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金牌和菲尔兹奖是两回事”,看上去是一句正确的废话。
Ivan Fesenko的原话是:“能否做好数学研究,与奥数竞赛表现没什么关系。”
中学时代,他几乎刷遍了各个级别的奥数竞赛,获得过全俄高中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冠军。有时候是成就感,更多的时候是兴趣,一步又一步地,带着他从奥数走向数学研究——一片绮丽而迥异的世界。
Alexander Merkurjev
图源其领英主页
“当时他27岁,只比我大了10岁,已经是正教授了。他是一个绝顶聪明的数学家,我非常仰慕他,不论是授课风格还是学术讲座,他的意见对我的成长至关重要。”Ivan说,他之所以选择如今这个研究方向,并产出一系列关键成果,与Alexander Merkurjev的指点密不可分。
因此,他计划在西湖大学组织一个数学主题的夏令营或冬令营,面向中国国内优秀的高中生开放,希望他们有机会在进入大学之前,接触到大学里的数学课,认识一两个数学导师,对数学研究有初步印象。
“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苗子,可能因为高中的备考压力和学习方式,所以留给数学的时间捉襟见肘。” Ivan注意到,这种常见于欧美国家的短期数学学校,在中国似乎很难找,但他认为提供这类机会是有必要的。“这些孩子理应在‘填鸭式’的学习以外,培养跳出盒子创新思考的习惯。未来的前沿科学比的是创新,不是追随,而创新需要思维方式的飞跃,就像从地面跃至万米高空,我们需要给年轻学者提供这样的支持,给予他们一飞冲天的磅礴动力。”
Ivan Fesenko给出的另一条建议:打开自己的世界,去吸收、去思考。
由于对黑板粉笔的习惯坚持,数学家被常常被贴上“老派”的标签。事实上,与千百年前的同行相比,数学家的改变也许是最大的。
如今的数学家是活跃的环球旅行者,他们也许在一个国家读完本科,去另一个国家读博士,然后再去一个新的国家担任教职……研究工作期间,他们不受实验周期和设备的束缚,带上自己的头脑就可以说走就走,顶多再带上一部电脑。所到之处,几乎都有同行可以切磋探讨,有时纯粹聊数学,有时也会和不同学科碰撞出兴趣的想法。
Ivan Fesenko在日本访学 数学,不再是一个人的思想实验。
Ivan在33岁那年离开熟悉的圣彼得堡前往英国,27年后又决定来到中国杭州。“我听说中国有一所西湖大学,以一种新型体制开展前沿科学研究,便和中国、日本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学者讨论过,大家对于这所学校的态度都非常正面,这让我越来越有兴趣,想要成为其中一员。”他说。
打开自己的世界,也是他想在西湖大学推进的另一项尝试。他希望通过设计一些短期访学项目,能够让校内的数学学者能够跃入“另一种文化”,去吸收不一样的数学思想,去体验不一样的科学世界。