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州,刘三姐的故乡。秀美山川和多民族杂居形成了这里独特的气质与饮食文化,千年流淌的下枧(jiǎn)河里鱼类丰富,为了宜州人民的味蕾增添了许多美味。
烧烤,人类最原始的烹饪方式,中国人的烧烤菜单上包罗万象,但永远不会缺少一道烤鱼。重庆烤鱼风靡之时,宜州人固守着自己烤盘里的那条鱼,他们说,无烤鱼,不宜州。
无数个夜晚,下枧(jiǎn)河里的鱼跳上烤架,翻滚身躯,香味在街道间飘散,快乐在人们口中蔓延。同样迷恋宜州烤鱼的,不单单是宜州人,还有那些异乡人。
异乡客中,最出名也最落寞的莫过于九百多年前那位被朝廷除名羁管辗转来到宜州的老者,黄庭坚。
宜州风光俊美,山川秀丽,加上当地淳朴的风情,黄庭坚很快喜欢上了这里。
相传,有一次黄庭坚来到下枧(jiǎn)河畔,想找条船游览沿河风景,却被一股奇特的鱼香吸引。他寻味而至,在河边看到一个渔翁正在生活烤鱼。
渔翁在竹板上铺好竹叶,把鱼平铺在上面,鱼上面也铺上竹叶和竹板,捆紧以后就开始烤鱼,见此情景便心生疑问,渔翁见他对自己的烤鱼十分有兴趣,就要他一起品尝烤鱼。
黄庭坚一打开竹板和竹叶,立即鱼香扑鼻,吃上一口,鱼肉鲜嫩,浓香馥郁,鲜厚味长,他被眼前的美味征服,连忙向旁边的渔翁打听,才知道这叫竹板鱼,是当地船家为了讨生活必不得已的吃法。
原来,宜州人民的祖辈在河里面把鱼打上来,就在河滩上搭灶起火,而河边遍地都是竹林,于是就把竹子砍下来夹着鱼就地烧烤。
回去后,黄庭坚就把这种竹板烤鱼的方法说给朋友们听,于是,众人纷纷效仿。
此后,竹板烤鱼的方法一直在宜州流传,由于这种烤鱼风味独特,制作简单,因此,始终受到人们的青睐。
竹板夹鱼的竹子选用楠竹,楠竹纤维精致,竹片厚,韧性好,不易开裂,结实耐用。
切好的竹板用水浸泡,以防烧焦、烧断。
烤鱼通常用野生的罗非鱼和骨鱼来制作。两斤左右的鲜鱼,肉质细嫩,口感好。
腌鱼的调料水用柠檬、啤酒、料酒等特制,以此增加鱼的风味。
烤鱼时要用文火烤制,这时需要的就是耐心。
宜州烤鱼的特色之一在于它与众不同配菜和调料。
鱼腥草可以解腻,萝卜酸、木瓜酸和蕨菜可以开胃,用二十多种佐料粉熬制的调料,使烤鱼香味更上一层。
鲜、香、辣,构成了宜州烤鱼的重要味道,令人尝后回味无穷。
(图片泉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