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1532|回复: 20

学会了这些“读心术”,还怕治不住一个熊孩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2-3 18:40:20|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如果能够以心理学的眼光回顾当年的时光,或许会对自己有更深的认知。
家里有小孩的家长大概都会有所感受,儿童的心理是最难揣测的。有可能这一秒还乖得像个小天使,下一秒就突然变身“熊孩子”。
我们怎样才能了解到这些天使与恶魔的混淆体到底在想什么呢?来学一点发展心理学吧!

儿童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以前称之为儿童心理学。不过现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包括了人类从出生到去世的全过程。
在文艺复兴时期,以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为代表的哲学家们就已经在思考,儿童除了身材之外,到底和成年人有什么不一样?大人应该怎样对待儿童?
1762年,卢梭写出了天下上第一部解读儿童心理和讲述儿童教诲的书籍《爱弥儿》。主角是一个叫爱弥儿的男孩,从他出生谈起,按照年龄顺序分成幼年、童年、少年、青年和成年五个阶段分别阐述,把自由、平等、泛爱的理念贯穿在了教诲过程之中。书中对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还是以感性认识为主,并没有使用科学的观察和实行方法。

让-雅克·卢梭
在卢梭之后又相继有许多学者参加研究进程。其中就包括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他在对一个孩子长期观察和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在1876年写出了一部《一个婴儿的传略》。
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儿童心理学家是德国人普莱尔(William Thierry Preyer),他在对自己儿子从出生到 3岁的全过程进行系统的观察之后,在1882年写出了《儿童心理》,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本被公认的科学、成系统的儿童心理学专著。儿童心理学就此诞生。
《儿童心理》包括三部分:儿童感知的发展、儿童意志(或动作)的发展和儿童理智(或言语)的发展。书中,普莱尔不但记录了他每天对儿子心理状态的观察效果,还记录了许多比较科学的心理实行,这也是历史上最早在儿童身上做的心理实行。
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时间仅比冯特创立科学心理学晚了3年,很难从一般心理学汲取理论成果,当时就连最早的构造主义心理学和机能主义心理学都还未成型,让儿童心理学有了几分蛮横生长的味道。
青春期
紧随普莱尔之后,儿童心理学早期最重要的研究者当属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霍尔(Granville Stanley Hall)。他年轻时在欧洲学神学,直到1874年30岁时读到冯特的《生理心理学》才突然发现自己的真爱是当时新兴起的心理学。

斯坦利·霍尔

于是来到哈佛大学跟随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威廉·詹姆斯学习,并拿到了美国心理学界的第一个博士学位——就连他的老师拿的都是哲学博士。他再次漂洋过海来到德国莱比锡大学投奔冯特门下,成为横跨机能主义心理学和构造主义心理学两大流派的第一人。
跟随冯特学习两年之后,霍尔发现构造主义心理学不是自己的菜,之前学的机能主义心理学也没多大兴趣。他最关心的是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过程。然而对于冯特来说,任何偏离了对成人心理元素研究的心理学都是“大逆不道”的,于是霍尔只得再次回到了美国。
他回国之后,先是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担任教授并造就出了包括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之一约翰·杜威在内的一大批心理学人才。接着又受邀担任克拉克大学校长。1892年,霍尔走上了人生巅峰,由他主持筹办的美国心理学会正式成立,他也获选为第一届主席。
霍尔的发展心理学观点来自于达尔文的进化论,以为人类从出生到成年时期的成长过程,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发展和进化过程。霍尔把自己的这套发展心理学观点称为“复演论”,意思是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史实际上是在偶然中模仿人类的进化历史。
在1904年出版的著作《青春期》(Adolescence)中,霍尔把13~23岁的心理发展也拉进了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范畴,将其定名为“青春期”。
按照霍尔的复演论观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狂风骤雨”一样的心理剧变期。他以为青春期是一个伴随着强烈心理冲突和情绪波动的躁动阶段,就像夏天的天气一样随时都可能出现狂风与骤雨交加的心理变革。霍尔还以为,青少年特别容易在快乐和痛苦之间摆动。他指出:“过得快乐被以为是一种不可剥夺的权利;青少年为了快乐而生活,不管是享乐主义型的,还是唯美主义型的。”
我们会发现青少年特别容易感受到快乐,一本悦目标小说、一部精彩的电影、一场酣畅的球赛或者一次浪漫的约会都会让他们开心得仿佛飞到天上。然而青少年的压抑和苦痛也来得同样快,老师和家长的几句批评或者路人一个鄙视的眼神都可能让他们以为人生黯淡无光。

