互咆哮撕咬。
小女孩害怕地跑回房间,却惊恐地发现,布娃娃也变成了小怪兽,咬住了她的手。
照片里恩爱的父母,此刻也都变成了怪兽的模样,十分吓人。
小女孩的眼里,满是恐惧、无助和绝望。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家,是爱与温暖的传递通道,也是恨与伤害的传递通道。”
一个生活在父母恩爱的环境下的孩子,日后也会是阳光、自信的。相反,在父母吵架阴影下长大的孩子,他的人生常则是悲观和缺乏安全感的。
有这样一则新闻。
一个12岁的男孩,站在34层的高楼楼顶,情绪激动,想要跳楼轻生。
原来,男孩的父母经常在家里吵架,乃至会大打出手,有好几次还打到出血受伤。
男孩已经不是第一次产生轻生的念头了,面对父母再次的辩论,男孩终于心生绝望。
幸好,孩子捡回了一条命。如若不然,这对父母一定会追悔莫及。
有研究表明,相比于离婚,父母吵架对于孩子的伤害是最大的。
成年人的辩论,不管谁赢了,输掉的都是孩子。
父母的矛盾和冲突,对任何一个孩子来说,都是无形的伤害。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展现父母的愤怒,如果不可避免,也要第一时间安抚好孩子。
一个孩子最大的幸福,便是拥有一个和睦的家庭。
2.不对孩子抱怨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的主角克里斯,是位事业失败、生活穷困潦倒的业务员。老婆不堪忍受,离开了他和孩子。
因为没钱交房租,父子俩被房东扫地出门。
几乎身无分文的他,只能带着儿子去收容所,钻营一个睡觉的地方。最难的时候,他俩乃至睡过地铁里的厕所。
就算环境如此糟糕,克里斯依旧没有垂头丧气,更没有对儿子抱怨过一句。
在篮球场边,他对儿子说:“不要让别人告诉你,你不行,即使我也不可以。如果你有梦想,就要去捍卫它,努力实现它。”
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去抱怨眼下的统统,要充满希望地继续前行。
正是因为父亲的影响,面对如此窘迫的生活,儿子依旧可以坚定说出:“我相信你,爸爸。”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研究发现,生活在父母喜欢唉声叹气的家庭里的孩子,长大后容易对生活感到悲观、克制。
与之相反,在父母乐观积极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则对生活充满勇气、希望。
别总对孩子抱怨了,你的坏情绪真的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知乎上,有网友分享了自己的一个故事。
自己的妈妈是个爱抱怨的人,尤其喜欢抱怨爸爸。
长大后才发现,自己也变成了一个自卑且爱抱怨的人。
她几乎没有朋友,因为自己常向他们抱怨,毕竟没有人喜欢天天接收负面的情绪。
学习、工作也是一团糟,因为自己的时间都花在了抱怨上面。
当有了男朋友后,自己也像妈妈一样,喜欢抱怨他是如何不好、挑剔他的不足,终极导致分手。
现在的自己,因为害怕听到妈妈的抱怨,变得不爱回家。
总之,所有的统统都很糟糕。
正如网友说的:“爱抱怨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噩梦。”
每一朵向日葵都是朝着太阳的方向生长的,孩子也是如此。
父母要做的,不是一片阴云密布的天空,而是一个有温度的太阳,让孩子向阳而生。
3.不说人是非
中国有句古语:“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
茶余饭后,说咸道淡,是很多人的常态。
我们一边教育孩子要真诚,却一边在他们面前毫无顾忌地展现成年人的口是心非。
《小猪佩奇》是我家孩子非常喜欢的动画片,其中有一集让我印象深刻。
佩奇一家去猪伯伯家做客,路上,猪爸爸不停地吐槽,说猪伯伯睡觉时打呼噜的声音超级大。
猪妈妈批评他,不应该在孩子面前说别人的坏话,并让佩奇和乔治忘掉刚才的话。
饭后,佩奇和克洛伊一起玩木偶表演的游戏。看着克洛伊饰演的猪伯伯,佩奇忍不住问:“您是不是打呼噜非常大声啊?”
猪妈妈和猪伯母都露出了尴尬的表情,还好,猪爸爸和猪伯伯都睡着了,没有听到佩奇刚才的话,不然的话,场面会更加尴尬。
真是值得让人引以为戒。
孩子从来都是无所顾忌,口无遮拦的,父母人后的闲话,孩子往往张口就来。且不说这会让人尴尬,也会让孩子被别人疏远。
毕竟,哪个家长喜欢孩子和一个满嘴闲话的人在一起呢?
他人长短不能道,亲人是非更是不可说。
由于父母离异,姜思达自小就和母亲生活在一起。
母亲经常告诉他,父亲是如何的不好,总之没有一句好话。
每周末,父亲都会带他出去玩。这时的姜思达,又变成了父亲议论母亲是非的垃圾桶。
曾经信任的父母,如今却相互指责。一个事情,在姜思达这里,永远存有两个版本,到底谁对谁错,他不得而知。
姜思达说:“我对自己的至亲都做不到傻傻地相信,对别人更做不到。”
《原生家庭》这本书中提到:“孩子的世界很小,无论家长如何相对,对他们而言,家长仍是获得爱和安慰的唯一来源。”
当父母变得不再可以信任,孩子便失去了爱和温暖,变得不会信任,自我怀疑。
不当孩子的面说人是非,还给他们一个充满阳光和希望的世界,保存他们内心的美好,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父母在儿童面前是怎样的人,取决于儿童从父母的榜样中,怎样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的一言一行,家庭的环境氛围,都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愿每位父母,都能调好孩子成长的底色,让孩子的未来绚丽多彩。
文 / 阿拉是神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