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扫一扫,关注我们
QQ登录
微信登录
登录
注册
我的空间
我的消息
我的积分
我的收藏
我的好友
我的相册
我的道具
帐号设置
退出登录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免费发布信息
首页
Portal
新闻资讯
论坛
BBS
城事杂谈
求职招聘
房屋出租
织里跳蚤
房产资讯
关于我们
导读
首页
房产
装修
亲子
婚嫁
美食
汽车
旅游
娱乐
信息
求职
租房
二手房
招聘
拼车
二手车
服务
生活服务
城事杂谈
跳蚤市场
便民服务
社区
城事杂谈
情感天空
户外旅游
房产楼市
装修装饰
美食天地
当前位置:
»
论坛
›
育儿交流
›
育儿论坛
›
帖子
寻忆织里画虎大师吴寿谷
@浙E车主,最新消息!明年继续免费
关注织里资讯微信公众号
[ 电视剧 ]
国任保险单位交的养老保险辞职了怎么办
[ 学习教育 ]
家长质疑校服质量被拘7天 警方在给谁撑腰
[ 理财 ]
存款搬家持续!7月居民存款减少万亿,非
[ 电视剧 ]
重大疾病保险不赔付怎么办
[ 理财 ]
轰轰烈烈搞了半年“董明珠健康家”后,格
返回列表
发帖
查看:
473
|
回复:
0
想读博的年轻人需要知道的“青椒”现状,导师们都清楚
[复制链接]
admin
admin
当前在线
积分
334029
关注TA
发消息
发表于 2023-12-21 09:17:19
|
来自:中国浙江湖州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农健/插画)
2023年8月,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宣布了一项“学术转型”计划,将裁撤9%的专业(共32个项目),包含所有外语专业,以及16%的教职员(共169人)。被抛弃的不仅仅有人文学科,还有管理学以及数学方面的博士项目。
《纽约客》杂志报道了该校数学系的这场危机。“转型”的直接原因是,2020年,该校的入学率比八年前下降了百分之十以上。校长说,“现在是高等教育的危险时期。”
美国的高校危机并非发生在一夕之间。这个毕业求职季,一个哈佛经济学博士,面临的可能是“上千名博士VS一个长聘教职”的竞争。
在美国,大学教师的评聘分为终身教职和非终身教职,也称长聘教职和临时教职。长聘教职有稳定的晋升渠道,一般新任大学教师入职后有6年考察期,通过考核即进入长聘序列,获得终身教职,享有无固定期限的聘任合同。与此相对的是临时教职,合约需要一年一续。
现实是,长聘教职越来越少,临时教职的教师处境则愈发艰难。有人在研究型大学兼职13年,竞争一个全职职位时,发现另一位候选人已经干了25年。一位拥有10年教龄的兼职老师,在应聘过程中见证说好的长聘职位变成“先签一年,逐年续聘”。一位老师兼职了11年,每学期上2-4门课,要等到学期结束前一个月才接到下学期的上课通知,如果课程注册人数过少,课程就会被取消,而她没有议价权……
这些案例来自2023年出版的《学历之死:美国博士消亡史》和《离开学术界实用指南》两本书。前者,作者以自身和其他兼职讲师的经历,讲述了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青椒之困”。后者,作者卡特林本是杜兰大学的助理教授,最终转行至一家咨询公司。决定离开学术界后,他花了两年时间做了150多次访谈。他将这段经历浓缩,给予那些想要离开学术界的人具体入微的建议,这些建议中最重要的或许是,如何应对褪去学者身份的挣扎与纠结。
“博士过剩”话题中外皆热。在中国,一个多月前,一条“直博生主动选择博转硕”的新闻引发关注。随着多所高校陆续出台博士生分流制度文件,直博生“急流勇退”转为硕士生的情况开始增多。而中国高校如今主流的“预聘-长聘”制度亦源自美国终身教职制。2023年3月,某985高校发布的招聘信息显示:教研岗教师全部实现预聘-长聘制度。也就是说,新进教师要通过两次非升即走才能在高校拿到长聘职位——先成为预聘助理教授,再依次申请晋升预聘副教授和长聘副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李钧鹏曾在美国求学16年,他在《学历之死》一书的推荐语中写到,这不仅是规模庞大的博士如何就业的问题,更是大学生能获得什么样的教育的问题,是“象牙塔”会走向何方的问题。
而2019年从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博士毕业的刘冉,目前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政策研究系担任助理教授,她曾翻译《文凭社会》一书,对这一话题也有深刻感触。
南方周末记者邀请李钧鹏和刘冉,共同探讨学术职业临时化和博士多元化就业问题。
文科教职急剧减少,但文科博士还在扩招
南方周末:
《学历之死》一书中提及,在美国高校中非长聘教职(也称临时教职)占70%,这个比例一直都这么高吗?