霍尔对青春期心理标题的论述可谓超前,直到今天依然在指导青春期教诲工作,这也是霍尔被世人铭刻的最大原因之一。他在暮年又对老年人的心理标题产生了兴趣,于是写了专门研究此标题的《朽迈》,让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充到了全年龄段。
儿童心理八阶段说
同一时代的另一位心理学巨匠也对发展心理学的进步做出了庞大贡献,他就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他有针对儿童心理发展变革的“五阶段说”。他的理论后来被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所继承,发展成了更为科学和规范的儿童心理八阶段说。

爱利克·埃里克森
埃里克森的老师就是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埃里克森属于精神分析学派的一员,不过从他的理论中看,其受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明显更大。
1950年,埃里克森出版了著作《儿童与社会》,改掉了弗洛伊德以“性驱动”为主要内因的心理发展学说,以为尽管这八个心理发展阶段由遗传(内因)决定,但是能不能度过这些阶段却由社会环境(外因)决定。
儿童心理八阶段说:
第一阶段:婴儿前期(0~2岁) 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简朴来说就是婴儿要学会信任自己身边的家长或者监护人,相信自己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
第二阶段:婴儿后期(2~4岁) 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羞耻感。简朴来说就是这个阶段要学会自己控制自己的身材做自己想干的事。
第三阶段:幼儿期(3~6岁) 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简朴来说就是这个新阶段要学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发现天下。
第四阶段:童年期(6~11岁) 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简朴来说就是这个阶段要在学校里好勤学习,不要贪玩。
第五阶段:青少年期(12~18岁) 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简朴来说就是这个时候的孩子需要搞清晰“我是谁”这个标题。
第六阶段:成年初期(18~25岁) 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制止孤独感。简朴来说这是一个交往朋侪和爱人的阶段,而且有可能会步入婚姻的殿堂。
第七阶段:成年中期(25~50岁) 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制止停滞感。简朴来说这时候人的生命意义已经不再限于自己一个人,而是要考虑家庭、工作和社会。
第八阶段:成年后期(50岁以后) 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制止失望或讨厌感。简朴来说这是人最后总结自己一生的阶段。
每个人身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同,经济条件也不一样,家长或者监护人给予的关怀与照顾也千差万别,所以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严格地在同一年龄段处于同样的心理状态。有的人在幼儿时期(第三阶段)因为家长过于溺爱,连饭也不让自己吃,就有可能直到6~7岁还未能“获得主动感”,无法进入童年时期(第四阶段),也就是所谓的“晚熟”。

图源 pexls

不过必须指出的是,不管是五阶段说还是八阶段说,都和精神分析学派很多的理论一样,仅建立在对某一些个案的临床观察和治疗,以及自己的总结和思辨基础上,并没有经过严格的实行验证。


“发生认识论”
真正建立在科学实行基础上,并获得举世公认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当数20世纪30年代瑞士心理学大师让·皮亚杰(Jean Piaget)创立的“发生认识论”。他也被以为是迄今为止最伟大的一位儿童心理专家。

