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79|回复: 0

贷款利息国家补,普通人该不该借这笔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4 小时前|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7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实施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会议指出,对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进行贴息,有利于通过财政金融联动的方式,降低住民信贷成本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更好激发消费潜力、提升市场活力。
就在前一天,中心政治局会议指出,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充裕,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行。会议夸大了要有效释放内需潜力,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在扩大商品消费的同时,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保障改善民生中扩大消费需求。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表示,这两项贴息政策,可以视作金融领域的“国补”,对于有切实消费需求的住民而言,能够有效减轻其信贷负担,而对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的贴息政策,则是对服务型消费加大支持力度的重要体现。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何代欣表示,“这两项贷款贴息政策,分别从供需两端发力提振消费。”其中,对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进行贴息,有助于为相关经营主体提供更多支持,扩大优质服务供给,进一步促进服务消费。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近期也发表观点称,不同于一般商品符条约质化供给增加、代价下降的供需规律,服务消费呈现差异化供给扩大代价上升的订价逻辑,有助于推动物价循环上行。
而正当“金融国补”这个新词悄然刷屏时,许多人第一反应是困惑——国家要补贴我借钱消费?翻开政策文件,密集的术语背后,实在是一场关乎普通人钱包和小微生意的重大变革。
财政扛旗,金融协同,双轮驱动激活消费

金融国补简单说就是国家财政掏钱补贴贷款利息,让老百姓借钱消费更便宜,让服务业小老板借钱经营压力更小。这并非孤立政策,而是2025年《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的延续,其核心逻辑是:“需求端+供给端”双向发力。
从需求端看,更多是面向个人消费者,主要的适用场景为买车(含新能源)、买家电、购置家具、文旅消费等线下大额支出。补贴力度包括财政直接贴息1-2个百分点,目标让现实利率降至3%以下,单户累计最高省1万元。
从供给端看,适用对象更多是餐饮、零售、文旅、家政、养老五大行业的小微企业和个体户,可以按贷款限期享1-2个百分点贴息,融资成本最低可压至3%左右,额度支持也提升到了单户贷款额度上限500万元,目标是鼓励小店“敢扩张、大胆经营”。
政策有效期明确至2026年6月30日,但业内普遍判断,热门行业的贴息额度可能提前耗尽。一位银行从业者坦言,“贴息政策不是永世的,时间有限,一开始银行为了完成指标,都会偏放水模式,指标完成后口子就会陆续关起来。”
此外,还有相关政策包括全年3000亿超长期特别国债分四批下达,前三批分别是1月810亿、4月810亿、7月690亿,目前均已到位,第四批690亿将于10月发放,以旧换新全国截止日为2025年12月31日。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称,贴息政策是财政和金融政策协同联动的重要方式。在当前形势下,金融对于提振消费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更关键的照旧财政政策,比如今年消费品“以旧换新”动员消费回升的背后是超长期特别国债的支持。当前财政与金融的协调可能照旧要以财政为主,金融政策则为财政政策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情况。
金融国补遇“玻璃门”,银行困在“安全区”