李钧鹏:
这十几年一直有这种趋势。
以社会学为例,我在2003年去美国读社会学硕士,当时,博士师兄们只要在有一定认可度的刊物上发表一两篇论文,无须顶刊,就能在美国专业排名前50高校找到教职。
2007年,我去到哥伦比亚大学读博士,情况已经有所变化,教授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发表两三篇论文,毕业找不到教职。2017年,我博士毕业,那时变成如果没有在顶刊发表论文,类似《美国社会学评论》《美国社会学报》,香港前三的高校都进不去。
我毕业时也留意过美国的工作,发现终身教职工作明显变少,很多招聘广告明确表示招收访问助理教授,或是以博士后为名的短期教学人员,以及一年一签的讲师。
放在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美国学术职业临时化现象从1990年代以来就愈发明显,私立大学的兼职教师比例总体上高于公立大学,两年制院校的兼职教师比例总体上高于四年制院校。
刘冉:
我感受到的情况也是如此。据我观察,这不是最近几年的问题,至少已经存在二三十年。
美国高校岗位中,临时教职占70%,其中50%属于兼职老师,20%是全职老师。兼职合同一学期一续或一年一续,这意味着他们可能得不停地找工作,工资则根据授课情况而定。全职相对稳定,虽然合同一年一续,但如果没有变动,他们可以在同一个学校待5-10年。
总体来说是没有职业上升空间。我有朋友是哲学系老师,作为非长聘教师,他一学期带4门本科生课程——我们学校的老师每学期最多带两门课,带4门课意味着没有时间用于研究,想跳出这个循环就很难。还有人为赚取更多课时费,在不同学校同时兼职,情况更惨。
总有70%的人处于临时状态,肯定不健康。许多人到最后都找不到长聘职位,只能心灰意冷离开学术界。
疫情以来,美国高校里的职位少了几万个,最先被裁的也是非长聘教师。
南方周末:
美国高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李钧鹏:
《学历之死》一书中提到与人数变化有关,博士生达到了一定饱和点。我在美国待了16年,感受比较深的是,文科教职急剧减少,但文科博士还在不断扩招。
刘冉:
我觉得可以从高校市场的需求和供给两方分析。对供给方而言,每年毕业的博士生远远多于长聘职位的需求量。1980年代以来,美国博士生毕业选择进入博士后工作的比例持续增加,从1980年的19.7%增加到2015年的39.7%。其中,选择攻读社会科学、工程科学、人文学科的博士后比例增速更为明显,社会科学的博士后比例从13.1%激增到37.5%。
需求方原因是钱不够。这与20世纪后期美国的经济周期有关,高等教育领域的财政形势严峻,大学不得不“开源节流”。
具体来说,非长聘教师更便宜,美国公立学校长聘轨道上的助理教授起薪是每年8万美元,非长聘的全职教学老师起薪可能仅有5万美元。而且,非长聘职位没有涨薪空间。
南方周末:
国内学术界是不是也有这种趋势?