让·皮亚杰
1896 年,皮亚良好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位大学教授,母亲则是虔敬的天主教徒。富足的家庭和开明的父母给他提供了从小打仗哲学与自然科学的机会。
在皮亚杰的传记中记录了一件童年趣事:某天,他在地上捡到了一只长着纯白羽毛的小麻雀。进行了细致观察后他判断麻雀患上了白化病,然后他写了一篇“研究”文章寄给了一家名为《冷杉树》的自然科学杂志。文章居然被登载了出来,他也就此进入了纳沙特尔博物馆馆长的视野。小皮亚杰收到了一份邀请函,馆长邀请他帮忙收集软体动物的标本。对馆长而言,这可能只是提携后进的举手之劳,却没想到皮亚杰就这样一只脚迈入了科学的大门。
此后的两年,欧洲很多自然科学期刊都收到了一些关于软体动物的研究文章,这些观察细致、观点犀利而又充满朝气的文章引起了欧洲生物界的一阵惊叹。这些文章竟然出自一位十几岁少年的手笔。皮亚杰19岁就获得学士学位。22岁凭借一篇研究软体动物的论文,拿到了生物学与哲学双博士学位。
此后,皮亚杰把兴趣方向转向了心理学,经过数年苦读,不管是精神分析学派、举动主义分析学派还是格式塔学派的心理学知识全都来者不拒。
和很多发展心理学的同行一样,皮亚杰也对自己的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进行了大量的观察、扣问、心理测试以及科学实行。
皮亚杰设计了很多既风趣又不会留下心理阴影的儿童心理实行,其中有一些早已经成为了经典。在大量临床观察与实行的基础上,皮亚杰提出了自己的发展心理学观点。他以为人类心理的发展过程既受到内因(比如遗传)的影响,也受到外因(外界环境、社会文化氛围等)的影响,两者是相互作用拧成一股绳子的,相互依存缺一不可。而且随着人的成长和环境的变革,人类的心理功能也会一直变革。

让·皮亚杰
皮亚杰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成了四个阶段,不过跟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都不同,他的划分方式是根据儿童的认知结构来做的,又因为他的自然科学被页粳带有非常深厚的“科学感”。
第一个阶段叫感知运算阶段(感觉—动作期,Sensory motor Stage,0~2岁),这个时候小婴儿只会通过身材运动来感知这天下,所以你会看到婴儿把人和自己能够得着的东西填到嘴里尝,他并不是为了满足“口唇性欲”,而是通过皮肤来感知。
第二个阶段叫前运算阶段(前运算思维期,Preoperational Stage,2~7岁),这个时候的幼儿开始学会用一些“符号”来代替自己感知到的天下——比如用“妈妈”代表那个经常喂自己吃饭、给自己穿衣服和帮自己拿小书包的人。也是这个时期,儿童才真正掌握了说话的本领,知道了自己说的话代表什么。不过,正如皮亚杰水杯实行所揭示的那样,他们的思维当中还没有“运算”和“相等”这些概念。还在以为全天下都在围绕着自己转。这一阶段差不多相当于学龄前。
第三个阶段叫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算思维期,Concrete Operations Stage,7~11岁),这个时期儿童懂得了一杯水不管倒进什么形状的杯子都还是那一杯水的“守恒性”,知道了天下很大自己只是一粒灰尘,会把小学应用题列成算式来盘算了。不过,这个时候他们依然要靠一只苹果两支香蕉等具体的东西来代替数字,还不会用x和y这些字母代替。
第四个阶段叫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思维期,Formal Operational Stage, 从11岁开始一直发展)从大概小学5~6年级开始,儿童开始学会了逻辑思维、学会用未知数列方程,思维形式上其实已经跟大人相差无几了,此后的发展不再是跨越式的,而是一点一点地线性发展。
<span />
<hr/>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态度
<hr/>泉源:原点阅读
编辑:牧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2-8 04:26:38|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很不错,期待后续更新[鼓掌][鼓掌][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2-4 07:17:42|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实话,我从来都没有深入想过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4-15 10:13:27|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完感觉自己错过了一个亿,人家爸爸不是全职都能通过细微观察总结并形成研究,我全职带娃这么多年,天天带天天也想着怎么提高孩子的各方面发展,也观察情绪变化和使用不同方法方式处理的结果,然而我都没有系统记录下来,没有形成实验数据去思考分析[捂脸],之前也没有去研读这些学者的书籍,当时根本不知晓,早点知道这些知识,说不定我也会去有针对性的观察记录,说不定也有自己的新见解[捂脸][捂脸][捂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2-4 07:19:08|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真的,我小儿子刚上一年级7岁,六岁时就自己说过,他感觉这个世界就是为他存在的,他是世界的中心。[捂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2-4 20:23:26|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婚姻里的家产也得分清楚,自己还是要顾好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2-5 13:36:59|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党,读心术在哪里[捂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2-4 20:32:02|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怕治不住一她个熊孩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2-5 17:28:18|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2-5 12:00:26|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