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久前,广东高州市教育局发了一则通报,起因是刘某某等13名公费定向培养对象因个人原因拒绝履行或继续履行他们与高州市人民政府签订的《广东省公费定向培养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协议书》。依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公费定向培养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中小学老师履约管理工作的通知》(粤教师函[2021]15号)及协议书规定,对刘某某等13名公费定向培养对象的违约行为予以通报。
附件内容显示,13名培养对象均为研究生学历。据悉,这并非公费定向毕业生违约的首例,此前,广东陆丰市教育局、广东雷州市教育局、福建莆田市教育局也曾相继发布过针对类似学生的通报。
早在2020年4月,广东省教育厅等4部门就联合印发了《关于公费定向培养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实施办法》,明确了公费定向培养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中小学教师计划。按照“自愿报名、择优录取、公费培养定向从教、限期服务”的原则进行组织实施。在基本修业年限内公费定向培养对象可免缴学费、住宿费、军训服装费、教材资料费、实习实践费和体检复查费,并按照一年10个月每月800元的标准领取生活费补助。同时,公费定向培养对象自愿与培养院校培养计划来源地县级政府签订三方公费定向培养协议书,承诺在校学习不转学、不转专业,且保证毕业后服从计划来源地安排到定向范围学校(含村小、教学点)任教不少于6年。
很显然,这一政策关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珠三角地区与粤东粤西粤北之间的差距尤其教育差距的“空间的问题”,也关乎对农村低分生与贫困生进行扶持与倾斜的“人的问题”。
上述政策主要针对公费定向的本科生,研究生的相关规定也大体类似。笔者从广东某高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了解到,对于公费定向的研究生,他首先需达到报考院校的基本录取分数线,然后基于初试及复试表现进行综合排名,学校将按照从先到后的顺序择优录取,学生如填写了协议书,即可享受免学费及其他杂费、获合计6万余元的资助(以两年学制计)、毕业后包分配工作、有正式编制等优惠政策。公费定向生享受了政府的有关照顾与待遇,自然要付出一些,学生毕业后需按协议书协议规定,去指定区域服务至少6年。如果发生违约行为,学生需赔偿6万的培养费,并缴纳该费用30%的违约金,超过时限须按每天1‰的比例支付滞纳金。换言之,违约学生大体需支付7万-12万的违约金,此即第一项惩处;第二项惩处如本文开头所述,对涉事学生进行公开通报批评;最后一项惩处是将相关违约情况记入学生档案。
如实说,学生尤其来自农村或山区的学生进城念大学及读研,其最大心愿当然是“跳出农门”。既然学生的本心是不想去农村或偏远之地,那他为何要签订协议呢?原因有三。
其一,正式编制的吸引。编制意味着稳定的工作,和所谓的“铁饭碗”,大学生就业形势整体不容乐观的大环境下,教师编制还是有相当的诱惑力。
其二,经济成本的考量。不仅读研期间的费用全免,甚至还有不菲的补助可以拿,这对于那些家境一般的学生而言,也算是解燃眉之急。
其三,相对低的进入门槛。虽然这些学生要通过基本录取线,但在复试环节,这些学生通常会占得一些优势,其真实竞争力较之于常规学生相对薄弱,碰到填报协议书的人数较少的时候,部分低分学生也有被招录的机会。换言之,按正常程序及正常成绩,部分学生是读不了研究生的,但他们却可以通过签订协议书而获得宝贵的读研机会。
目前,公费定向的本科生的违约情况会相对少一些。因为有了读研的机会,读研期间接受了大都市的洗礼与淬炼,各种想法当然会“与时俱进”地蹦出来,“不行啊,综合成绩比我差的同学都能留珠三角地区!”“我一旦下去了,被分配去了村里的教学点,万一遇到合适的对象,婚一结,孩子一生,我还能出来吗?我还能返城吗?”持上述想法的人应不在少数。
犹豫、纠结与考虑再三,加上身边不少学长已经成功违约、成功“解套”,一些人自然加入了违约队伍的大军。现实是,违约成本也不是不能接受。违约金,赔个十万八万的,从家里拿,向朋友借,我感觉都不是完全无法解决的事。公开通报批评,说实话,走在大街上谁认识我一个小百姓啊?我又不是什么名人或艺人;将违约情况录入档案,在当下的流动社会,跳槽或换工作的人多了去了,即使部分原单位硬是不放档案,也没有所谓,新单位再造一个就好。更何况,我的教学能力强,业务能力突出,我能教出好学生来,谁会(那么)在乎我曾经的污点呢?
很显然,目前的违约成本过低,是造成大量公费定向学生纷纷选择主动违约的重要原因。需要指出,笔者并无鄙视或不尊重乡下从业者的意思,我只是意欲表达社会转型期出现的某种社会倾向或风气,其基本特征表现为很多人会选择在发展机会更多的城市工作或生活。而从政策评估角度看,公费定向生培养与管理制度显然是出了问题,很多人选择主动违约,如果要沿袭下去,提高违约成本势在必行,譬如提高违约金金额、关联个人征信系统,甚至研究取消此类定向生的研究生学位资格。
进一步说,有没有必要对公费定向生现行政策进行适当修订?这一政策有没有必要继续不失真地执行下去呢?从新生儿数量日渐衰减的演化趋势看,从广大乡村地区教育资源严重萎缩(具体表现为学校数量严重减少、学生数量严重减少)的既成事实看,是否还要继续鼓励或号召广大师范生下沉乡村、支援乡村教育,余以为也有讨论的必要。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姚华松
责编 陈斌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31219A04SZ9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