李钧鹏:
国内有,但还没达到这么严重的程度。据我了解,中国大学的编制数量已经基本固定,早些年进入高校的老师以及行政岗位占据了大部分编制,所以大部分“青椒”没有编制。拿到编制的唯一办法是在高标准的发表要求下脱颖而出。不仅如此,许多所谓的“长聘副教授”,在“青椒”们通过考核、可以留下来的初期阶段,也没有编制,因为他们所在大学的编制已经满额。
一些高校如今开始有专职研究员,属于短期的、非保障性的研究职务,明确不进入终身教职。编制达到饱和后,只能雇佣临时的研究人员。将来也可能雇佣临时教学人员。
《学历之死:美国博士消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9月。
“如果朝不保夕,研究很难推进”
南方周末:
国内高校目前主流的非升即走制度其实也是源自美国,它和学术职业临时化的区别是什么?
李钧鹏:
我们的非升即走制度的确源于美国的终身教职。但它在中国的设立初衷和运行过程与美国有着本质不同。
美国终身教职的终极目的是提供一个铁饭碗。一般第五年考核,通过后升为副教授,拿到铁饭碗;没通过,还有一年时间找工作。一旦获得长聘,即使不发文章,校方没有其他正当理由也不得辞退。不存在同岗竞争,如果招到的人没有通过考核,等他离开后,学校再招其他人。《学历之死》中提及的学术职业临时化正反映了铁饭碗的减少。
国内高校的预长聘制度,初衷反而是为了打破铁饭碗,提高产出,完成大学绩效考核。目前来看,非升即走在国内已是总体思路。
刘冉:
美国的非升即走属于长聘制轨道,学校会根据岗位数招聘,所以学校希望你留下来,会给予支持,提供资源。国内高校的非升即走,招聘人数会超过需要的人数,让大家竞争有限的职位。
南方周末:
非保障性职务会带来什么影响?
李钧鹏:
我觉得会深刻影响学术生态体系和教学体系。
首先,这会直接影响系里的氛围,在老师之间制造高低之分,甚至是一种紧张的情绪,让非保障职务的教师无法融入学院的教学团体。
其次,如果每年都要重新续签,疲于奔命教课,教学质量也无法得到保障。这在美国体现得很明显,从事一线教学的资深教授越来越少,很多基础课只能由非保障职务的老师教。
回过头看,我很羡慕60后或者70初的大学老师。我的父母是大学老师,我在大学里长大,老师们住在教工宿舍楼,不同院系的老师们相互认识,吃完晚饭后一起散步。
而今天的大学老师非常忙碌,不只是教学和科研,还有各种与此无关的程序性事务占据大量时间精力。
我们借鉴美国的非升即走是过去缺乏激励,我刚描述的那种美好图景有很多弊端,看似舒服,但影响科研产出。当时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走到今天,关键在于我们没有把制度学全,仅借鉴其中对于教师的考核,但缺乏对于教师的系列保障。
南方周末:
相比其他领域,学术界为何更看重稳定?
刘冉:
学术研究本身需要长时间投入。有人完成博士论文研究需要五六年,毕业后做更大规模的研究所需时间更久,比如,理工科需要资源建立实验室,人文社科需要在田野扎根做研究。如果朝不保夕,研究很难推进。
长聘制是学术稳定和学术自由的重要保障。绝大部分的学术研究,如果想要真正扎实地做出成果,都是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的。
从学术自由来说,只有稳定的职位才能保证你去做想做的研究,无须担心研究课题和教学受到干涉。不管是外部层面,还是学校内部层面,如果一位教授的去留受到很多因素影响,那么他在做研究时就会考虑这些因素。
此外,跟学生之间长期稳定的关系同样重要。一旦老师跳槽,他的学生会很困难,特别是在小系,可能某个方向的研究者就一两人,他们离开后,就没有合适的人给学生提供指导和建议。
《文凭社会:教育与分层的历史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6月。
“这是系统性问题”
南方周末:
具体来说,学术市场的过剩和错位会给博士群体带来哪些困扰?
