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曾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虽然把本身的不幸人生“归罪”于原生家庭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但我们却不能忽视心理学家们给出的依据——在患有精神疾病(对象主要是抑郁症患者)的个体当中,有50%左右的人是在幼年或者少年时期(14岁以前)受到过精神方面的创伤。
如果这句话(结论)成立,那么,这个人到底在“治愈”什么?
究竟是什么样的“伤口”,需要一个人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治愈”?
文 | 陈老实YOLO
编辑 | 神逗奶爸
先讲一个最近的事情。
前几天,儿子所在的幼儿园组织了一次“防拐骗演习”活动,我有幸被邀请过去当“骗子”,具体过程我会另起一文,这里只讲我儿子的表现。
其实,入园这两个月以来,我们几乎天天都会问儿子在学校学了什么东西,小家伙给的答案永远都是“安全知识”。
他会很认真地告诉我一些安全常识,包括但不仅限于不能吃陌生人给的吃的,不能要陌生人的玩具,不跟“坏人”做朋友等,说得煞有其事!
在参与活动之前,我们很好奇:他到底会不会被“骗”呢?
结果是,他们班有三分之一的小朋友被“骗”出来了,他也是其中之一。
我大致能想象到,这些被成功骗出来的孩子,自然是要被老师重点“教育”的。
当天接他回家的时候,我问他:“你今天怎么被骗出来了呀?”
你知道他说啥?
他说:“你能不能不要说我了?”
为了让他“长记性”,他妈妈又给他叮嘱了一遍(实属常见操作),他很不耐烦,只说他知道了。
这照旧当天,他第二天的表现更加的“可气”。
放学接到他的时候,门口有个卖零食的(第二天就被赶走了),那个人很让人“无语”,不停地让路过的小朋友“试吃”。
我当时刚好接到一个电话,我儿子趁我不注意就把别人递给他的一块儿零食放嘴里了……
试问,如果是您,您会怎么处理?
然后重点就来了,我还算很含蓄地提醒他:“你认识刚才的那个阿姨吗?”
结果,本来很高兴、很兴奋的他,立马就把脑袋耷拉下来了,有些委屈地说:“对不起……”然后,他又抬起头,用祈求的眼神看着我,说:“爸爸,你别说我了好吗?!”
三岁大一点点的他,已经可以理解我的言外之意了,而且也已经有强烈的自尊心了。
说到这里,您可能还不以为意。
那么,我们不妨回忆一下本身的成长经历或者做父母之后的育儿点滴:
您有没有被父母“恨铁不成钢”的态度以及不信任的言语严重否定过?
您有没有为孩子的“屡教不改”而无语,感到不高兴甚至对他发脾气?
这里,我想说的是:明摆着的问题都不是最可怕的问题,最可怕的、最易伤人的且对人伤害最大的,恰好就是那些我们不以为意的东西!
万万别以为孩子小,就真的“没心没肺”、“没脸没皮”!
不是孩子聪明与不聪明的问题,有些东西,是先天就具备的,是本能!比如人都盼望被肯定、被信任、被鼓励。
万万别以为孩子小,就保存不了幼时的记忆!
孩子与父母的交往模式,会折射到他今后几乎全部的人际关系里;模仿父母而来的行为模式,会让孩子一生都“挥之不去”;孩子年幼时的心理缺憾,会让他下意识地去外面寻觅!
来自原生家庭的这3种“伤”,有人用尽一生都未曾治愈
一、不好好说话的“伤”,不会与他人相处
就拿我儿子的事情来说,我以为的很高明的、很委婉的、很含蓄的那句提醒(你认识刚才的那个阿姨吗?),实在是有些“阴阳怪气”!
父母们貌似都有一个习性,就是把孩子的错误指出来。
但是呢,又怕说话太直,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就会下意识地“拐弯抹角”起来。
现实上,作为成年人,我们其实更喜欢别人能就事论事,盼望别人能直话直说,一些拐弯抹角的话,更难让我们接受!
孩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父母的这种“善意”其实是不合理的,其一是这种方式很容易引起心智不成熟的孩子的叛逆,其二是孩子会学到这种说话方式,要么不懂直接表达心意,跟人说话时也这么“阴阳怪气”。
总结起来就是:孩子会不懂如何与他人相处,不懂得处理人际关系。
二、不被认可的“伤”,不会与本身相处
有孩子之后,特别是孩子慢慢长大之后,如果说对孩子没有期望,是不太可能的,“望子成龙”几乎是天下全部父母的心思。
然而,孩子之以是是个孩子,不是他们愚蠢,而是他们“无知”——他们的成长步调很难跟父母期望中的一致。
其实,“屡教不改”是孩子的常态,“恨铁不成钢”也都是父母的无奈。
但这些,都是对孩子的一种否定甚至可以说是不信任,如此地催促孩子成长,对孩子来说其实是一种伤害。
在这种氛围中长大的孩子,一样寻常都很擅长几件事情:自我反省、自我否定、自我攻击!
自卑是刻在他们骨子里的,他们不会与本身相处,如何“自我和解”是他们一生都在攻克的困难!
三、过分理想化的“伤”,不会与世界相处
我们都非常盼望本身能一直处于一种状态:可以心无旁骛地做一件事情!
无奈的是,这种理想状态是基本不可能存在的。
除了极少部分的艺术家可以本身独立完成一件事情,我们大部分人想要成事,都是需要与人合作的。
也许你很专业、很厉害,你对本身要求很高,以是,你也盼望别人也能够用高标准约束本身。
但是呢,你往往很难调动你身边人的积极性,你总是被各种各样的人“拖后腿”。
有人等着被鼓励、有人等着被奖励、有人等着被安慰、有人有事没事闹情绪……
遇到这样的人,你只会很无语,因为在你看来,他们可能连最基本的职业操守都没有,你会感觉身边都是“一滩烂泥”。
每个父母貌似都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即便本身什么都不行,也都盼望本身有一个完美的孩子——他们会下意识地对孩子有更高的要求,孩子如果不能达成,他们就会去否定。
以至于孩子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了这种思维,过分理想化,总盼望本身身边的全部人(领导、同事、父母、配偶、孩子等)都是最理想的。
然后在一定的“事与愿违”之后,他们会发现这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上的人简直太糟糕了!
结语
严格意义上讲,“精神疾病”这四个字用在我们大多数人身上是不合适的,但“精神内耗”却是制约一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我们这些看起来正常的芸芸众生来说,我们在“治愈”的,无非是当认知能力到达一定程度(比如看清自身缺陷)之后,与旧习惯和旧观念相抗衡时的“拧巴心理”。
而“治愈”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从“三观尽毁”到新的三观创建起来的过程。
心理学家给出这样的结论,只是因为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了解都是从父母开始的、一个人最初的“三观”也多是从父母那里“复制”而来的。
当一个人慢慢长大,发现这个世界似乎从来就不是“小家”里展现出来的那个样子,他便会想办法去顺应——他只能去改变本身。
这个时候,他从原生家庭带来的固有行为模式(习惯)和固有思想观念就会受到冲击,他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去抗衡内心对未知世界的“恐惧”,用大量精力去纠结“可不可以”(以新的方式应对世界)。
以上3种来自原生家庭的“伤害”,看似不起眼,但很多人用尽一生都未曾治愈!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