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起适当延长男性育儿假、发起逼迫男性陪妇女休产假一个月、发起将男性的带薪陪产假增长到30天至42天……2022年中国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们提出给中国男性增长假期的发起,引发关注。
图为青海省一医疗机构医护职员关照婴儿。(资料图) 孙莹 摄
在中国鼓励生育三孩、各地纷纷增长女性产假的背景下,上述发起的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促进男性承担更多育儿责任,二是减少生育带来的女性就业鄙视。
现在,中国女性产假与男性陪产假天数存在较大差别。全国各地产假范围大概是128天至190天,而男性陪产假在7天至30天。
全国人大代表、温州大学研究员蒋胜男认为,女性产假和男性陪产假之间的天数差别进一步加大,大概加剧女性因生育遭受的就业鄙视,同时不利于进步男性对育儿活动的参与度,进而降低职业女性的生育意愿。为了给男性更多的时间照顾产妇和新生儿,发起将男性的带薪陪产假增长到30天至42天。
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首义状师事件所主任谢文敏发起,鼓励各地结合现实增设生育二孩奖励性产假。男性也要陪同生育的妇女休产假一个月,并且这一个月还应该逼迫实行,让男性同胞共同承担养育孩子义务。
随着这些发起冲上热搜,也引发了中国网友热烈讨论。支持者认为,这有助于重塑家庭内部的育儿责任分工,避免“丧偶式育儿”,减轻职场对女性的鄙视。反对者表示,效果恐怕并不理想,有多少男性会真的在家带孩子而不是做其他事情,对于减轻女性就业鄙视也没有直接联系,而且大概会造成家庭收入减少。
当前,中国女性对于家庭和育儿的时间投入更多。2018年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显示,每天居民家务劳动平均时间,男性为45分钟,女性为2小时6分钟。居民陪伴照料孩子生活的平均时间男性为17分钟,女性为53分钟。
2021年12月28日,甘肃省妇联保育院的孩子们观看兰州市野生动物优秀摄影作品科普巡展。(资料图) 徐雪 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央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冯文猛对中新社记者表示,受到传统观念下对家庭分工形成的惯性思维以及社会分工中性别现实差别的影响,当前中国男性参与家庭育儿情况总体上确实亟待改善,需要进一步提升男性参与育儿的积极性,让更多人认识到育儿不只是女性的责任,同时推动相关制度完善,以形成更好的家庭育儿情况,提升育儿质量。
冯文猛指出,推动增长男性育儿或陪产假期,一定水平上可以进步男性育儿参与度,但从国内外的既有实践看,只从量上进行天数设置,在男性相关技能培训以及劳动、薪酬和社会保障制度尚需配套完善的情况下,实行会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要客观看待育儿中的男女分工差别。男性育儿或陪产假期的时间设定,需要根据男性现实能够发挥的作用而定。假如男性休假只是在家中待着,无法起到对女性育儿的替代或增补作用,反而是一种人力资源浪费,也会增长家庭和社会的成本。
图为青海省官方组织的招聘会现场。(资料图) 孙睿 摄
二是增长男性育儿假期跟减轻女性就业鄙视并不能简单画等号。影响女性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现实中,即使在不需要育儿或已完成育儿的女性群体中,也存在着就业待遇不尽相同的问题。接纳“我来不了,让你也来不了”的做法,并不有利于解决性别中的就业鄙视问题。
三是需要有相关制度的配套。从现有实行男性育儿假期的地方实践看,由于缺少可操作性的制度安排和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男性休假的成本往往由单元自行承担,因此面临落地难的问题,假期成为“纸面福利”。
冯文猛认为,建立好生育友好型社会,彻底消除就业中的女性鄙视,要长期坚持并综合推进相关制度的改革完善。在尊重天然差别、提升社会团体人力资源使用效率的前提下,改变男性在育儿中缺位的情况,实现育儿的性别平等。
资料:中国消息网
编辑:宋鸽
校对:赵慧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