在国常会进行部署后,工、农、中、建、交、邮储六大国有行火速表态。工商银行表示承诺优化流程、简化手续,具体细则将通过官网、网点、公众号公布;农业银行夸大“精准高效直达千企万户”,简化申请流程,确保资金合规;中国银行开始着力推动政策红利“直达消费者和经营主体”;建设银行表示已在年初就启动“提振消费扩内需”专项行动,将让市场参与方更便捷获得红利。
然而在这样表面热火朝天,落实的阶段也出现了一些无形壁垒,即日常常见的一些个人或小微企业在银行看来也不一定是“稳定可授信”的。据一位上海网约车司机近期向巴伦中文网反馈,在听说了这一政策后,他马上向银行申请想用低息贷款置换网贷买车,却因“收入颠簸、征信瑕疵”等理由被银行拒之门外,期间有贷款中介向其表示需要千余元的“沟通费”才有可能促成置换。
对此,巴伦中文网咨询了对金融国补有进行表态的银行,某国有行客户经理表示,在政策刚开放时,银行内部的审批流程和条件还没办法一下子就放宽,还需要一段时间进行调解,当时,该网约车司机可能是因为之前有过不良授信记录导致银行对其的审批从严,建议可以更换银行或者等政策窗口进一步放开之后再重新申请。
从银行的角度看,银行的信贷部分确实存在一定的苦衷。2025年一季度银行业净息差仅1.43%,早些时日,某股份行高管向巴伦中文网表示:“预计到今年年底银行业净息差还将再降10个基点。”因此对于越来越在意风险敏感度的银行,自然倾向将这部分低息资源优先塞给公务员、国企员工、外企员工等“安全群体”,而新市民、个体户则有可能被“隔绝”在外,被迫转向利率较高的贷款。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高政扬点出关键:“银行需在控制风险条件下,简化流程,降低住民及小微企业获取门槛。”但如何让政策穿透“末了一公里”仍是待解困难。
市场上出现了争议:需求端真的敢花钱了吗?只管金融国补的政策意图很清晰,在于降低信贷成本,释放消费潜力。理论上,现实利率压到3%以下,对购车、换家电等大宗消费是强心针,但消费者信心仍显谨慎。一位京东家电销售员向巴伦中文网表示,对于有需求的客户即使没有国补也会原价购买,而对于需求模糊或者不着急的置换的都在等国补,然而在国补断档后,门店客流明显减少,顾客对代价敏感度陡增,希望8月政策公布后销量会得到改善。
当然,也有夺目的消费者在盘算套利空间。就有网友直言:“如果消费贷降到2%以下,我肯定拿出来,把现金去还3%的房贷。”这虽非政策初志,却折射出民间对资金成本的极致敏感。
按照这个思路看,通过财政补贴贷款利息,鼓励贷款刺激消费的金融支持消费在今年3月份也实施过,当时公布的消费贷新政,将贷款利率降低到3%以下,最低达到了2.49%,但在一周后就被叫停了,正是因为低息消费贷可能会被挪用来置换房贷或者经营贷。因此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就被快速叫停,但是,不能因噎废食,金融提振消费可以鼓励有钱人消费,可以鼓励年轻人消费,对于目前有消费需求以及消费能力的人,都要对其进行刺激。
本轮补贴相比3月的“放松”更多在于堵住或者说是缩窄了挪用置换的口子,通过前置的降利率改为后置的贴息。用通俗的话来说,以前消费前先去申请贷款,申请下来怎么用,虽然说有监管,但是很多时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现在的消费贴息,则是要在具体消费过程中享受贴息,或者消费之后凭借凭证申请贴息,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低息消费贷被挪用。
而对于供给端,他们真的敢投资了吗?对服务业小微企业,国补的1-2个百分点的贴息是实打实的减负。财信金控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分析,这能“缓解流动性压力,为设备更新、服务升级提供低成本资金”。政策精准锚定“生产强、需求弱”的布局性失衡,试图修复服务业现金流。
但现实却没有那么理想,资深金融政策专家周毅钦指出,服务业“轻资产特性使传统信贷产品难以满意其融资需求”。当银行风控模型仍依赖抵押物和稳定流水,收入颠簸的网约车司机、初创小店如何跨过门槛?政策善意可能在冰冷的算法前止步。因此业内人士也向巴伦中文网表态,本轮补贴修补了一部分上轮政策的漏洞,但是政策出台后照旧存在一部分缺陷,本轮依旧可以看作一次“实验”投放,因此在期间会出现调解或者叫停的可能,其中遇到的难点也会成为下一轮政策需要整改的重点方向,因此有需求的消费者应当尽早响应。
破壁“末了一公里”,金融国补的精准滴灌与普惠之困

从一众专家的角度看,本轮金融国补是“精准滴灌”与模式的创新。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建议“将贴息嵌入消费场景,实现一键申请”,并强化与以旧换新等政策协同。财信金控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从微观、中观、宏观三维度肯定政策价值,夸大其“财政精准滴灌+货币布局性宽松”的协同放大效应。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高政扬也提醒了银行需“建立贴息资金穿透式监管系统,防范套利风险”。
百姓对于这一政策的见解更多是期待与疑虑交错。大部分的看客和消费者表示“发肯定比不发好”,但仍有一部分戏称政策或将增加杠杆风险。对于类似前述网约车司机的消费者,困在高息网贷与银行门槛间,中介收割的“沟通费”成为沉重附加成本。
兴业证券宏观政策解读专家向巴伦中文网总结,金融国补要避免成为“空中楼阁”,需直面三大挑战:一是资源错配,防止低息贷款在金融系统“空转”,却流不进小微血管;二是执行穿透,需要破解“末了一公里”审批壁垒,避免“贴息雨露只流转于安全区域”;三是需求提振,贴息是本事,根本仍需修复住民收入预期与消费信心。
国家支持百姓消费的诚意已摆在桌面,但网约车司机的困境只是政策波及的一角,当普惠政策触不到真正需要的人,再强的预期也可能落空。将来政策或者需要更锐利的创新考量:能否将部分贴息转为“风险补偿池”,鼓励银行服务下沉?或鉴戒“以旧换新”模式,让补贴直补用户账户……金融国补不是万能药,却是一次朴拙的相邀,约请每一位消费者敢消费、敢投资。(本文首发于Barron's巴伦中文网,作者|李婧滢,编辑|蔡鹏程)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806A081WV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