李钧鹏:
中国的博士生毕业需要找教职,似乎发表论文越多越好。这直接导致博士生从选题到发表,都倾向选择短平快易的题目。为发表更多论文,去关注刊物的文章偏好,或高热度的关键词,为了发表而发表,而非潜下心认真做几年文献阅读或田野调查。
我之前参加社会学的博士答辩,发现很多人直到博士毕业都不知道自己的研究兴趣是什么。他只是在某地实习或者导师给他一个题目,就将其作为博士论文,他甚至不知道他的论文是属于哪个研究领域。
这是系统性问题,从博士招生开始,就难以保证招来的学生都有学术潜力。目前博士招生还是取决于博导,由博导考核。有的博导招人只是为了干活儿,没有特别看重学生本人的学术发展潜力。这类问题恐怕从本科就存在,从保研、评奖学金、挑战杯比赛等等,一切都可以量化打分。但目前的确没有更好的办法。
刘冉:
本质上,长聘职位远少于制造出的博士生数量,是高等教育系统导致的。比如我自己是社会学的,如果这些学系想继续生存,每年必须招收一定的博士生,从而得到学校和其他来源的经费。而学术市场上存在的工作量,远远低于每年的毕业生数量。所有导师都清楚这个问题,但每年还是继续招收博士生,不会将学生能否就业作为考量。
南方周末:
那你们读博的时候,知道这些情况吗?
李钧鹏:
我读博时基本没见过这种情况。但国内这些年博士招生数量确实比我出国读书时多了不止一点,这对如今博士生的毕业和就业造成结构性压力。毕竟,学校认可的刊物就那么多,但需要在上面发论文才能毕业、找工作的人却多了好多倍。
另外,大学教授的固定收入并不高,相当多大学老师为了改善生活而主动或被动做项目。因此,很多研究生成为教授做项目的主力军,能安心读书写论文的学生反倒成了少数。
刘冉:
我知道,因为我在申请博士时就有老师坦诚地跟我谈过这些问题,提及可能要找非学术界的工作,我对此做好了心理准备。此外,博士入学时系里安排一位高年级博士生给我做mentor(导师),他那时已经拿到了待遇极好的业界研究职位,跟他聊过之后我了解到在学术界之外的工作前景。
南方周末:
为什么相比其他行业,离开学术界更为艰难?
刘冉:
很多人认为离开学术界意味着失败或妥协。首先,这与学者的身份认同有关。当你自认为是名学者时,离开学术界意味着你要放弃此前多年训练塑造的身份,要重新开始定义自己的身份。
其次,学术界有一套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至少从理想上来说,追求知识和学术自由,需要批判性思维,有的学者在某些领域深耕多年,习惯了相对灵活和自由的学术环境。我们对于学术界的认知偏理想化,将其视为更崇高的追求,认为它更公正,但其实学术界有自己的游戏逻辑。
最后,具体实操上,很多博士长期从事学术研究,可能缺乏求职经验,他的社交网络中大部分都是学术界的人,离开也会产生同侪压力。
南方周末:
现在讨论更多的是文科博士的处境。
李钧鹏:
文科专业面向公众发声的能力还非常弱。比如社会学,我们应该用公众听得懂的方式谈论自己的研究。但目前是在培养一些自说自话的人,大学老师不知道如何将自己的研究跟社会大众联系,无法与公众产生共鸣,更不用说博士生。我们应该反思,除了炮制出一些只有几十人读的论文外,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刘冉:
例如社会科学的学生,只有真正进入社会,将研究应用到改变社会上,才是更健康的状况,前提是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我现在做教育政策研究,我希望学生可以进入政府机构、非政府机构、竞选议员、进入公司,甚至创业。
《离开学术界实用指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9月。
为什么需要博士教育
南方周末:
《离开学术界》一书的作者本来是杜兰大学的助理教授,他花两年多的时间做了150多次访谈,最后自己也成功转行。在你们身边,有博士生开始考虑学术界之外的工作吗?
李钧鹏:
我目前所接触的国内博士生,绝大部分没有考虑过大学之外的工作。但这个趋势可能会出现,未来有越来越多博士生必须要找学术之外的工作,我们越早注意到这个现象越好,博士生要做好思想准备。
国内现在有名校博士去当中学老师,去高校做行政岗或辅导员。由于大学教职越来越难找,压力也越来越大,劝退不少人。只不过这些迹象还没蔓延到学校之外,很多人没有注意到。
刘冉:
我2019年毕业时在Facebook工作一年,当时团队里有12个人,全是社会科学的博士,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此外,像金融数据分析、医药行业,以及智库、政府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的研究机构,都吸纳越来越多博士生,工资和待遇要比高校更好。
短暂的科技公司工作经历告诉我,大公司对研究型人才有需求,能够将一个课题落地,带领团队将它做出来,这种能力还很稀缺。
南方周末:
你为什么只工作了一年还是回到高校?
刘冉:
根据上届和同届同学找工作的情况看,我最初担心找不到学术界的工作,所以尝试投学术界之外的工作。我在Facebook实习后觉得挺有意思,就接受了转正offer,转正后又收到威斯康星大学的offer。当时作决定很艰难,最终回到高校是因为我确实有真正想研究的东西,而在公司里没有办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做研究。
南方周末:
《自然》杂志最近发表了一个关于全球博士后的调查,发现有65%的人希望留在学术界,但最后只有20%的人拿到长期教职,在一些学科中的比例可能更低。反过来,这是不是对博士培养体系提出新要求?
刘冉:
我们应该重新理解为什么需要博士教育,重新思考博士教育意味着什么。我认为博士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多维度的,比如理工科培养研究型人才,面向重要研究课题,解决人类科学层面的问题;但人文学科的博士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好奇心,并不具有明显的实用价值,也并非面向最迫在眉睫的问题。当然,还有面向就业市场培养中高级人才。
我认为,学校需要更透明地公布博士生的就业情况和去向,对有兴趣来读博的学生说清楚就业现状。学校有责任系统性地提供更多元的职业培训,增加可转移的技能培训。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提供足够的信息是第一步,让大家充分了解更多机会和资源,才能做出更好的选择。
南方周末:
面对这种激烈竞争,你对于博士生有什么建议吗?
刘冉:
在读博之前要想清楚是否要进入。从这几年申请者的情况来看,中国学生选择读博很多只是出于自己应该有个博士学位的朴素想法,以及家庭原因。抑或由于不好就业,将读博作为兜底选择。
在读博之前,应该充分了解学术市场到底是怎样的,能否接受非学术的工作;如果愿意去学术界之外工作,则要评估是否需要博士学位。
此外,在读博士生需要学好更普遍的技能。我会建议我的博士生学好统计学,鼓励他们修统计学、经济学或数据科学的硕士学位。在第三年或第四年时,建议他们申请业界实习,判断能否接受在业界工作,以及能否在其中找到价值。很多人可能从未想过,更没有尝试过。
南方周末记者 魏翠翠 南方周末实习生 张烨静
责编 吴筱羽
来源:
https://view.inews.qq.com/k/20231220A0A2GP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发帖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精选推荐
寻忆织里画虎大师吴寿谷
名单公布!
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在湖州举
2023绿色低碳创新大会在湖州举行
《焦点访谈》关注湖州!
市共同富裕领导小组召开第五次会
织里镇家园志愿广场本周活动预告
防诈骗小课堂,提高警惕!
7天1检!常态化核酸检测提醒!
友情链接
浙沪导航
网站目录
欧冠直播
高仿包包
关闭
站长推荐
/1
关注织里资讯微信公众号
关注织里资讯微信公众号
查看 »
浙江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湖州市公安局网监备案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30-17:00
客服电话
13362228119
电子邮件
511400718@qq.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
下载APP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